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晶
摘要:在世界文化交流與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聲樂藝術被編織成了一張色彩斑斕的大網,各國文化的交流為聲樂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與此同時,聲樂教育的改革也需要向前推進,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當下的發展,聲樂教育界必須做出相應的轉變。本文基于對當下高校聲樂教學中審美意識培養分析,對審美意識培養的研究價值、現狀、具體措施做出了相應的闡述。
關鍵詞:高校聲樂 ?審美意識 ?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05
聲樂在歷史的畫卷中有著比較悠久的傳承和記載,是一種將音樂和語言有機結合的如同發生催化反應般能夠引起人們情感共鳴的藝術。在聲樂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感知聲樂所帶來的美感,享受聲樂觸及心靈的美妙。每個人對美的定義都大相徑庭,同一件事物,站在有些人的角度來看就是美的,站在另一些人的角度來看就與之相反,可以說,美是沒有明確準則的,不過在聲樂世界擁有審美意識的藝術家眼里,美就像大千世界的動植物一般鮮活,充滿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一、聲樂教學中審美意識培養的價值
(一)形成正確審美思維,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美在聲樂藝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是目前各聲樂高校的重中之重,聲樂學習者要具有一定的審美思維,只有這樣才能進入聲樂教學的中心,發掘聲樂學習的真正內在。要形成審美思維,就需要借助聲樂課程,有目的的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搭建審美與人之間情感的聯系。借助審美意識培養學生,促使學生認識世界,用宏觀和客觀的眼光探索世界,同時兼具對世界的再創造能力。積極向上的審美觀有助于幫助學生實現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發現自身的不足,幫助聲樂學生建立對世界正確的認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這是聲樂教學的重點之一。
(二)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積極助推藝術發展
每個人都具有發現美的能力,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強化聲樂作品的感染力,詮釋出聲樂作品的內涵,創建完整的社會審美體系,而且還可以有效提高社會整體的審美能力,使學生能夠借助聲樂內容在思維層面產生聯想,通過聲樂描繪場景想象各種未曾經歷過的社會生活畫面,進而與聲樂核心元素產生共鳴。聲樂藝術審美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我國文化藝術朝著更高的方向前進,并讓珍貴的民族文化在世界的舞臺上得以呈現,使我國的民族文化受到更多人的喜愛。
(三)理解聲樂真實內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的來說,聲樂審美需要表演者與聽眾進行共情,是一個雙向性較為明顯的過程。只有表演者自身擁有一定的審美意識,具備足夠獲得聽眾認可的能力,聽眾才能與表演者在思想和感官上形成聯結,才能深刻感悟到表演者想要闡明的真實感情,了解歌曲中的真正意境和潛在內涵,從而實現表演者與聽眾基于情感層面的深度交流。由此可知,在聲樂教學中融入審美培養,對推動學生全方位發展具有非常明顯的積極助推作用。
二、聲樂教學中審美意識培養的現狀
高校聲樂教學在教育新格局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我國高校聲樂教育整體規模也在日益壯大,聲樂的教育質量和優質的生源數量也呈現出良好的上升趨勢。然而,就目前聲樂教育在國內的發展情況分析,高校聲樂教育仍然存在諸多不足。
(一)教育觀念傳統,教學模式陳舊
當下的聲樂教育事業中,具有新思想、新教學理念的青年教師已經成為聲樂教育的核心力量,青年教師雖然有著符合時代發展現狀的教育思想,但是在教學經驗和教學實踐上還缺乏一定的積累。青年教師與資歷高的老教師在教育思想上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與年輕教師相比較,雖然在教學經驗上占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陳舊的教學觀念依然存在于部分教師授課中,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失去了對聲樂學習的熱愛。這些教師落后的教育思想,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聲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步伐。同時,缺乏趣味的教學模式也影響了學生對聲樂審美知識的吸收,阻礙了學生的全面優化。
(二)聲樂教育發展不均衡,教學體系構建不完善
在幾代音樂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國于20世紀20年代的聲樂教育體系已經逐步完善,形成了最基礎的教育模式。但是時代的更新,我國聲樂藝術教育在培養學生方面發展的并不均衡,諸多擁有良好師資的院校在人才培養上的目標并不清晰,也沒有以新時代為基點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計劃,嚴重阻礙到聲樂教學審美藝術的良好持續發展。
三、實施審美意識培養的具體措施
(一)立足于新時代大格局,全面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青年教師與老教師應立足于新時代大格局背景,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相互取長補短,一方面,年輕教師需要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不斷實現學術積累,從而具備像老教師般淵博的教育功底,以及對教育方針的科研和再創作能力。另一方面,老教師也要根據時代發展更新教育理念,儲備最新的學科知識,為新型教育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添磚加瓦,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為實現更有效的教學,學校也可以為教師提供相應的聲樂藝術教育培訓,幫助教師全面提升專業文化素養。
(二)緊跟時代發展,更新聲樂教育模式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單方面輸出,僅僅只是教授學生課本上單一的樂理知識,這就忽略了學生素養的全方面提升。教師需要結合自身實際,創建一個具有自我特色的教育結構模式,幫助學生更好的實現審美意識的提升。例如,教師可以在民族樂、美聲等教學上建立起橋梁,引導學生探索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與此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關注聲樂教育與思政、歷史等學科之間的潛在關系,借此豐富學生在聲樂藝術學科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聲樂藝術審美。
教師需要依據時代發展在教學方法上進行適當的改變,把新思想、新方法引入聲樂教學中。眾所周知,有很多聲樂演唱學習很難直接展示出來,此時,教師可以將新興的多媒體教學融入到聲樂教學當中。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不僅促使聲樂的學習難度有效降低,同時還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例如,教師在應用多媒體進行情境教學時,可以先和學生介紹聲樂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所表達出的內涵,再進行聲樂播放,引領學生穿越時間、空間,與創作者形成思想上的對話,并自主對聲樂進行聯想鑒賞。0F21D4B4-71D3-48AA-B84F-B6118F37DF63
教師在學生的日常學習過程中,更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篩選學生目前所喜歡的音樂作品作為課堂講授內容,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培養時代聲樂人才,凸顯學生的中心地位。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或者個人的形式參加班級的“音樂達人”活動,促使學生們通過參與活動,理解音樂作品更深層次意境。教師也可以根據活動中學生的學情,制定適當的學習規劃,以滿足學生審美意識培育需求,便于高質量完成以學生為核心的聲樂教育活動。
(三)積極踐行教學實踐,提升聲樂審美意識
在以往的發聲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發聲技巧,導致發聲學習變得僵硬呆板,從而忽略了聲音的內在美感。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合理、符合最新教育理念的系統訓練,將豐富的感情和聲樂作品所表達的信念融入其中,讓聲音的美感體現出自然的吸引力,開發學生的藝術思維。例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幾種比較具有積極意義的聲樂作品,與學生展開良好的互動,讓學生的藝術想象力以及審美意識得以進一步優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
聲樂教學換個視角來欣賞可以看作是美的教學,對提升學生關于音樂作品的鑒賞分析能力、促進學生領悟其內在魅力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教師就需要有效利用聲樂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例如,可以讓學生從歌詞入手,去體會、分析,將歌詞的意境滲透到個人意識中,讓歌詞所蘊含的美充分呈現出來,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一個好的基礎。再者就是通過選取一些比較具有特色的聲樂作品展示給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掌控聲樂的節奏、速度等,讓學生品味不同風格的曲調,體驗風格迥異的音樂美感,引導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拉近學生與聲樂審美距離的同時,促使學生展開對美的幻想。例如,在《魔王》的訓練中,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教導下打開豐富的想象力,在腦海中形成孩子被父親騎馬拖行的畫面,通過四四拍的節奏,來回反復的低音伴奏,g小調到a小調突然返回g小調,以及顫音的融入,一波三折、升騰跌宕的故事情節,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般體會到:在魔王的壓迫下,父子恐懼的內心活動。
(四)革新傳統教學理念,探索音樂真實美感
音樂作品在創作過程中緊密關系到“美”的概念,演繹曲目的主要任務也是呈現歌曲美感以及創作者真實情感。對此,在對高校學子開展審美培養時,教師不能局限于演繹技巧層面,應注重體現作品內在美,革新以往教學理念,進而幫助學生對音樂審美形成更加深刻的認知。
例如,在教學歌劇《茶花女》時,教師應在教學之前引導學生對創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這一作品是意大利知名度極高的作曲家威爾第所創作的,其主要是受到作家小仲馬寫作的《茶花女》影響,之后僅用六個星期就完成作品譜曲,隨后改編成歌劇。其在首演至今,全球音樂家們持續對其保持關注,劇中諸多歌曲至今仍然保持較高熱度,例如《飲酒歌》等,甚至已經演變成當前眾多聲樂學者的必學作品,至今仍然是最具代表性的歌劇之一。一些學生在初次接觸這一作品時,由于缺少對作品創作背景的了解以及認知,所以往往難以理解作品之中蘊含思想以及對于美的傳達。這一作品整體節奏之中主要突出的音節就是1(do),同時重點強調小3度音程,所以整首作品往往會在曲風上稍顯落后,但是由于其有極強的韻律感,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解時也相對更加方便。
但是學生能否對作品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往往取決于教師如何指引。首先,由于此作品在演繹過程中并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所以教師必須要采用恰當的教學模板。不同學生對作品理解存在差異,也并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參加到此作品的演繹之中,這更加凸顯出教學模板的重要性。對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盡量多采集演繹作品,確保學生可以根據不同大師演繹提升對作品的認知,進而培養審美意識。除此之外,還應該明確聲樂教師演繹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利用完美的演繹方式,不斷加深學生對作品的認知能力。教師示范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作品內涵,以及作品所蘊含的“美”,并且在潛意識之中幫助學生形成審美意識。即便在此過程中學生沒有對教師的演繹產生共鳴或認可,但只要其能夠將自己所理解的觀點進行合理表達,并且觀點具有獨立性,都可以將其視為審美意識的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聲樂藝術教育來說,審美意識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聲樂藝術教學的有效施行,也可以通過培養審美意識來推進。培養審美意識是連接聲樂教學和審美之間的支撐點,對于當下而言,要提升學生在聲樂藝術的造詣,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升華學生的審美意識,教師還需要堅持貫徹實行新型教育理念,提升教師素養,并加強自身實踐。
參考文獻:
[1]吳斌.打造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創新高中數學教學課堂[J].家長,2021(20):64-65.
[2]王莉.高中語文教學中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初探[J].試題與研究,2021(19):43-44.
[3]蘇艷麗.“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音樂院校課程思政的構建[J].現代農村科技,2021(06):104-105.
[4]向曉慧.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專業音樂教育思考[J].才智,2021(14):34-36.
[5]張丹.高校聲樂教學中審美意識的培養研究[J].大觀(論壇),2021(06):124-125.
[6]程剛.探究高校聲樂教學中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路徑[J].黃河之聲,2020(17):56-57.
[7]張兵.試分析在高校聲樂教學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J].北方音樂,2020(08):138-139.
[8]李秋玉.高校聲樂教學中審美意識的培養探討[J].北方音樂,2020(01):160-161.
[9]魯衛花.高校聲樂教學中審美意識的培養路徑探究[J].藝術評鑒,2019(20):89-90.0F21D4B4-71D3-48AA-B84F-B6118F37DF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