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概
摘 要:青少年群體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儲備人才。當代青少年缺乏強健的體魄和體育訓練意識。在初中階段多數教師和學生都是以文化知識為主忽視了體育鍛煉。因此,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需要提高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在課堂中樹立“健康第一”的教學意識,提高初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基于此,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初中體育教學質量現狀,隨后從七個方面分析了新時代下初中體育教育質量提升的創新策略,以此來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育質量;創新實踐
引言
近幾年,我國教育部分對初中階段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不僅需要好好學習還需要具有強健的體魄,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課堂學習當中。因此,初中學校的教師需要意識到體育訓練對于學生成長的一。雖然體育課程課時不少,但是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度不高限制了學生的體育訓練。
一、初中體育教學質量現狀
教師對體育教學不夠重視。多數初中學校在體育教學上投資都比較大,不僅購買了大量的體育器材,還鋪設了塑膠場地。就目前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情況來說很多體育器材的利用率不高。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當中并沒有意識到體育器材的作用,對于課堂教學內容過于敷衍,導致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在課堂中多數教師和學生都是以升學和考試為主,忽視了體育教學的根本意義。第二點,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陳舊,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教育部門也對初中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體育課堂不僅是為了中考也是微課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強身健體提高全民身體素質。但是多數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落后,學生在課堂中并沒有感受到課堂的趣味性。
二、新時代下初中體育教育質量提升的創新策略
(一)借助趣味情境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
課堂氛圍是也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在傳統體育課堂教學當中教師主要是以長跑、課間操等運動項目為主,忽視了課堂氛圍的創建。因此教學在課堂過程需要不斷地去創建體育教學情境,吸引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利用啟發式教學的特點進行教學,通過創建情景模式去激發學生對體育學科的學習興趣。在情境創建的過程當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去創建一個符合合作學習模式的游戲。在課堂當中教師不能一味地進行知識講述,還需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情景模式當中教師可以通過群體游戲形式引導學生參與到其中,使得學生對體育學科產生濃厚興趣。不同學生對于體育學習興趣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有的學生喜歡跳遠有的學生喜歡打籃球,還有的學生喜歡田徑項目。教師在初中體育教學當中需要先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調查為學生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情境,使得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體育課堂教學當中發揮出體育課堂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利用一些比較勵志的體育運動員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
(二)組織體育綜合競賽
在課堂當中教師可以利用興趣教學法來組織體育競賽活動。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勝心比較強,具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意識,教師可以利用這個特點來開展體育競賽,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好勝心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需要多對學生進行觀察和指導,避免學生在體育運動當中出現傷害。比如說在籃球運動當中教師需要主動為學生講解籃球運動技巧,使得學生可以了解基礎的籃球技巧和動作規范。教師還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運球和投籃比賽,對于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對于還沒有掌握好學習技巧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指導,鼓勵學生再接再厲繼續努力。
(三)創新評價體系,促進體育課堂教學效果
完善評價體系還可以幫助教師提供體育課堂教學效率,任課教師在對學生的體能進行評價的時候不能只把體育測試成績作為為疑似的考核標準,還需要重視學生全方位發展。傳統初中課余體育訓練評價模式過于單一化、片面化。因此,教師需要對體能測試的考核標準進行不斷的完善,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列入為初中教育教學的重點考核內容。想要提高初中課余體育訓練效率,首先初中教師需要轉變自己的體育訓練的態度,對體育訓練有正確的認知了解體育訓練的意義和重要性。并且要認識到課余體育教學并不是體育教學當中的一部分,更是初中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社會發展需要擁有強健的體魄堅強意志的年輕人。而體育訓練可以滿足當代學生的基本鍛煉需求,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初中教師需要結合當下的發展情況,以社會發展方向為導向,考慮學生的發展需求對課外體育訓練有重新的認識和定位,才能為課余體育訓練提供可持續發展條件。
(四)合理分組
在合作教學當中教師需要先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積極性和他身體素質等方面。在分組過程當中教師需要對這些因素進行評估在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在分組過程當中要盡量保證學生的綜合能力一致。比如說,在足球訓練當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日常的訓練情況、身體素質等相關指標對學生進行分組,在分組之后可以讓學生推薦出一名小組長,在訓練過程當中要賦予小組長相應的組織權利和團隊管理權,小組成員在訓練當中需要聽從小組長的安排。在開展合作學習模式當中教師還需要不斷的去改革教學理念,突破傳統教育束縛。當小組劃分結束之后教師還需要根據各個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去布置學習任務,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課堂當中投入到合作學習模式當中。在布置任務時教師需要注重任務的難易程度,避免任務難度過大或者過低。
(五)依據學生生理、心理特征選擇教學內容
心理特征指的是生命特征和人體器官的機能特點,主要包含了生長發育情況等。心理特征指的是人們在生長的過程當中所出現的個性心理。生理特點指的是學生在發育的過程當中,肌肉、骨骼等方面的變化。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心理活動逐漸地變得越來越豐富,對于自己的外表、性格、體態等都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遵守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征選擇合適的體能訓練,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去完善自己。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好的表達能力,并且還有一部分學生獨立的養成了良好的鍛煉習慣。因此,在體能訓練當中,教師除了要兼顧力量訓練之外,還需要注重學生的需求。在力量訓練當中可以選擇啞鈴舉重,心肺耐力訓練當中可以選擇萊格爾跑等。當然,在訓練當中教師需要結合實際的場地來選擇合適的體能訓練內容。因材施教指的是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訓練現狀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因此,在教學當中教師需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現狀,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幫助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大綱去靈活的調整訓練方式,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
(六)引進和利用更加有效的訓練方式
在初中體育課堂當中教師采用單一地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比如說,在日常課堂當中教師可以適當的對訓練內容進行整合和創新,或者融入一些團隊項目以此來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除此之外,在訓練當中教師還可以增加一些耐力訓練和柔韌性訓練內容。同時,在體能訓練當中部分學生的體能消耗比較快,長時間的訓練會導致它們對體能訓練失去興趣,所以教師需要做好勞逸結合,為學生留出放松的時間,避免學生在高強度訓練當中出現逆反心理。比如說,在足球訓練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傳授學生一些技巧,留給學生充足的休息時間和討論時間。其次,在體能訓練當中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完成一些團隊合作任務,在輕松的學習環境當中來提高學生的體能。
(七)通過教材中的課本內容本身進行德育知識的滲透
初中體育教材大綱設計首先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身體素質,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分為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充滿多樣性和各種有趣和有游戲的教學環節,根據每個階段的學生心理年齡段不同等特點。作為新時代的教師,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授課方式。在講授初中體育的課程時,要學會通過很多有趣和有意義的教學內容,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然后用比較直觀和形象的教學方式傳授給學生,完成體育教學的同時增強思想方法的深入。比如在體育學科教學目標設置當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體育德育的滲透不僅具有健康體魄重要性的認識,更是培養學生積極鍛煉身體的好方法。學生通過鍛煉身體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提供自己的身體素質。此外,教師在教會了學生上課的知識后,對于學生在生活中的應用也要加以關注,關注每個學生的生活狀態,積極引導,不斷提高學生對于生活的探索,通過課本中的光榮事跡和優秀案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等。理論要應用于實踐,通過不斷體育實踐,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所以,教師在進行實踐性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在一些環節當中去融入相關的德育知識。如通過籃球、足球等項目不斷讓學生感受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通過長跑和短跑等磨練學生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在一些晉級比賽當中,教師除了要對一些知識和技能進行講解之外,還需要鼓勵學生敢于挑戰,不怕畏懼,勇往直前,只要有堅持的信念,相信就會有成功的希望,不斷給予學生自信心的鼓勵,自尊心的保護,讓學生認識到即使失敗了,只要努力了就是進步,一次失敗不是結束,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安慰,做平復學生心情的指導者。通過德育教育的深度,教師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鼓勵學生在學習當中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敢于挑戰、敢于探索。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提高全民健康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初中階段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關鍵時期,不論是教育部門還是學校教師都需要意識到體育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性。為了學生可以更好地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小靜.新時代下初中體育教育質量提升的創新實踐與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16).
[2]李夢婷.新時代下初中體育教育質量提升的創新實踐與研究[J].運動-休閑:大眾體育,2020(9):1.
[3]唐迎滿.新時代下初中數學教學創新研究[J].讀天下:綜合,2020(13):1.
[4]焦春霞.初中體育課堂中游戲教學法的運用[J].清風,2020(16):1.
[5]段軍.創新初中體育教學方式,提高初中體育教學的質量[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