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素瓊
關鍵詞:傳統文化;民間美術;發展現狀;傳承與創新
顧名思義,中國傳統民間美術由民眾自發產生、享用、流傳,至今已經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瑰寶。民間美術作為民間文化觀念的物化形式,反映了民間審美意識的生成和發展,在體現著民眾的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審美準則、審美情感之余也對當代藝術工作者審美和創作具有重大意義。民間美術的藝術價值與美學價值不容忽視,而創新和發展民間美術依然是當代藝術工作者研究和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中國傳統民間美術的生存狀態
現階段,作為民間美術發源和產出底的民族、民族地區仍然飽受外來文化沖擊,而現代文明更是加重了這一影響力,使得民間美術的生存空間逐漸縮小。當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生活環境等發生變化時,承載著千年文明的藝術內容和形式也不再發達了。據不完全數據統計,民間美術生存空間縮小的同時,有的民間美術已經瀕臨絕境甚至失傳,甚至在20世紀80年代仍然活躍的藝術內容和形式已經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了。曾經的白溝玩具就是典型的例子,上至宋朝,下至近代,如今早已不見蹤影。總之,中國傳統民間美術面臨的困境無不說明傳承和創新民族美術已經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話題,我們有足夠的理由保護這一文化瑰寶,也不可能再放任其消失殆盡了。
二、中國傳統民間美術的傳承與創新路徑
(一)發展商品化
在商品經濟時代,中國傳統民間美術作為“藝術品”走向市場或許是一種發展路徑。民間美術極富藝術價值與美學價值,其作為地方特色藝術品走進市場也是一種發展趨勢。與此同時,與民間美術相關的“藝術品”還可以依托當地旅游產業進一步傳播,不僅在當地作為藝術品銷售,還可以通過外來游客的觀賞帶去四面八方。那么,其技藝自然也可以帶到四面八方,也就能夠吸引更多藝術愛好者、美術工作者守護。我們耳熟能詳的武強年畫、南陽泥泥狗、蘇州刺繡等也都通過這一形式發揚和傳播,現如今已經實現了商品化,從民間藝術形式走進了中國的千萬家庭。
(二)發展教育化
一般情況下,民間美術大多以家庭為中心向下傳承,父傳子、師傳徒等情況屢見不鮮。但如今,這樣的模式已經很難生存和發展了,中國的年輕一代接受素質教育、素養教育,但是難以參透民間美術之美。那么,何不將民間美術與教育事業相連接,去轉化青年學生的思想觀念與審美觀念呢?民間美術可以走進地方學校、地方教材,重新培養新時代學生對民間美術的了解和傳承。相關教育機構與教育者也應當積極推進民間美術教育,用恰當的教學手段滲透傳統文化知識、滲透民間美術內容,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和創新意識。
(三)發展創新性
民間美術是一切藝術的基礎,不論是歷史上的士大夫藝術、宗教藝術,還是當代藝術設計,它們的發展都離不開民間藝術,更需要從民間藝術中汲取能量滋養,才能夠獲得新的生命力,才能夠取得更好的發展。世界歷史上的藝術家們大多也研究民間藝術,并從中汲取養分,創作出了不知多少優秀作品。而高更、畢加索、馬蒂斯等更是醉心民間藝術研究,潛心探索原始藝術,并將其融入了自身的作品中。2008年,第二十九屆奧運會選擇了奧運五環和福娃向全世界傳遞和平與友誼,傳遞中華民族對全世界美好的祝愿。其中,福娃貝貝就采用了民間美術中的魚紋紋樣,代表繁榮、傳遞祝福;奧運火炬也采用了民間美術中的祥云紋樣,代表吉祥與安康。它們無一不向全世界展示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印證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由此可見,民間美術與當代藝術設計的融合也是一種新思路,對于民間美術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三、結語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民間美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瑰寶,極具美學價值與藝術價值,當代藝術工作者應當積極傳承與創新,力求為弘揚傳統文化和發揚民族精神做出巨大貢獻。至今,民間美術逐漸走向沒落,其生存空間正在逐漸變小,而它對當代藝術內容和形式的融合仍然能夠發光發亮,其中承載的文化與民族特色仍然能夠感染更多人。作為新時代藝術工作者,我們應當保留這一篇文化凈土,捍衛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朱麗昕.民間美術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的運用——以庫淑蘭剪紙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2(03):121-123.
[2]史一帆,陳見東.核心素養下高校美術傳統文化教育新探——評《滲透與傳承——中國民間美術與傳統文化融合發展》[J].熱帶作物學報,2021,42(1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