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正實施職業教育“楚怡行動計劃”,力求造就大批傳承“楚怡基因”的“湖湘工匠”。“楚怡基因”激勵著職教人不斷探索新時代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即:圍繞立德樹人任務、合理設置專業、踐行知行合一、創新教學模式、賦能“雙師”建設。
關鍵詞:楚工;“楚怡基因”;人才培養模式;高職教育
“楚怡基因”,來源于近代湖南杰出教育家陳潤霖先生的先進教育思想,植根于近代湖南的楚怡工業學校(以下簡稱楚工)的辦學實踐。楚工在長達40年的發展中,所積淀的辦學精神,被時人譽為“楚怡傳統”,成為湖南職教的一面旗幟。傳承“愛國、求知、創業、興工”為生長基因的“楚怡精神”,與當代的職業精神、工匠精神的要求高度契合,與湖南實施職業教育“楚怡行動計劃”的追求高度一致,對湖南乃至全國職業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創新發展有著重要資鑒。
楚工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兼收并蓄國內外先進的職業教育思想,形成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辦學理念、辦學精神。學校重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倡“德智體美”四育并舉;選取國家建設之急需進行專業設置并創新課程體系,以磨血精神造就實業報國的工業人才;重視師資建設,不拘一格延攬德才兼具的有道名師;主張“為干而學、從干中學”的教育方針,注重知行合一、理論聯系實際,磨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傳承弘揚“楚怡基因”,激勵著今天的職教人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一、堅持立德樹人
楚工的校訓是“樸素求實”。它體現了正確的“三觀”,教導和牽引學生做德才兼具之人。楚工艱辛辦學四十年,力主“四育(德智體美)并舉”,培養有品德、儲才具、愛國家的學生。它嚴格要求教師不僅傳授學生科學知識,而且教育學生懂得做人和善于做事的道理。學校創辦者、校長陳潤霖就是一位優秀的修身課教師。當時湖南社會上公認楚工學生很講文明、有禮貌、守紀律、愛勞動。楚工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建校辦學,利用文昌宮廟宇改成宿舍,它作為工科學校所特有的實驗室、實習工場及礦冶館,這些按現代眼光看自然十分簡陋,但充分體現了學校一以貫之的校訓精神。今天講立德樹人,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根本在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合理設置專業
楚工緊跟社會需求開辦專業,僅僅開設機械科、礦冶科和土木科三科。這都是近代湖南工業建設急需的專業,學校著力培養工業人才,四十年辦學,培養了3000名優秀學子,他們大部分人都成為了新中國工業戰線的精英。“沒有楚工,就沒有湖南公路”,就是楚工辦學成就的寫照。今天,湖南正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在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制造業高地上,正需要傳承楚工辦學理念和辦學經驗。深化“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 ”,是當今職業院校專業群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必經途徑。作為高職院校,推進高質量發展,需要在推進專業內涵建設的同時,深入研究工業鏈、產業鏈發展,并根據需求而優化專業設置,面向創新驅動戰略設置新型專業,服務工業強國建設開辦新式專業。堅持專業設置市場化導向,實施專業設置劣汰機制,以服從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服務于大國工匠、“湖湘工匠”的打造。
三、踐行知行合一
楚工始終堅持“為干而學,從干中學”的辦學方針。在楚工的教學計劃中,其實習課、實驗課在整個教學的課時中所占的比例是相當大的,并且要求實習課、實驗課必須保質保量,否則不準許任何學生畢業。借鑒這些經驗,目前的職教創新發展,需要建立健全“崗課賽證”的機制。課程體系按從簡單-復雜,從通用-綜合,從基礎-核心的理念重構;課程內容設置時認真分析學生的認知心理與能力基礎,考慮為其日后發展提供更大的潛力發揮空間瞄準崗位需求。學校與企業溝通用工用人的需求和人才的發展需求,校企共同研究、修改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學校人才培養方案面向企業需求訂規則,解決職業教育人才供給側(學校)和人才需求側(企業)的有效銜接、高度契合,保障學生“所學”與“所用”的一致性,即知行合一。
四、創新教學模式
楚工十分注意及時吸納國內外新教學方式,勇于教學改革;注重“躬行實踐”,實行“道爾頓制”,采取分科設計教學法;根據學生實際自己編制教材,用老師的講義當教材;鼓勵教師探索新教法,致力提高教學質量。這些為今天的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可以設想,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實訓場所,讓學生接受最新的知識和技能,將教學過程與企業崗位實際生產過程對接,基于工作過程,以項目、任務驅動的方式,廣泛運用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成果導向教學法等恰當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同時通過校市省國“四級”師生比賽機制,提升課程教學水平;通過融通多類職業資格證書、X證書,將學生步入社會、進入企業發展所需的綜合能力融入證書,強化學生的就業創業本領。
五、賦能“雙師”建設
楚工歷來將師資建設置于學校建校辦學的首位。為把楚工辦好,所聘教師許多都是當時湖南教育界、實業界的名人,有的是大學教授,如鐘伯謙、蕭鑒秋等是湖南大學教授;有的是留學生,如吳偉常、成希文等是留日海歸;不少人是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行業專家,如周鳳九是湖南公路局局長兼總工程師,羅石塢是湖南黑鉛煉廠總工程師,陳耐松、唐漢三等都是著名工程師。對今天的啟發有:辦職業院校與辦普通高校并不一樣,不僅需要建設高水平師資,而且需要建設“雙師型”師資,這與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對師資的素質、結構要求是相匹配的。
因此,學校需主動適應產業需求,在提升自有師資的實踐教學能力,安排教師利用寒暑假下企業鍛煉,提高自身的專業實操技能的同時,應大批引進合作企業優秀人才參與學校教科研團隊,推動學校“雙師型”師資團隊的高水平發展,促進國家、省一流特色專業群內涵建設,為技能型人才培養提供有力保障。
【基金項目】湖南省職教高地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楚怡精神”的蘊涵、價值、特質及其傳承研究(項目編號ZJGD202111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鄒惠娟,女,婁底瀟湘職業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