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蘭
摘 要:新課程改革進程下,小學語文教學也在不斷變革、發展,小學生的德育內容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課本中蘊含了大量德育素材,但由于以往教學過程中,老師只關注語文學科知識點教學,忽視了德育滲透。作為當下語文老師,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融入德育內容,促使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文章聯系教學實際,簡要說明德育的重要性,詳細闡釋具體的德育滲透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滲透策略
引言
語文的學習綜合性較強,要求學生熟悉書本內容、人文修養、道德理念等一系列知識,其中對道德理念的教育是難點,需要教師將實例融入教學過程中。對于這一教學,學校方面應注重配合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通過多種方法使學生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人文道德[1]。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重要性
小學教育既是基礎教育,又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縱觀當今社會,以成績的好壞判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升學率的高低評判學校教育成功與否,忽視教材中體現人文道德的人物和故事,甚至在教學中略過這一部分的講授,這種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直接或間接導致當今社會涌現出一系列令人大跌眼鏡的“無德”事件。在小學語文教育階段,教師應該向學生傳遞人文情懷,使學生領略道德之美,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2]。
二、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的具體措施
(一)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要求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及教學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挖掘學生的潛力,將自身擁有的知識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應發揮引導作用,在學生學習出現疑惑和錯誤時及時發現并指導,為其之后的學習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挖掘課本中德育元素,實施德育滲透
對于小學生而言,因為生活經歷較少,對于課文背后蘊含的德育內容理解不深刻。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充分挖掘并利用課文中的德育內容,巧妙實施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德育內容,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理念、提升學生道德素養[3]。
比如說,在教學《祖父的園子》時,課文中講述了童年的“我”在園子里,充滿樂趣、自由自在的生活。文中的小故事講述了祖父對主人公的愛與陪伴。老師可以抓住文中感人的親情,引導結合自身美好的童年故事,回憶與祖父母、家人一起發生的有趣事情。從而激發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對于小學生而言,很多都習慣了家長的關愛與陪伴,老師可以借助文中的濃厚親情,引導學生認識親情的偉大,學會珍惜與家人相處的點點滴滴,能夠在生活中理解家長,關愛家長,通過文本學習了解親情的偉大,也通過親情經歷去理解課文中的內容。這樣的德育滲透,既能提升學生道德素養,也能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記憶。語文課本中內容豐富,老師可以深入挖掘,找到德育契機,全面研讀并分析課本內容,結合教學目標,挖掘德育內容,在課堂上注重德育滲透,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提升道德素養,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從學生心理、情感出發,讓學生參與其中,深切感受,從而全面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
(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近幾年來,我國對科學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方面十分重視。在開展日常教學工作時,教師應該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德育的高質量滲透。例如,教師在教學小學語文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技術,通過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資源的流通和共享,擴大小學語文育人作用的影響力。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教學的趣味性,還能夠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理,讓學生能夠保持專注,充分了解課文中的內在含義和人文精神,幫助教師充分貫徹德育理念。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慈母情深》的課文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積極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應用多模態化的媒體形式,以視頻、圖片、文字等方式充分展現課文內容,同時也能夠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明白母親的不容易和偉大之處。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拍視頻的形式,記錄母親在家中的付出,并引導學生對媽媽的付出表達發自肺腑的感謝。
(四)利用多元化實踐活動,滲透德育內容
近年來,語文教學改革之下,語文類實踐活動也開始成為教學的一部分,老師可以結合實踐教學機會,滲透德育內容。德育的學習離不開身體力行,因此,只依靠課文中德育元素的口頭說教,教學內容空洞,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們在活動中去真實實施、感受,教學效果更加高效。
比如說,在教學《七律·長征》《狼牙山五戰士》《開國大典》時,老師可以結合國慶節活動組織一次愛國愛黨宣講活動,組織學生們分組行動,到學校周邊的社區去講述長征、建國的故事,利用表演的形式讓更多的社區人員關注、回顧我們國家的發展,了解先烈們通過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我們鑄成了和平的長城,宣講愛國故事,引導學生代入角色,想象戰爭年代,戰士們勇敢無畏,向往和平與國家建設的美好情感。從而讓學生深刻理解新中國建設的不易,了解先烈們的奉獻精神,引導學生們愛好、珍惜和平,學習不屈不折的革命精神,在生活、學習中能夠永不放棄,進一步提高愛國愛家的意識,為成長為新一代中國建設者做好準備。老師可以結合課本內容、生活實際,組織有意義的實踐活動,鍛煉學生,滲透德育,引導學生們通過參與活動學習德育,并將德育內容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踐,從書面學習到實際應用,達到德育的目的。
結束語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素質教育將德育作為主要的教學任務,小學階段是道德觀念的形成和奠基階段,因此,在小學語文階段,教師和學校應該重視德育的發展,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措施來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升。此外,小學德育的推行不僅需要學校的關心,更應該被社會各界所關注,在提升小學學生道德素質的同時,德育理念也應該被社會所了解。
參考文獻
[1]董婷婷,劉洋洋.德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吉林教育,2020(31):64.
[2]賈心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20(44):21-22.
[3]張志宏.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和方法[J].考試周刊,2020(90):49-50.0F6D8556-6ACD-4637-8135-A62BF25AC6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