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啟宏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新的小學教育教學模式提出了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全面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核心素養視野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及核心素養,勢必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更新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同時還要注意實踐性作業的布置方法和質量。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實踐;家庭作業設計
大多學生對語文作業的“印象”都會貼上字數最多、枯燥單調且機械呆板。因為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注定作業的布置方法無外乎抄寫課文或者單詞,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提高記憶力,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1]盡管這種作業布置方式沿用多年,可教學效果實在令人“擔憂”,而且“物極必反”很容易造成學生喪失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而本文針對在核心素養下,對小學語文實踐性作業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索和研究,為打造高效率的教學課堂,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和作業布置方法,讓“作業”能夠走進學生的“生活”,“動”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核心素養視野下的小學語文實踐性作業設計意義
(一)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
在核心素養視野下,小學生的語文實踐作業要按照主體性原則進行,而語文實踐作業要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參與語文作業實施、評價過程,才能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水平,不斷提高核心素養。教師尤其注意作業的完成對象是“小學生”,在進行實踐作業布置也要完全按照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為主體,以激發學生完成興趣為目的,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原則設計作業。
(二)加強作業的“系統優化”
小學語文實踐作業的設計,要堅持系統化的原則。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小學語文實踐作業時,必須清楚地認識學生的主體性,而作業的題目、難度、數量、實踐類型、作業要求、作業評估等要控制在科學合理的范圍內。小學語文教師要把這些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語文實踐作業體系。小學語文實踐作業有實際操作型、生活體驗型、語文課外閱讀型三種。教師在對小學語文實踐作業進行評估時,也要明白學生不可以隨便“糊弄”,要認真對待應采取“自我評估”或“學生雙向評估”的方式,以確保評估的客觀性。
(三)保證學生能夠完成作業
在“核心素養”視野中,小學語文實踐作業的設計要符合“主體性”、“系統化”的原則,同時也要在學生學習能力基礎上。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當前的學習水平,進行實踐作業的設計,確保學生能獨立思考、提升語言的邏輯思維、運用語言知識來解決問題為主。小學語文實踐作業應能反映學生的核心素養,并在實踐活動中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語文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其主要目標是引導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和運用課堂內獲得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實踐和創造。
二、小學語文實踐作業在核心素養視野中的設計策略
(一)實踐作業應具有感情色彩
小學語文實踐作業不僅可以使小學生掌握語言知識,而且也可以使其具備基本的素質,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比如:小學語文老師在做小學語文實踐作業時,要求小學生在放假后跟父母溝通制定作業計劃,去樓下附近進行清掃垃圾和制作宣傳環保宣傳語的活動,像“愛護花草,人人有責”、“不要輕易踩踏,我也會疼”等,通過親身體驗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愛護環境的意識,并在日常生活中從語文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還可以讓小學生在放假時幫忙父母打掃家務活,可以用日志來記錄他們的假期工作,小學生可以把他們的假期“工作經驗”寫成日志,以此提高語文寫作能力。
(二)實踐作業要有可操作性
自從“核心素養”一詞在教學中“大火”,我們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養成,不僅僅是改變了課堂的學習氛圍和教學模式,為了讓學生能夠撕掉固有的標簽,小學語文實踐作業應該能夠促進小學生的實踐活動,[2]使他們能夠持續地思考,并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例如在《鯨》的學習中,教學目標需要學生通過學習本篇課文了解鯨魚的形體、種類進化過程以及生活習性,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以及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教師在布置實踐作業時可以選擇讓有條件的家長帶領學生去海洋館觀看,當然為了保證其操作性和有意義的特點,教師也要為學生的參與感著想,讓他們收集鯨的相關資料,比如文字介紹、圖片或者錄像,以及在自學過程中將生字、詞和重點語句內容提前標記出來,借助多媒體進行查詢,以及用家里的字典找到生字詞的讀音,這些實踐活動看似都是為新課文做準備,但是實際上在完成后還有一種成就感,對于教師的講授也會更加清晰并且產生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三)實踐活動應充分體現閱讀能力
在小學階段,要想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必須不斷地積累單詞和其他詞匯,從而幫助他們積累詞匯量。小學語文實踐作業是一種具有可讀性的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能力舉個例子在《圓明園》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在布置作業可以讓學生查詢有關“圓明園”的相關資料,了解這座園林藝術瑰寶的同時記錄下生字詞的拼音,幫助學生拓展課外知識,“看一看“眾星拱月”的圓明園,還有其他奇特的景觀,并找出其中有特色的景點和他人分享。”還可以看《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既能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名著中的人物精神,增強他們的核心素養。[3]
(四)實踐語言實踐活動應具有時代特征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的教學課堂也要“不甘落后”,根據新時代的特點布置語文實踐作業,引導學生主動了解社會熱點。目前,我國高校的高考作文將圍繞著很多社會熱點問題展開,以培養學生對時事的關心,并且主動關注一些時事新聞,小學老師通過布置家庭作業,把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緊密結合起來。比如:老師可以讓小學生們多收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國內的社會、國際關系。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視野下,小學語文實踐作業應該能把語言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
參考文獻
[1]張生紅.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日常教學融合課外實踐性作業的探索[J].新課程,2021(13).
[2]李磊.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實踐性作業設計初探[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1,22(01).
[3]陳愛民.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策略[J].天津教育,2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