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摘 要:自從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改革之后,便要求學生具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具備解決問題等等的能力,因此教師更需要具備正確落實學生必備素質的實踐教學的策略。古人常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只有通過正確地提出問題,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對于小學數學而言是打好學生日后數學基礎的關鍵,教師通過運用教學提問法使得優化課堂的模式,在數學課堂中使用提問教學法的之前,教師應對其進行深刻理解,明白其優缺點,知道運用此教學法的特定情況。數學教學中只有提出巧妙問話思維,這種有效率地運用提問教學才能真正讓學生自主探索,明白數學知識的真正含義。
關鍵詞:提問教學;小學數學;四年級;西師版
數學本身屬于抽象化且邏輯性思維很強的一門學科,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授課過程中不能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在數學教學中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運用提問教學法,教師可以在所學知識的關鍵處以及不理解的疑難處進行設置問題。突出所教學的重點內容,哦通過此這種方式讓學生促進對于抽象思維以及邏輯思維的發展,小學數學學習階段是尤為重要的,教師在此階段要幫助學生培養學習的能力。
一、數學課堂提問注意事項
1.尊重學生,鼓勵學生自主思考
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性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師要拒絕專制型的教學,鼓勵學生民主學習,在教學中師生皆為作為平等,關愛學生,為數學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基于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自然提出問題,學生也可以自由回答,討論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嚴格學生的學習態度,也需要尊重學生們的獨立人格。提問過后,鼓勵學生大膽思考,不要局限于課本,獨立提出自己的想法。當學生回答提問的內容并不是正確的時候,教師要給予鼓勵和安慰,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2.提問設計符合學生學習能力
教師的提問設計的前提是,要符合學生們的學習能力,以及全面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對于學生們的綜合能力,來掌握提問的難易程度,教師若是問得過于淺顯,會使得學生運用動腦能力,只是簡單地回答。這種提問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符合綜合能力情況下把握好提問的難易程度,真正做到提之有用。
二、設計問題,建立清晰的問題鏈
對于小學課堂而言,一節課的時間為四十分鐘,教師必須要在四十分鐘內表達出知識重點,和所規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就需要做到清晰明了的教學過程,在所授課的基礎上提問要依據學生的學情,學生所儲備的知識含量以及日常生活的經驗累積。教師不是隨意進行提問而是要保持提問皆是重點,教師提問要具有選擇性,設計問題的過程需明了其中的關鍵詞圍繞關鍵詞。教師設計成功的問題鏈,清晰的問題鏈可以推動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從數學課堂出發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
1.提取關鍵詞進行提問
關鍵詞可以代表所講述的章節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在提問準備前提取講解內容的關鍵詞。單元題目的內容都具體包括于題目中,如統計分析等,教師可以主要利用統計的關鍵詞進行提問,從而讓學生產生疑惑到自主探索再到對統計一章節有興趣的思想轉變。
2.提問需要具有明確性
提問首先是為了考驗學生是否知道此知識點的內容,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所以教師所題的問題一定要明確且具體,才能讓學生掌握所教學的知識點。
例如:教師在教學抽象概念方面,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中,教師可以提問1/3和1/4有什么區別?有些學生會回答分子都是1,可是這些回答并不符合教師的預期效果,在此情況下,教師需要重視提問的方法,可以將問題改成:“同學們知道,這兩個分數的分母是相同的嗎?不同的分母可以直接相加嗎?”拋出這個問題容學生仔細思考,主動學習。這種提問方式明確具體,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
3.提問需要具有邏輯性
教學需要具有邏輯性,提問也同樣,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當下的思維能力,不能越過學生年齡特點進行設計。問題需要從易到難的過程,問題嚴謹細致,一步步來進行設問,讓學生有深刻印象。
三、問題要綜合多樣不局限
如何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在提問中就需要不局限于一個觀點,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的答案永遠不會是單一的答案。學生在回答教師所提問的過程中,可以運用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跳出課本思考。多樣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更為靈活,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改變問答固定被動局面,可以由學生詢問教師,也可以學生相互詢問,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提升數學學習的效率。
總之,在新時代教學背景下,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從而讓學生實現“真”學,讓其核心素養也能夠得到較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賢.在學習中學會提問? 在提問中深度學習——小學數學“提問力”的教學研究與實踐思考[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1(10):61-63+3.
[2]夏英英.注重提問藝術? 激活學生思維——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提問現狀及有效性策略探究[J].科幻畫報,2018(0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