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旖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政策的不斷推行,對于小學階段的教育已經不滿足于主要科目的學習,而是在此基礎之上加強德育精神的培養,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和文化素養。小學階段的學生因年齡特殊性,身體和心理正處于啟蒙階段,因此,教師應重視德育教學的開展,為日后長遠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文章從以下幾點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德育教學;小學教育管理;實踐策略
引言: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在此時期形成的觀念和習慣是未來生活中難以改變的,所以,德育教學是教師的重點研究方向。應該把立德樹人作為首要目標,將其真正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是開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對于提高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的作用。
一、規范學生日常行為
在以往德育工作的開展中,通常是以理論教育為主,由教師灌輸式提出要求,使得學生雖然有所行動但是并沒有深入到精神層面,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師應注意在班級管理環節用滲透的方式獲得學生的認可,而后再將其落實到實踐中,從而幫助大家樹立良好的品德意識。德育工作應從身邊小事做起,學生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期,教師重點規范他們的日常行為,從學習和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入手,抓住機會滲透德育內容,在學習的同時也促進了良好道德意識的養成。比方說上學遇到老師和同學要禮貌問好、教學樓的走廊中不可以嬉笑打鬧、有人伸出援手對你實施幫助時應該及時道謝、看到教室地面上有垃圾應主動清掃等等,形成良好的行為禮儀,久而久之內化為生活習慣,對日后的成長有很大幫助。同樣,教師還可以定期開展有關“文明習慣”的主題班會,引導學生針對話題展開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在交流與互動中提高大家的道德意識。教師要發揮引領作用,通過講述具體案例讓他們分析主人公的行為是否正確,在老師和同學的共同討論中形成和諧的德育氛圍。學生能夠深刻知道規范日常行為的重要性,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會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德育素養的形成打下基礎。
二、建立良好德育環境
環境是影響一個人情緒和思想的重要因素。在小學教育管理中教師應注重環境帶來的教學效果,為學生創設相關的德育氛圍,讓大家在耳濡目染中強化認知水平,以此強化德育教學效果。首先,教師應組織學生建立完整的班級管理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必須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和意見,并鼓勵他們大膽提出自己對于班規的建議,將其合理的融入管理體系中,既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又貼合實際情況,因為是大家自發建立的,在未來生活中定然會主動遵循。其次,可以在教師中張貼一些和德育有關的文明標語或者是故事圖片,讓學生每天都在感官的刺激下加強對它的內化,時刻提醒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每天利用早讀時間共同朗讀《論語》《三字經》等文學作品,這些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藝術瑰寶對于德育素養有著深刻的學習價值。通過觀察和親身實踐強化學生的道德思想,同時也提升了文學素養。除此之外,家庭環境也能影響一個人的德育精神。教師應與家長做好溝通工作,在課后時間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避免吵架給他們帶來的惡劣影響,空閑時培養一些興趣愛好等。使家長意識到自身對孩子成長起到的重要意義,進一步落實家校共育理念[1]。
三、樹立道德模范榜樣
在學生成長的路上不能忽視榜樣的力量,因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的,也很容易產生崇拜的情感,對于自己做不到但是他人做得很好的事情總會心生敬佩。教師可以利用這個特點在班級管理中樹立榜樣,借助這樣的方式引導大家向他們學習,在無形中滲透德育行為。對于日常表現良好的學生應給予充分的鼓勵,并給出小紅花,讓其他人向這名同學學習。通過教師的表揚不僅能讓這個人收獲滿足感和成就感,還可以有效激發其他同學對他的模仿,潛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班級風氣,對于學生的成長起到促進作用。同時,教師還應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給大家起到好的引領效果。比方說上課從不遲到,提前幾分鐘來到教室準備教具,上完課將用過的粉筆頭扔到垃圾桶內,而不是隨意丟在講臺上等著值日生清掃,洗完手及時關閉水龍頭避免造成水資源的浪費等等。在親身實踐中讓學生意識到班級是一個整體,每個人都要嚴于律己,在加強道德素養的同時提高了班級凝聚力。此外,教師還應注意評價的導向性。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鼓勵,激發大家的自信心,讓他在學習生活中保持著高度的熱情,不僅利于成績的提高,還促進了良好習慣的養成,加速學生的成長[2]。
四、開展集體公益活動
德育教育并不局限于課堂,而是要將其真正落實到實踐中,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門,真正意義上感悟社會公益,在多元化的活動中培養大家的愛心和公德心,為小學生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道德基礎。公益活動的意義不同于課堂上理論內容的學習,用過親自實踐更能給學生帶去直觀的感受。而且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保證每個人都積極主動加入實踐中,有效保證了德育教學效果。例如,長期與學校合作的貧困地區小學發出缺少物資的請求,教師可以召集同學為他們捐贈物品,干凈的舊衣物、不用的文具盒或書包等學習用品,以及看過的書籍雜志之類的東西,讓大家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知道珍惜現在擁有的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父母為我們創造的優秀條件要加以利用。另外,還可以定期帶領學生走進養老院,陪老人聊天、表演節目、打掃衛生等,這些活動都能夠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讓他們在實踐中領悟德育的真諦,對小學生良好道德意識的形成起到積極促進作用。通過開展公益活動的方式既加強大家的實踐能力,又在這個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德育精神,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德育教學在小學教育管理中的實踐策略不僅體現在規范行為、建立環境、樹立模范榜樣以及開展公益活動這四個方面,還有更多行之有效的途徑需要教師在日后的職業生涯中加以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斷優化教育模式,在落實以人為本理念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于劍英.現階段小學班級管理中激勵機制的運用[J].中國教育學刊,2020(S2):43-45.
[2]孔慶翠.德育工作在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滲透分析[J].中國教師,2020(S2):91.
[3]徐麗蓉. 小學班級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分析[J]. 紅豆教育,202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