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蓉
摘要:現代教育更加倡導德育為先。在小學教育當中,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是至關重要的,對教育目標能否實現產生直接性的影響。因此,在現階段,小學教育中應該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秉持尊重性、鼓勵性、愛護性的原則,對德育資源進行拓展,對德育方法進行豐富,對德育氛圍進行構建,讓學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成長與發展。
關鍵詞:小學立德樹人;實施路徑;策略創新;
引言
德育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基礎與保障。通過教學活動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是我國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其中德育、智育、體育之間是互相關聯、互相影響與促進的關系,通過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為其全面發展提供動力。當學生對道德是非有正確的判斷力,對客觀事物有較為全面的認識,才能為我國學校教育提供保障。
一、當前小學生德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的重視程度有待提升
重智育輕德育是當前應試教育模式下小學教育中的普遍現象。從學校與教師的角度而言,雖然認識到了德育對小學生個體成長的重要性,但是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德育并不會成為衡量教學質量與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指標。人們習慣了用考試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然而在考試中道德與法治所占分值較低,甚至還有很多學校不會將這一學科的成績納入總成績中進行綜合評價。這就使教師對德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幾乎將所有的精力放在了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僅做到了知識的傳遞,但是對德育的滲透不足,這也是影響小學生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形式單一
形式單一也是當前德育教育開展的現狀。在德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面對的是小學生這一群體,教育者只有保障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才能使學生在德育工作中輕松而又自然地接受,促使理想的課程教學效果得以實現。但在現階段,很多學校的德育工作形式比較單一,依舊以說教形式為主,導致學生在接受德育引導的過程中很難產生情感共鳴,很難實現內化。
(三)網絡文化對學生道德素養有較大負面影響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社會變革,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也給人們的交流、溝通提供了便利,當前很多小學生也擁有了智能手機。這就意味著孩子們可以隨時隨地接受網絡信息,但是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辨別能力不足,網絡上的東西錯綜復雜,不乏存在一些不良信息,影響了小學生的思維意識與價值觀念。
二、小學立德樹人的實施路徑與策略創新
(一)轉變德育教育理念
在新時期的小學階段教育中,為能夠使小學德育教育中的困境有效突破,首先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要轉變德育教育理念。作為小學領導及德育教師,對于德育教育的開展必須要進一步加強重視,真正認識到,德育教育在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質,促使學生得以更好發展方面的重要價值,從而增加德育教育課程及課時,在對于教育方面加強投入力度,這樣一來,可使小學德育教育的開展具有更好的支持與保障,進而使德育教育得到比較滿意的效果。
(二)打造德育環境
在德育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需要面對的是小學生這一群體。無論在怎樣的社會形態下,都應該使學生具備最基本的素養,這就是德育工作開展的首要方向。一方面,學校在氛圍創設的過程中應該加強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通過校訓、校園活動、廣播站宣傳、網站推送等方式來積極滲透德育因素,實現良好的環境育人效果。另一方面,應該號召全體教師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加強德育的滲透,讓學生能夠時時刻刻都沉浸在濃郁的德育氛圍當中,更好地助力學生的成長。
(三)合理利用網絡文化
在網絡時代,小學生不可能不接觸網絡,也不可能不受其影響,作為家長與教師要看到網絡對小學生培養的優勢與弊端。自然要“揚長避短”,才能更好地實施德育,要合理利用網絡中的先進文化、優秀文化提升小學生的德育水平,而為了避免不良網絡文化的影響,同時保證學生正常使用網絡開展學習,可以在學生能夠接觸到的計算機中安裝屏蔽軟件,智能手機則開啟兒童模式,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被網絡中不良文化所影響。
(四)優化教學方式,學習觀念向體驗式轉變
“老師講、學生聽”是小學德育課程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讓小學生處于被動的德育學習狀態,從而讓小學生無法有效掌握德育課程的相關知識。因此,在小學德育課程生活論轉向的影響下,教師要讓小學德育課程學習觀念逐漸向體驗式轉變,引導小學生在德育課程學習中養成正確的道德意識和學習習慣。在小學德育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和健康狀況,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優化小學生在德育課程教學中的學習體驗感,改變現階段的德育課程教學模式。在體驗式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小學德育課程教學內容設計相對應的教學情景,結合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場景,引導小學生在生活情景中進行師生互動和學習體驗,提高小學生在德育課程教學中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培養小學生的生活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實現德育工作和社會實踐的密切融合
通常情況下,進行小學德育工作的過程中,需要緊密融合社會實踐。理論教育與實踐探索的有效結合,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應變處理能力,有助于培養出更多復合型的人才。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予其更多的實踐機會,引導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習到的相關理論知識。與此同時,要求廣大家長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由此既拓展了德育的實際范圍,又確保了對學生德育的質量達到相關規定。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規定告訴我們:小學生德育工作必須和社會發展緊密融合,要求有關教師人員摒棄從前的教學理念,明確為學生服務的教育宗旨,有助于制定出科學、可行的小學德育管理制度。并且主動學習不同類型的德育方式,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工作能力,有助于讓學生從中獲益匪淺。
結束語
隨著目前小學階段教育教學實踐及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德育教育在教學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特別需要實現德育教育的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因此,小學德育教師需要在清楚認識德育教育困境的基礎上,選擇針對性措施及策略突破困境,實現德育教育的改善,對學生的德育素質實行有利培養,實現德育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謝姣俐《淺談小學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教師》2019年第4期。
[2]和淑榮《淺談小學德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建議》,《明日》2019年第12期。
[3]雷群娣《淺談新時代小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散文百家(國學教育)》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