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玉香 莫旋
摘? ?要:創新創業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但是縱觀我國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現狀,發現存在學生參與度不高、高校創新創業培育體系不完善、教師缺乏創業經驗等問題,為此,需要構建政府、社會、高校和學生四方共同參與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培育體系。政府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領導者,起指導作用;社會為創業提供環境支持,起引導作用;高校是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執行者和推動者,起關鍵作用;學生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最終落腳點,起核心作用。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創新創業教育;“四位一體”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4-0108-03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應用型人才需求量呈“井噴式”增長。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連年遞增,勞動力市場面臨結構性矛盾,整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1]。2015 年,教育部在《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監控”[2]。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意味著在國家經濟穩定發展時,需要更新人才培養理念,構建創新創業教育培育體系,提高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為應用型人才的穩定培養提供有力保障。因此,研究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創新創業教育質量培育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創新創業教育質量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如今,社會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產業結構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為了更好服務當地經濟、對接產業企業,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型人才。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是新形勢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有力保障,是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必要途徑。
(一)應用型人才教育需要培養創新創業能力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學生,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目標應區別于其他本科院校,將關注點放在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對于應用型人才,學校應該多開展創新創業訓練活動,實現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和平臺,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同時,要講究專業實踐性。通過學校的專業理論課程學習,奠定專業理論基礎。同時發展創業教育,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自主創業人才。
(二)創新創業教育應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相結合
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兩者不可分割、相輔相成。創新為創業服務,創業離不開創新。對于大學生而言,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應該兩手抓。通過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運用所授相關專業知識,提升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效果,讓他們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提高,促使他們愿意且有能力創業。創業教育是“學以致用”的教育,通過一系列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實訓,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模擬環境,提升其對具體社會問題的解決應對能力。故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應該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相結合。大學教育不僅要傳授書面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即便有了豐富的知識,不運用到具體的生活或者工作中,知識就沒有發揮出它的作用。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是“高分”人才,而是能靈活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切實能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的應用型人才。
(三)創新創業教育助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創新創業教育不能游離于傳統教學體系之外,而要貫穿于專業教育全過程,并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目前還有很多高校只開設了一門有關創新創業的課程,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做到讓學生真正了解以及熟知相關知識,并將創新創業理念深深印于大腦之中,是不切實際的。需要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讓創新創業教育貫穿到各個教學環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實現創新創業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的“三課融合”,將創新能力和創業素質培養融入各個教學環節,并以此帶動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方法的變革,從而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現狀
在大學的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給大學生知識,更應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大學生個性的培養。而對個性的培養聚焦于學生的創新能力[3]。近年來,創新創業教育逐漸被應用型本科院校所重視,許多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來激發大學生們的創新創業能力,比如,互聯網+創業競賽、企業模擬經營競賽、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大賽等賽事,就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的平臺和機會。但由于大部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起步時間不久,還仍面臨著許多困難與問題。
(一)學生參與度不高
當前,各式各樣的創新創業競賽層出不窮,但由于時間的原因,學生的參與不積極。以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大賽為例,有少數參與者是被強制參與的,因為組委會對學校校賽的參賽隊伍數量有明確的要求。此外,部分同學為在大賽中取得不錯的成績,但也有一些同學是沖著高額的獎金去的,甚至有些同學只是與團隊成員的關系好,存在搭便車行為,自身在比賽過程中并未發揮應有的作用和承擔相應的責任。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完善
國內并未有一個量化的體系來評價如何才稱得上是一個應用型人才,也并未有具體量化指標來衡量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目前,很多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也算是摸著石頭過河,有的學校只是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有的僅是為了參加省里組織的各項創新創業大賽,并沒有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如果能有一個量化的應用型人才培育體系與量化的高校創新創業培育體系,并將這兩項標準作為考察高校排名的指標,就能促進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三)教師缺乏創業經驗
現任高校老師通常具有很高的學歷,他們大多是碩士、博士畢業之后直接進入高校任職的,但其自身缺乏創新創業方面的經歷,創業經驗不足,創新創業的指導能力有限。另外,教師的科研和教學任務重、考核嚴,很多教師不愿花心思學習。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四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培育體系
為全面提高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政府、社會、高校以及學生需要構建良好的協同機制,加強四方的共同參與及努力[4]。在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中,政府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領導者,起指導作用;社會為創業提供環境支持,起引導作用;高校是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執行者以及推動者,起關鍵作用;學生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最終落腳點,起核心作用。
(一)提升政府宏觀指導水平,完善創新創業服務保障體系
政府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領導者,對高校的政策扶持、經費投入等直接影響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及質量提升起引導作用。首先,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培育體系所有的評價標準、評價體系等方面都得符合政府政策的要求,像政府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各個高校就開設相應的創新創業課程、組織創新創業大賽,積極響應政府政策。其次,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對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培育體系進行管理,保證該體系的公平公正性。此外,政府也應該對進行創新創業的大學生給予一定的支持。比如,在各個高校的創業園區內登記的創業項目,政府應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免收大學生的租金,讓他們能大膽進行自己的創新創業。
(二)充分整合創新創業教育社會資源,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堅實后盾
社會為創業提供環境支持,社會創業環境是創新創業教育得以生存的土壤,起引導作用。社會中的用人單位可以評價學生的創新能力、工作責任心、團隊精神,所以,社會引導著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首先,社會層面對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四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培育體系評價對象是全社會。其次,從社會層面上對該體系的評價內容與其他層面不同,如企業評價該體系的標準主要是看各個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否能匹配相關的崗位、是否有能力完成該崗位的相關工作;而父母則是依據自己孩子最后工作的環境以及工資等一系列的條件為評價標準。因此,要充分整合創新創業教育的社會資源,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的堅實后盾。應用型人才最終都要走向社會,接受全社會的考察。為此,在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時,必須時時刻刻關注社會的需求,了解用人單位需求,進而滿足他們的需求。
(三)發揮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關鍵性作用,全面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新發展
高校是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執行者和推動者,學校的辦學理念、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校園文化和實踐平臺都體現了其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具體做法及效果,所以,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建設起著關鍵作用。首先,學校應該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通過落實國家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營造出良好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對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可以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組織學校內的各個社團進行創新創業實踐,開展創新創業文化節,增加對創新創業的宣傳力度,使學生更加了解創新創業的內涵,在一次又一次的創新創業大賽中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其次,學校應該開設創新創業課程。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部分學生的思想已經固化,沒有創新創業欲望和想法。因此,為激發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開設創新創業課程顯得尤為重要。該課程主要是針對學生創業啟蒙、創業思維的培訓,以及對創業方法、創業相關基礎知識等方面的傳授。最后,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重視,如果只開展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的教學,而不鍛煉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就等同于在紙上談兵。學校應該將知識與創新能力相結合,如將創新大賽等活動納入實踐平臺,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真正體驗創業的過程,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樹立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主動參與創新創業實踐
創新創業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在學生身上,只有學生接受了創新創業觀念,并勇于去實踐,才能說教育得到了實際的效果。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創新成果等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核心要素。首先,學生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部分同學認為,創新創業課程是選修課,不屬于自己的專業課,可能就沒有那么重視,就導致上課時候不太認真聽講的現象。其次,學生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個創新創業大賽。部分同學覺得參加各類比賽會浪費自己的學習時間,但作為學生,必須要各方面全面發展,動手能力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考察項。
總之,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四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培育體系是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各個高校未來的發展趨勢,而應用型人才則是新時代創新創業教育下的產物。從社會、政府、學習、學生四個方面構建創新創業培育的生態體系,對培育應用型人才以及促進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胡垂立.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保障與評價體系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7,(8):16-17.
[2]? ?喬維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1):28-36.
[3]? ?洪濤.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145-147.
[4]? ?陳國生,曹巍,彭文武,等.基于AHP法的湖南地方高校創業教育質量模糊綜合評判模型構建研究[J].教育現代化,2020,7(19):72-7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in-one” Ecological Cultiv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YANG Yu-xiang, MO Xuan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8, 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However, look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in China, we fi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 the low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the imperfect cultiv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lack of entrepreneurship among teachers, and the imperfect teaching system of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n oper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quality of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ecological cultivation system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needs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and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society,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The government plays a guiding role as the leader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society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providing environment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universities play a key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tudents are the foothold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y play the core role.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ur-in-one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