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
摘? 要:競賽處于學校體育的核心位置,沒有競賽的體育課是不完整的體育課。結合主要教材選擇比賽內容,基于學情設置適宜比賽難度,根據比賽情況調控對抗強度,著眼實戰提升比賽正式程度,有利于提升“常賽”視閾下體育課教學比賽的效能。
關鍵詞:體育課;常賽;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2)05-0042-02
隨著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快速發展,“教會、勤練、常賽”的基本路徑也在穩步推進。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王登峰司長多次表示,競賽處在整個學校體育體系的核心位置,孩子們在賽場上學到了什么,中國的未來就是什么。體育課堂教學是基礎,體育課本身就包括比賽,如果沒有體育競賽,體育課就不完整。可見,教學比賽不僅是學生喜愛的學練形式,還關系到學校體育的愿景實現。然而,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課學練情況卻并不盡如人意,真正會比賽、常比賽和懂比賽的學生比例并不高。教學比賽常存在著內容偏差、難度過大、對抗過強和不夠嚴肅等問題。為此,教師要結合課的內容和學生實際,在遵從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的前提下,基于“常賽”視角組織學以致用的體育課教學比賽。
一、結合主要教材選擇比賽內容
比賽是體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賽法是體育課的常用教學方法,教師只有客觀地認識比賽的教學屬性才能發揮比賽效能。如果教師只是將比賽視為體育課的組成部分,乃至將其作為獨立內容進行組織實施,那么體育比賽的價值意義將大打折扣。諸如在小學輕物投擲課組織學生“袋鼠跳”或“大魚網”的游戲比賽,在籃球運球課比賽環節把籃球當作搬運物組織“送公糧”,或把籃球作為被擊打物組織“趕豬”的游戲比賽,這樣的比賽活動看似熱鬧但意義不大。因為體育教學內容是在目標統領下的有機組合,比賽作為教學方法和學練形式應服務于教學目標。為此,教師需結合主要教材選擇適宜的內容進行教學比賽。
例如,某教師在一節以助跑與踏跳銜接為重點的蹲踞式跳遠課中,選擇與主教材高度相關的連續單腳跳過小體操折墊作為比賽內容。教師將學生分為4人一組,每組4塊墊子折疊立在籃球場的邊線之間,墊子的高度和間距由學生自行調整。比賽以籃球場邊線為起跑和折返線,以規定時間內完成往返接力的人次確定各組名次。該比賽內容不但與蹲踞式跳遠內容和教學重點高度相關,而且比賽形式也與跳遠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相似。學生通過比賽不但鞏固了運動技能,還體驗了學以致用的形式與方法。
二、基于學情設置適宜比賽難度
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是不斷試錯與不斷完善的過程。學生在學練過程中出現動作失誤在所難免,在教學比賽過程中出現失誤也屬正常,甚至這個失誤過程恰恰是學生形成運動技能的必需。但是,如果學生因頻繁失誤使得學練比賽活動無法正常進行,那么這樣的教學比賽便無法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和技能提升。形成該問題的根源是教師設置的比賽難度遠超出了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和適應能力。為此,教師要基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置適宜的比賽難度和梯度,并根據學生在參加教學比賽時的表現及時調整比賽活動。
例如,某教師在組織足球運球繞桿的教學比賽時,讓學生每組4人依次運球繞過標志碟進行循環往返練習,以規定時間內完成的人次多少排定各組名次。同時,教師要求各組前一人運球繞過第2個標志碟后,下一人方能從起點出發運球,而繞過所有標志物返回時需直線運球且不得干擾他人。該教師設置了路程相同但難度遞增的分階段比賽,第一階段比賽是每組8個標志碟以1.5米間距縱向排列,第二階段比賽則是標志碟減少到4個成3米間距。然而,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練習表現發現,原以為第一項比賽因為標志多、速度慢,會比第二項難度低,但是反而因為距離近、難調整而難度大于第一項;而且第一項比賽繞過的標志碟多于第二項,同等情況下失誤次數也會更多,進而出現了學生頻繁失誤、到處追球的情況。為此,該教師在后繼教學時調整了兩項練習次序,學生的比賽情況得到明顯改善。可見,即便看似相同往返距離和練習密度的教學比賽,如果教師能設置適宜的比賽難度,則會有效減少學生撿拾器材等失誤情況,優化了教學比賽的組織與成效。
三、根據比賽情況調控對抗強度
競爭性是體育的本質屬性之一,比賽是體現體育競爭性的重要載體,而對抗強度則是比賽競爭性的主要指標。教學比賽以其突出的對抗性和豐富的娛樂性深受學生歡迎,對激發學生體育興趣、提升運動技能和評價學習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若教師不能有效控制比賽活動的對抗強度,那么教學比賽不但會因動作變形而無法發揮學練效能,還可能出現學生意外受傷、沖突爭執和無法繼續等情況。為此,教師除了要設計易行的參賽辦法,制定簡明的比賽規則,做好學生的參賽教育,還要能根據教學比賽的現場情況進行及時調控。
例如,某教師利用籃球半場的方形線框組織學生進行運球往返接力比賽。學生分成4組分別站在中線和端線兩端的呼啦圈后,籃球數量為每人一球,擺放在該半場的罰球圈內。在第一場比賽時,學生依次跑到場地中央拿球,然后運球回到本組后將球放在呼啦圈內。由于學生具備一定籃球基礎,且比賽競爭性只體現在完成運球的時間先后上,他們在運球過程中的參與熱情并不高。為此,教師取消了將球運回罰球圈的后續比賽。在第二場比賽時,教師為增強競爭性將比賽設為直接對抗形式,同側邊線的兩組學生以循環接力的形式跑到對方呼啦圈拿球,運球返回后放到本組的呼啦圈中,以到規定比賽時間時球多為勝。結果學生不但運球時頻繁出現走步違例情況,甚至還出現干擾他人拿球和運球的情況,雖然比賽氣氛熱烈但學練效果并不好。為此,教師將第三場比賽由直接對抗調整為間接競爭形式,要求各組按逆時針方向將相鄰組的籃球運回。同時,再次強調若發生運球違例,則在比賽結束時按人次扣除該組相應球數。雖然運球規則相同,但因為對抗強度不同,本場比賽中學生不但積極踴躍參與,而且運球質量明顯提升。
四、著眼實戰提升比賽正式程度
體育運動有特定的運動規律和嚴密的比賽規則。體育教學比賽應符合該項目運動規律,而且比賽規則應盡可能貼近正式比賽。因為,只有通過日常教學中貼近比賽的“常賽”,學生才可能具備參與正式比賽的能力,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會某項體育運動。相反,如果在籃球行進間投籃課的比賽中,教師組織學生用橄欖球規則抱球跑進行比賽,雖然能夠明顯提升投的次數,但違背了籃球比賽基本規則,這顯然是不可取的“變通”。可見,體育教師不但要在籃球課上圍繞“籃球”組織比賽,還要在讓學生能參加正式比賽的前提下組織學練活動,從而為學生參加班級間和校際間比賽打下良好基礎,為他們正確欣賞和客觀評價比賽積累必要知識。
例如,某教師在組織籃球傳接球學練比賽時,采用半場五打五的形式進行分組對抗,要求學生只能通過傳、接球方式推進。學生將球傳給在對方邊線上的隊友則得一分,先獲得5分的隊伍獲勝后與下支隊伍繼續比賽,最多可連賽兩場。同時,場下候賽的兩組學生,一組負責裁判工作,另一組負責技術統計。裁判組由3名臨場裁判、1名記錄員和1名翻分員組成,主要觀察走步違例和侵人犯規,并做好記錄和公告;技術組由2名進攻統計員、2名防守統計員和1名記錄員組成,主要統計相應隊伍及個人的傳接球次數和搶斷次數。通過這樣類似正式比賽的形式、規則和分工,讓學生對教學比賽和運動項目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提升練習密度的前提下提升了教學效能,為學生參加正式比賽奠定了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體育課是學校體育“常賽”的重要載體。教師不僅要認識到沒有競賽的體育課不完整,還要認識到“胡亂”競賽的體育課不可取。只有適宜內容、難度和對抗的教學比賽才能有效提升體育課的教學效能。在逐步提升教學比賽正式程度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體驗比賽樂趣,學會比賽并經常自主參與比賽。152E5BC9-662E-4C02-92BA-8C18E4242F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