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小萍
摘 要:隨著“雙減”“五項管理”等教育政策的落實,當下的家校共育已經成為教育主要趨勢。小學語文教育是影響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一環。小學語文教育觀念滯后,不僅影響教育新政策的落實,也會阻礙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家校共育成為新時代教育的重要模式。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除了做細做實做好本職工作外,還要積極參加共育培訓,懂得如何對學生進行家庭教育指導。一般語文教師普遍缺乏科學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與經驗,在新時代家校教育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有效的語文教育引導已成為小學家校共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家校共育;雙減政策;策略研究;語文教育
引言
為解決小學語文教育與新時期“家校共育”原則不匹配的問題,語文教師應著手推進家長學校聯系工作,通過“建一座家長學校,同育兩代人”的成效,使家長積極參與學生教育的探究,增強家長教育參與和實施能力。為開啟家校共育新征程奠定基礎。在小學語文共育已成潮流的當下,語文教師應該利用好自身專業素養,融入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優勢,穩步推進線下語言運用和線上家長學校建設,不斷開辟新的家庭教育引導空間。只有家校共育,“雙減”政策才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1 語文教育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意義
小學語文教育是小學生觀念形成的重要階段,語文教育家校共育的工作應側重于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并為家庭和學校尋求最大利益。在家庭和學校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保持目標一致,內容合理,手段多樣。由于這些特點,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始終有著相同的想法和統一的方法,以盡量減少對其成長的不利影響。例如,語文教師可以與孩子的父母一起定期組織詩詞活動,參加活動的家庭可以根據時間和興趣自愿選擇是否參加詩詞活動,教師也可以帶孩子參加活動。詩詞活動可以在學校和家長之間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并幫助,學生學習愛國詩詞,從而延長個人教育的時間,并促進學生培養更好的自信心、行為習慣和個性[1]。因此加強小學生情感的培養,通過家園共同努力下能夠獲得更加完善的教育。
2共育對策
家校共育是學校家庭雙方都要具備的責任,這需要教師,學生,家長各司其職,共同協調。因此文章從小學語文教師對于學校家庭的影響著手,探究如何充分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共育作用。研究共育如何能夠更好的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2.1家庭方面需要具備濃烈的愛國主義觀念
成立家長組織,讓家校共育有指導。語文教師應該按照職能分工,利用自身文字功底,具體負責家校共育的各項工作。建立家長組織,引導他們對學校工作實施監督,并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優化家校共育工作。也可以在班級層面成立家長學校,讓家校共育有措施。家長學校要有相對固定的教學場地,根據家校共育方案和安排,開展系列化的語文培訓活動,邀請家長上課或開講座,傳授教育理論和方法,幫助家長理解家校共育的重要性,邀請家長共同參與建設,及時對有特殊需求和困境家庭開展有針對性的輔導工作。家長培訓要根據工作需要,適時進行調整與改進,切實讓培訓發揮指導作用。
也可以加入了感恩教育指導活動,鼓勵家長培育孩子的感恩意識、立志成才觀,幫助孩子樹立“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決心。
2.2社會實踐,感受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利用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慶祝活動等社會資源,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設計適合學生認知能力和參與活動能力的家庭共同教育活動,使學生教師能夠共同參與。當“重陽節”到來時,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和家長參加“讀經,敬老,慶重陽”詩詞活動。可以通過播放視頻向孩子們講述重陽節的故事。重陽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時候人們有祈禱上天、祭祀祖先、欣賞秋天的菊花、求壽、插茱萸等習俗[2]。如今,人們在重陽節上給老人增添了感恩和尊重。總之,登高和尊重老人是慶祝重陽節的主題。學生們、老師和家長一起參加了與重陽節有關的慶祝節目,有的學生表演了祭神敬祖的儀式,有的學生表演了祝壽的節目,給老人洗腳等等,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孩子們不僅能了解傳統文化的起源,還能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有效的促進了學生家長與教師的三方聯系,良好的達到家校共育策略的實施要求。
2.3用語言帶領學生領略風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旅游的過程中孩子們可以豐富知識,拓寬視野,塑造性格,培養道德。如今帶孩子去度假的家庭不多,因此小學教師可以文代行為,選擇代表家鄉和祖國的文化景觀,發揮語言文字特長,用文字帶領學生欣賞美麗壯觀的自然景觀,給孩子們講人文歷史故事,例如著名的洪秀全故居、資政大夫祠、花都湖濕地公園、王子山森林公園等:也可以鼓勵經濟條件中等的家庭帶孩子去首都參加升旗僅式,參觀長城,參觀故宮。出門時,帶孩子乘地鐵、高鐵、甚至乘船、坐飛機旅行,欣賞自然風光,欣賞路邊風景,聽父母或導游講解,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祖國的名勝古跡、名勝古跡和獨特特色[3]。并在返回學校后要求學生講述路途見聞,提供給學生語言發展的空間。這種親子旅游活動,不僅符合兒童的利益和認知水平,而且還包括認知教育,使兒童能夠在親子旅游的活躍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良好的認知教育。此外,教師還可以收集父母與其子女分享的祖國周圍名勝古跡的照片,鼓勵父母在路上分享子女的經歷,加深對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理解。
結束語
總之,家校教育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家校共育工作永遠在路上,其中還有很多變化的因素需要研究和探索。只要教師積極探索,積極作為,引導學生形成家校共育概念與學習習慣,一定會尋找到家校共育的最佳結合和有效路徑,提升家校共育質量,最終落實“雙減”“五項管理”等教育政策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文世全.初中語文如何在簡約教學中體現作文核心素養[J].科學咨詢,2016(23).
[2]楊振宇.啟動簡約模式,提升學生語言文字核心素養[J].教育藝術,2017(10)
[3]文藝.初中語文文字藝術教育的要點[J].學報,2020(12)B875360F-4FA0-4E49-915D-A11EC82E76F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