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啟基
摘要: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保持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行為,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教學活動。目前,在我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存在著比較大的提升的空間。基于此,本文以問題為導向,提出了改善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問題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音樂;音樂課堂教學;師生互動;
前言: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有效、高效互動是提升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有力工具。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忽視音樂本體、音樂課堂的教學設計缺乏創新、傳統的教師角色定位偏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等等不同程度的影響著師生互動的質量,基于此,本文就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的策略展開論述。
一、教師要做多種角色的扮演者
1.要做課堂教學的引導者
在現在的課堂里教師應該放棄“權威”地位,應更多地體現在引導學生、不斷激勵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與學生采取不同形式的互動,以適切的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導向學習任務本身,去引導、去激發他們對音樂的熱情、學習的情趣,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參與到課堂的互動,提高音樂的演唱、審美水平。
2.要做學生課堂學習心理的關注者
關注和重視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之一,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意
識地關注學生心理狀況。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如愛說話、亂起哄、嘲笑同學、不學習、不尊重他人甚至破壞課堂等多種道德行為習慣都與其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有關。教師應了解學生認知、心理發展規律,了解學生行為背后的規律,采取科學合理的行為主義方法規范學生的行為、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引導學生的良好行為來引導和訓練學生的良好行為,培育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教師應教師管理好了自己的情緒,充分尊重學生,不羞辱、不排斥、不體罰學生,耐心去引導、教育他們,“濾鏡式”縮小問題行為,正向表述行為規范,能有效的約束學生的課堂行為,提高課堂互動的效果。
3.要做教育教學的創新者
在面對未來的教育變化,傳統的、固有的、一成不變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模式已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教育變革的要求,具體來說,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導致了易變性,文化的開放和多元導致了不確定性,“互聯網+”時代的不斷創新導致了復雜性,傳統的思維習慣導致了模糊性,教師需要能主動接受挑戰、主動適應變化。所以,教師只有保持思想的開放、破除思維定式、多角度看問題,做教育教學的創新者,才能將課堂教學特別是課堂的互動作用更好地發揮。
創新教育其中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創新,改變傳統的注入式為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等,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合作者,從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探索發現問題的積極性。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利于高質量師生互動的進行
教學環境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有著重要影響,教學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兩部分。
課堂物理環境影響師生互動的進行,比如,班級規模大小影響著師生互動的方式、頻率、質量以及課堂教學的效果,班級規模對班級中的個人互動也有著較大的影響。班級規模大小程度與教師對學生個體的關注程度是成反比的。當班級規模變大時教師對于學生個體的關注度就會降低,因為教師的教學精力與關注范圍是有限的,班里學生越多時,教師對于學生個體的關注就會越少。
目前班級課堂座位排列都是插秧式的,活動空間狹窄,進行音樂互動有很大的局限性,邊角位的學生就會容易被“邊緣化”,師生互動減少,難以達到有效課堂的標準。所以適當的班級人數對于課堂互動的設計騰出了空間,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把學生的座次安排成“圓形”、“U 形”等,增加交流互動頻率,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心理環境也對學生學習狀態產生影響,要建立合理的課堂評價機制,應通過適當的微笑、鼓勵、表揚等方式肯定學生的優點和進步。當學生表現不佳時,教師應保持自己情緒的穩定,不輕易發脾氣,學生不因此處在時刻緊張、可能被批評的環境中產生焦慮情緒,影響學習效率。可選擇合適的方式,視情況采取溫和、包容等方式評價與教育,讓全班學生在寬松、舒適、心情愉悅的狀態下投入課堂學習,師生互動的持續性得以進行。
三、教師要完善教學方法,客觀對待學生的差異性
1.教師要完善音樂教學方法
程式化的音樂教學缺乏專業教學理念的引導,不利于師生互動,教學評價體系不健全,教師授課對學生關注度低等,降低了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的質量。
教師們應多采用國外的音樂教育體系如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柯達伊音樂教學法、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來提高音樂課堂互動和教學方式,給學生和音樂課堂帶來不一樣的課堂效果,課堂互動的質量也會隨之提高。
2.教師要客觀對待學生的差異
少年兒童無論是生理的發展或是心理的發展都時刻影響著其自身在課堂的表現,了解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可以幫助教師建立更加積極的學生觀。
學習過程中呈現較大的學習能力差異,為教師帶來了挑戰,應了解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教學上要耐心、細心,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要放下偏見的意識,把學生共性與個性相結合,增加課堂互動頻率,幫助學生提高其音樂素養,使每個學生的音樂潛力得到最大的開發。
結語:音樂是有深遠意義的實踐活動,能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狀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環境適應力,是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放在的內在要求。小學音樂課堂中師生互動質量的發展需要教師自身的提高教育水平和專業素養,不斷優化教學思想,與時俱進,以學生為主體,才能確保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曉霖. 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 黃河之聲, 2018(8):1.
[2]袁文燕. 互動,課堂的本質——小學音樂課堂中師生互動策略探究[J]. 世紀之星—初中版, 2021(2):2.
[3]宋星. 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策略研究[J]. 北方音樂, 2018, 38(10):2.
[4]知心育人:適合每位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手冊:小學版/董奇主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