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字經濟時代下,產教融合屬于構建現代職教體系以及加強教育人才培養品質的重要戰略。結合工學相關要求,為了實現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相關目標,各大學校高度重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這種方式培養更多優質人才。本文就結合數字經濟時代視角,進一步闡述產教融合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相關實踐,希望能切實提高人才培養品質。
關鍵詞:數字經濟時代;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對策;方法
一、引言
如今,數字經濟以知識及信息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通過數字技術作為核心驅動力量,結合現代信息網絡載體,融合實體經濟以及數字技術,可促使經濟社會智能化發展、網絡化發展及數字化發展,打造經濟發展及治理模式新形態。在數字經濟迅速發展背景下,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指明了新的方向,結合產教融合等策略,可進一步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品質,提升應用型人才知識、技能水平,積累更多發展經驗,為應用型人才長足發展保駕護航。
二、產教融合內涵
產教融合主要指行業、企業以及高校各自發展自身優勢,形成教育合力。企業及高校均屬于教育主體,是雙向發力以及雙向整合的踐行者。產教融合本質,在于一體化呈現培訓及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執行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完成生產任務,生產及教學界密不可分。產教融合背景下,企業及產業機構為了促進自身轉型及升級,通過有關培訓活動,與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高校為了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和企業展開合作,科學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培養更多優質人才。
三、數字經濟時代下產教融合創新應用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運用產教融合模式,能夠加強學生就業適應力,并且能夠減少人才成長周期,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在具體實施相關的人才培養計劃之際,仍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一)培養目標及社會相互脫節
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之際,長期受傳統教育觀念及思路影響,不能展現自身優勢及經驗,無法針對自身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精準定位,導致人才培養定位不符合實際情況,無法真正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二)產教融合廣度及深度不足
在具體實施產教融合策略之際,高校仍拘泥于較淺的合作層次,通常實施訂單培養模式以及頂崗實習模式。在合作過程中,存在眾多問題。例如,在實際頂崗實習時期,企業及高校間欠缺溝通,不能真正將企業要求反饋至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水平得不到有效地提高,致使企業不愿意接受學生實習及實訓,導致學生喪失實習機會,而高校也因此丟失合作機會。在訂單式培養人才過程中,相關課程不具有連續性特點,學生針對企業具有較大期望。然而,在具體工作過程中,卻發現專業所學的內容及崗位要求間存在一定差距,進而致使學生喪失學習信心。
(三)教師隊伍缺乏實戰經驗
在產教融合培養過程中,急需打造高素養教師隊伍,這樣才能保證相關教師勝任高校教學及實踐課程工作。然而,目前我國大多高校教師僅注重理論知識灌輸,欠缺培訓經驗及實戰經驗,不能有效地整合產教融合,無法將有關經驗傳授給學生。在學生頂崗實習及有關實踐過程中,得不到合理建議,實踐操作水平不能被有效提升,難以真正適應崗位要求。
四、數字經濟時代對產教融合提出的新要求
(一)企業全過程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主動性不佳
首先,企業和學校的基礎需求具有差異性特點。企業早期融入人才培養過程的主動性不足,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將招聘直接作為畢業環節篩選人才的一部分,而深度融入人才培養過程的需求并不高。但是,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課程和實踐培訓開發、兼職教師長期服務等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在實踐中,校企協作效果不盡如人意,通常停留在文檔級別,止步于文件層面。其次,校企合作的制度設計和政治保障存在缺陷。許多學校與公司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但大多屬于教師個人基地,只有維持人際關系,才能進行深入的教育和實習。
(二)課程教學不符合企業數字化人才需求變化節奏
一些高校在設置專業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目標之際,存在一定缺陷。個別高校并不了解企業關于數字化人才的需求,市場調查不到位。在數字經濟大發展背景之下,企業關于新時期人才需求提出了嚴格要求,存在眾多不確定要素,致使學生專業人才培養方式相對陳舊,學生在畢業進入崗位工作之際,不符合萬能型人才標準,達不到企業用人需求。高校在具體設置教學課程時,無法結合市場變化進行變化,經常什么都學,但什么都不精,不能真正突破知識及技能的“精”及“專”。教學內容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經常受理論知識束縛,教學內容欠缺必備的案例及實務操作能力,大多情況下僅有文字、幻燈片等,不能真正采用多元方式培養人才。
五、數字經濟時代下產教融合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相關實踐
(一)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實施“三明治”模式
在數字經濟時代下,“三明治”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市場需求和地方經濟相關密切,強化校企合作的頂層設計,依托數字化技術構建新“三明治”模式。首先,在設置課程前期展開縝密的調查研究,全方位地征詢企業專業人士意見,尤其是數字化管理部門負責人的專業意見,市場對職業的數字化需求能夠及時傳遞到高校課程層面,使課程設置反映企業工作數字化運營的最新趨勢,充分保持大學教學與企業工作的需求聯系。其次,精心設計認證課程。如麥當勞旗下“麥苗學院”專業團隊設計數字化課程,與高校教學團隊共同認證,使課程質量及課程與行業的相關性得以保證,考核合格學生,可替代校內專業課程學習。此外,傳統的“三明治”培養模式為“1+1+1”,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1(0.5+0.5)+1(0.2+0.8)+1(0.8+0.2)”創新型“三明治”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顯然更符合數字時代迅速變化形勢。新“三明治”模式中,企業實踐工作全程參與到高校的三年教學周期中。學生在校內完成專業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的同時,能參與到企業實踐工作中去,且每一年的實踐比重不同。實踐證明,這種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就業競爭力更強,更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可在各自崗位中做出更為優異的成績[1]。
(二)課程教學引進人文內容,強化綜合素養教育
在數字經濟時代下培養應用型人才,應轉變人才培養視角,加強人文教育指導,以便能提高該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及個人修養,塑造美好的心靈,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難免會受功利主義以及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所以在具體培養人才時,就應提高戰略高度,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積極滲透人文內涵,以確保學生更具開拓精神,擁有廣闊的視野及胸襟,逐步提高德智體美勞綜合能力。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個人素養與藝術思維習慣,又要重視文化素養以及綜合思想方面的教育,以促使該專業人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及人生發展觀,促使其有底氣抵制各種不良思潮,真正扎實地學好專業基本功,積累更多就業經驗,在強烈的市場競爭下搶占發展先機,提高就業率。
(三)組建學生成長平臺,促進學生自我規劃及發展
如今,新時代需要更多極具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高校學生更應具有創造與創新的天賦。立足信息化時代,高校教育形式應加速創新的腳步,依托互聯網實施個性化教育以及個性化培養方案,以確保學生能按照自己的步調與喜聞樂見的方式完成專業學習,升華專業學習經驗。新時期高校教育,絕非是教會學生掌握某一種專業技能,而是通過自由教育以及獨立教育的引領,令學生自由研究與自由創造,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掌握更多技能[2]。
因此,在培養人才時,要堅持“因材施教”,將個性化培養計劃落實到底,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課程模塊,由學生自由選擇以及自主規劃發展方向,促進學生專業成長,明確未來方向,達到數字經濟時代對新時期人才的要求及標準。
(四)注重跨學科教學,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在高校專業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哪一學科,都無法脫離其他學科而獨立發展。實施跨學科教學,進行多科深層次交融,能不斷豐富學科內涵,促使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掌握多項技能。近年來,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科技的發展已成為輔助各專業教學及創作的關鍵手段,也是拓展學科維度的一種有效方式。在新時期,學科與學科間的跨專業、跨領域融合,已成為不朽的命題,是高等院校培養專業人才時應為之努力的方向。因此,學校應整合各專業學科內容,整合人才培養目標,打造跨學科多元化教育方案,突破時間、空間及學科的界限,實現跨界共融教育效果。于學校來說,教育活動應緊密結合其他學科內容,確保各學科形成和諧整體,以保障各種專業課程教學過程充滿活力。學校應積極為學生創建跨學科人才培養平臺,以確保學科其他學科門類互相融合,實施跨專業選課機制以及跨學科專業交流研討會,以促進各專業師生共享學習資源與發展資源,進而促進各專業人才綜合成長[3]。
(五)實施雙師育人模式,加強人才培養質量反饋
設置專業的 “高校-企業”雙導師信息反饋渠道,以便及時發現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采取高效的應對對策。注重針對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展開反饋,包含學校專業老師信息反饋、訪談老師信息反饋、數字技術手段信息反饋等。學校專業老師反饋是對在校學情進行全面的了解及掌握,主要通過專業學習輔導報告、學生模塊學習評價記錄與日常專業學習評估。學校專業老師綜合反饋狀況,結合各模塊的講授情況進行對應的講解,并結合具體信息進行專業反饋。學院根據反饋信息,對學習困難較大的學生,接受來自專業教師的建議,和專業教師共同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訪談老師反饋是通過與學生、企業主管交流,掌握工作期間學生學習、生活狀況,是學校、學生與企業三者溝通的橋梁[4]。溝通途徑主要有實地訪談、電話、日志、電郵等方式。在具體落實訪談任務之際,指導教師單獨與學生和企業主管交流,對學生的表現和發展作出評價,并與企業及時溝通,對實習計劃作出適時調整。數字技術手段信息反饋是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如實習綜合平臺、小視頻、微信等方式定期訪談,調查培養對象對教學與實習環境的意見,為學校教學與企業工作實踐方案調整提供信息。總之,若想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復合型人才,就需要得到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的支持,將專業理論知識轉化成生產動力。
(六)深度融合教學及實踐,增強就業能力
在實施產學研教學計劃之際,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注重互動轉換理論教學及實踐工作。伴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各大高校不斷地嘗試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合到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嘗試使用新思維、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工具來提高人才培養效果,“自動化”“智能”“精準”等已成為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詞[5]。教學與實踐的深度融合,讓學生提前認識到工作崗位中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并在相關方面進行提高,從而最終能夠達到工作崗位的要求標準。企業針對學生進行全面性技能培訓,尤其是數據畫像、數據分析等技能,為學生提供學生試崗的機會,并對較滿意的學生進行選擇,直接簽訂勞動合同,這樣將大大提高職業學院學生的就業率,有效緩解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劇增與就業市場吸納能力有限之間的矛盾[6]。
(七)校企合作開發課程,共享有關教學資源
企業具有完備的管理模式和平臺,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可支持學生頂崗實習,校內老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指導,促使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在校企合作開展的基礎上,基于數字化校園網平臺的多媒體學習資源庫,依托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智慧職教、鳳鳴學堂等網絡學習平臺,逐漸形成較為完善的培育體系,完成并完善基于網絡的教學資源開發工作,共享試題庫、課件資源庫、教學情境。高校和企業共同研發優質核心課程,通過視頻點播等方式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為高素質數字型人才的培養和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搭建公共平臺[7]。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數字經濟時代下,高校應肩負起培養高技能、高素養及綜合能力過硬的應用型人才的重擔。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應重新審視應用型人才培養時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發展情況,努力革新人才培養機制,以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在接受專業知識熏陶之際,形成專業技能,不斷充實個人核心素養,致力提升自身綜合知識水平及技能,爭取為專業發展及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單位:王春? ?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參? 考? 文? 獻
[1]程珺.高校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現狀及創新探索[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11):8-10.
[2]曹悅穎,薛晗.產教融合視域下保定高職院校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研究[J].大學,2021(42):131-133.
[3]閆海燕,王妍.產教融合背景下工程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創新研究[J].科技風, 2021(29):159-161.
[4]鄭元同,郭劍英.國標引領、需求驅動、產教融合的旅游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以樂山師范學院為例[J].西部旅游,2021(06):46-49.
[6]卿琳.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在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中的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0(51):206-207.
[7]姬燦.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20,40(11):122-124.
[8]劉剛.互聯網時代下動畫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分析與實踐探索——基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理念[J].無線互聯科技,2020,17(18):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