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摘要:在課程改革之風大力盛行的當下,實現高效課堂的建構,已然成為各個教師努力的方向,一線小學語文教師也緊隨時代發展的需要,對語文課程的教學結構進行調整,以期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質量。為此,在對學生教授語文知識時,教師也應當深入貫徹課程改革的標準,在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創建靈動、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點燃進行語文知識學習的熱情。在本文中,筆者提出“精心導入”“利用媒體”“調整合作”等方式,嘗試進行高效能語文課堂的建構。
關鍵詞:小學語文;導入;媒體;合作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習慣性地將學生放在課堂中的客體位置,讓學生基于教師的單向講解,逐步挖掘其中的知識,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和主體意識成長。因此,為了從根本上扭轉這一教育現象,真正地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在當前語文課堂中,教師應當切實地基于學生的興趣和學習認知語文知識的結構,進行課程教育模式的調整和優化,使得學生在靈活的學習方式下,提高對語文知識進行學習的動力,促使語文課程的教育效果逐步向理想化的狀態靠近。
一、優化導入
對于好奇心重、求知欲望強烈的小學生來說,當他們對一件事物產生認知上的興趣時,他們也會生成對這件事物進行探究的動力,在對學生教授語文知識時亦是如此。在課堂中,當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產生興趣時,學生也會主動地耗費精力進行語文知識的建構,因此,為了讓學生在課堂的一開始就對語文課程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教師應當在進行導入設計時,就將學生的興趣放在首位,以便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導入環節,就對課堂中教育的內容產生認知上的主觀情緒,從而投入更多的情感進行之后的語文知識探究,為高效語文課程的生成奠定基礎。
例如,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趣味化的導入設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的開始,教師向學生播放《兔子的名片》這一故事的第一部分音頻,讓學生仔細聆聽故事當中的情節,并在聽完故事后,對故事當中的內容進行復述。緊接著,教師再向學生提出“猜猜故事之后的情節是怎樣的呢?”的問題,讓學生結合故事的情節進行大膽的猜測。隨后,教師向學生介紹這種學習閱讀的方法叫做“預測”。之后,基于學生理解,教師順勢向學生提出本篇文章的題目《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并讓學生通過“預測”的方法猜猜故事的主要情節會是什么。同時,教師也要向學生提出“為什么老屋總也倒不了?”“是被施了什么魔法嗎?”等問題,指導學生進行合理猜測,并讓學生基于自己的猜測產生對本篇文章進行閱讀的興趣,以便持有積極的態度進行本節課的學習。
可以看出,教師通過導入環節的有效設計,能夠在課堂的開始就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讓學生產生對語文知識進行分析的動力,從而為高效課堂的生成奠定基礎。
二、利用媒體
教育結構是教師實施教育活動時的流程,縱觀當前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我們可以看出,當課堂的教育結構相對復雜時,學生也容易將目光放在課堂上,提高自身的注意力,而當課堂教育結構相對單一時,學生也會在重復性的學習方式中,產生走神等現象,以至于降低對語文知識進行學習的興趣。所以,為了促進教育結構的豐富化設計,教師就可以利用媒體技術中的多樣功能,進行語文知識的多樣化展示,從而打造豐富的教育流程,抓住學生的目光。此外,在語文課堂中應用現代媒體技術,也能夠將教材當中的抽象文本進行可視化的處理,為學生打造直觀化的教育情境,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效果。
例如,在《秋天的雨》這節課中,為了讓學生始終維持進行語文知識學習的動力,讓學生降低理解上的難度,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實施教育活動。在課堂的開始,教師可以使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在整體上把握本節課的教育節奏。隨后,教師利用不同的秋雨圖進行本節課的詳細教學,讓學生在不斷變化的圖文中維持自身的注意力。在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了本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后,教師可以再為學生播放一些秋天下雨時的視頻,使得學生在直觀化的學習方式中,進一步地調動自身的生活經驗,感受秋雨美景的意境,提高對文章中內容的感知效果。最后,教師可以再使用Word文檔為學生展示一些問題,檢驗學生對本篇文章的學習效果,以便在查漏補缺中,提高學生對《秋天的雨》這節課的學習質量。
顯而易見,在為學生教授語文知識時,教師利用現代媒體技術進行教育結構的豐富化設計和教育情境的直觀化設計,都能夠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質量,抓住學生的目光,從而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效果。
三、調整合作
在當前小學語文課程中,考慮到小學生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師常常為學生創建合作學習的活動,讓學生基于同伴之間的相互輔助,共同完成對語文知識的探究和分析。但是,在實際使用合作活動進行語文知識的講解中,我們也能夠看到存在部分教師過度重視合作活動的應用,卻忽視了對學生個人思維進行訓練的情形,使得學生也開始過度地依賴集體力量而減少個人在語文課堂中的存在和積極性。為此,語文教師在應用合作活動時,應當對其中的結構和細節進行調整,使得學生在與同伴進行相互合作之余,也擁有自主思考的空間,從而實現個人思維和集體思維的雙重發展。
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為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向學生提出“小女孩一共點燃了幾次火柴呢?”“在每次點燃火柴時,小女孩都看到了什么畫面呢?”等問題。隨后,教師先讓學生自己通讀文章,使得學生能夠通過文章中的內容檢索出上述問題的答案。之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讓學生在小組中針對上述問題進行討論,使得學生能夠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地加深對上述問題的認識,完成對《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的有效分析。
總而言之,打造高效能的語文并不是在朝夕之間就可以形成的,而是一個長久累積的過程。因此,在之后的語文課堂中,教師應當繼續圍繞當前語文課程的教育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教育方式的優化,從而在打造完整體系中,逐步提升學生認知語文知識的實效。
參考文獻:
[1]邵淵.小學語文教學中現代計算機多媒體應用措施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7(12):167.
[2]賴桂萍.合作學習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江西教育,2017(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