摘要:《產業經濟學》是經濟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該課程具有明顯社會屬性,這決定了將思政元素融入《產業經濟學》的必要性。本文充分發掘《產業經濟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首先從豐富教學內容、培養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等三方面提出了思政元素融入《產業經濟學》課程的實踐策略,并針對《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路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思政元素;《產業經濟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86
0引言
《產業經濟學》是高校經濟學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使產業經濟學中國化,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經濟學體系,是當前中國產業經濟實踐的需要。同時,中國近年來的產業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政策實踐中都受到了格外關注和推進,這為教學中過程將思政元素融入《產業經濟學》課程提供了大量案例與可行性。
《產業經濟學》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非常多元,對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在教學過程的重要一環。在對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中,遵循的目標是要努力掌握中國產業經濟發展理論、產業規律、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等中國特色產業經濟的發展規律,能夠將蘊含思政元素的《產業經濟學》課程的專業知識用來服務中國產業經濟的發展,并使學生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踐中,要注重以下兩方面能力的培養:一方面,通過思政元素融入《產業經濟學》課程,在新時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通過《產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對于現實產業經濟問題的決策、分析和創新等各方面能力。
1思政元素融入《產業經濟學》課程的必要性
1.1思政元素融入《產業經濟學》課程是提升經濟工作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體現在經濟領域,表現為人們對經濟工作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需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對經濟工作者的相關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經濟工作者,除了必要的專業知識及技能外,還應當恪守職業道德,具有抵御腐敗和防范風險的能力。將思政元素融入《產業經濟學》課程,在培養學生掌握產業經濟學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教育引導學生始終將維護國家產業安全與促進產業發展放在首位,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加優質、精準的經濟服務,最終提升整個社會經濟工作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1.2思政元素融入《產業經濟學》課程是破解思政建設存在短板和弱項的需要
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的最終目的在于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以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開設的經濟學專業課程,均將專業知識的傳授及掌握作為評價依據,但缺乏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在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短板和弱項,這就要求在經濟專業課程的講授和學習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以經濟學的專業課程《產業經濟學》為例,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產業經濟學的基本知識,能夠利用產業經濟理論分析現實問題,而且要面向當前產業經濟發展趨勢,面向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產業經濟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努力培養適應新產業經濟形勢下的用人需求。
1.3思政元素融入《產業經濟學》課程是基于經濟學專業學生學情特點的需要
《產業經濟學》課程一般開設在本科教育的第三學年,此時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對經濟學知識以及運用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對經濟專業課程的學習方法也已經知曉,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對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有所期盼,但同時對未來崗位所要求的技能又感到彷徨;兩年的經濟專業學習,使部分學生形成了“理性人”“金錢至上”的思維方式,從而存在國家的主人翁意識較為淡薄、民族文化認同感不足等表現;對專業性知識的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具有較強的應試目的性,從而導致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夠深入、全面。基于上述經濟學專業學生的學情特點,需要將思政元素融入《產業經濟學》課程,一方面,利用思政內容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職業道德與素養,同時提升學生對未來所從事經濟相關職業的認同感;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對經濟學專業知識的掌握以及對專業的認知程度。
2當前思政元素融入《產業經濟學》課程的不足
2.1《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的脫節
目前,部分主講《產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師對思政教育重視不夠,認為思政教育“曲高和寡”,不適應現實。事實上,培養產業經濟方面的應用型人才既需要掌握產業經濟學專業的相應素養,還需要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質。如果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失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做出貢獻的動力,學生的專業素質也難以提高,也更難以培養出適合當前產業經濟發展要求的創新型人才。因此,主講《產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在授課的同時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從而為社會培養出品德高尚、學術精湛的產業經濟學專業人才。
2.2學生自身對思政教育缺乏學習興趣
高校學生是有別于其余時期的個體,具有獨特生理與心理特點的青年人。他們往往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強,也處在培養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重要時期,相較其余時期的個體,高校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然而,現實中,高校學生往往認為思政教育“曲高和寡”,不符合現實的需求,把思政教育看成是被動的理論灌輸,對其存在較強的抵觸心理,甚至個別學生將思政教育與“洗腦”相聯系,導致思政教育的效果較低,形成了“你且姑妄言之,我且姑妄聽之”的尷尬境地。
2.3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較為單一
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是思政教育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對高校思政教育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多數教師對思政教育仍以單調的理論灌輸為主,或者是存在產業經濟學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之間的脫節,期末考試及平時考核也已客觀題為主,缺乏對思政內容的考核,使高校思政教育對學生價值觀塑造的作用大打折扣。
3思政元素融入《產業經濟學》課程的實踐策略
3.1充分利用好緒論課,豐富教學內容
緒論章節是《產業經濟學》課程的第一課,緒論課對于學生了解《產業經濟學》的主要內容、邏輯框架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激發學生興趣也至關重要。但歷來緒論章節的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如若采用傳統傳遞—接受型的教學模式,很容易使得課堂枯燥乏味,帶來課堂教學的低效和無效。因此,在《產業經濟學》課程緒論章節的講解中盡可能地增加一些案例,這樣不僅能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同時落實學科育人的目標。例如以美國禁止高端技術行業出口中國為切入點,使學生理解高技術產業對于國家、民眾的重要影響,使學生認識到產業安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3.2發掘傳統文化,培養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產業經濟作為多個產業的綜合體,不同產業所特有的文化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石油產業屬于產業經濟的內容之一,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石油文化能夠使學生掌握石油產業相關知識的同時樹立文化自信。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鐵人精神,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精神等,進一步汲取這些精神力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樹立奉獻祖國的理想、信念和信心,也會使學生以更高的責任感為石油產業發展添磚加瓦。其余相關產業,例如高新技術產業中不斷推進的高新技術攻關,同樣蘊含著豐富的愛國精神、工匠精神、創新精神。
3.3融入馬克思主義哲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利于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也有助于提升學生全面分析復雜產業經濟問題的能力,改變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僅從經濟視角出發,而忽略社會、安全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如在講授重點產業政策一節時,首先介紹重點產業政策的重要性,即對國民經濟非常重要但相對滯后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為企業及人民在生產經營、生活服務提供的種種保障,進而提出在對產業政策進行評估時,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全面看待問題,減少或避免僅從經濟視角對產業政策的優劣進行簡單評價。
3.4考評標準及教學方法的轉變
考評標準轉變方面,在平時過程性考評中,《產業經濟學》的中期考核除了要考查學生對于產業經濟專業知識的掌握以及解決相關產業經濟問題的能力之外,還需要從多角度對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價值觀的考察。因此教師在平時過程性考評中,需增加平時對學生思想品德以及價值觀的考察環節。例如,在“課內”小組討論和“課外”調研報告撰寫等平時過程性考評中,既考查學生對《產業經濟學》課程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考慮加入一些《產業經濟學》的思政案例與習題,以便考查學生思政知識的獲取程度。在期末總結性考評中,在試卷題型的設置方面,適度加強主觀性試題的比重,多以案例分析的題型呈現,并且多集中于時事熱點,讓學生站在一定的立場上來思考和分析產業經濟發展中的有關問題。同時,在評分標準上應適當地靈活,以體現課程“思政”的考核要求。
教學方法革新方面,一方面,利用“對比式”案例教學,例如在講授產業結構這一章的內容時,可以通過搜集中印兩國七十多年以來產業結構演進的趨勢及現狀進行對比分析。中印兩國具有較多的共性,均是文明古國,獨立解放的時間也大致相當,也是當今世界的人口大國,但相比而言,中國產業結構的高級化與合理化程度遠遠優于印度。通過中印兩國產業結構演進趨勢的原因分析,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中國所特有的傳統文化和社會制度在提升產業結構高級化與合理化方面所做出的貢獻。一方面,加強實踐教學,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產業經濟學相關理論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就必須將課堂教學延伸拓展到實踐教學,讓學生走出課堂,去體驗和感受所學的產業經濟的相關理論與現實的結合情況,從而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效果。例如,組織學生對部分企業進行社會調查,充分了解具體產業政策的實施情況以及可能取得的效果。通過多種形式和內容的實踐教學,一方面深化對教學重點難點問題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讓學生走近社會,了解國情,感受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投身祖國建設的決心和信念。
4結語
《產業經濟學》是高校經濟學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該課程的相關內容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存在大量需要中國化和必須中國化的內容。將思政元素融入《產業經濟學》課程的各個環節,充分挖掘《產業經濟學》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進行教學探索,可以引導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投身祖國建設的決心,最終為社會輸送符合發展要求的、有責任擔當的新型勞動者。
參考文獻
[1]顏景懿.關于地方高校廣播電視學專業課程思政改革的思考[J].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20,(6).
[2]劉娜.案例教學法在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中的應用[J].傳媒論壇,2021,(12).
[3]魏文歡.新聞評論課程思政建設中時事熱點元素的運用[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9).
[4]鄒媛媛.《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思考[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
[5]王雅麗,石安妮.“大思政課”視域下網絡視頻思政敘事創新探析[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2021,(6).
[6]陳飛.基于產業經濟學的高校體育商業化發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28):74-75.
[7]蔣麗芬,呂新艷,王猜猜,等.《文藝作品演播》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0,(12).
作者簡介:毛毅(1986-),男,陜西西安人,博士,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