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如琴
摘要:現階段,在西方文化的強勢影響下,國人對傳統文化的依賴感持續降低,傳統文化不斷被削弱,對小學生的影響尤為顯著,作為教師,應當警惕這一現象,及時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引入小學語文課堂,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根植傳統文化的基因。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作為基礎教育的第一階段,小學教育無疑非常重要,小學生已經開始對整個世界形成一種基礎的情感價值觀,其品格也在逐步的養成中,而這便是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最好的時機。教師在課堂上引入傳統文化,既能豐富小學語文課堂,又能豐盈學生的內心,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一、利用漢字教學,傳播傳統文化
作為表意文字,每一個漢字身上都銘刻著深深的烙印,清楚地告訴我們文化是什么、歷史是什么、過去的人們又以怎樣的方式生活。因此,要想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就應當從漢字開始,通過識字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如在教學《紙的發明》這篇課文時,筆者運用多媒體展示“社”字的甲骨文,然后引導學生觀察, 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社”字的右半部分是“土”,其形狀猶如一片嫩葉破土而出,充滿了力量感和生命感。筆者此時為學生引入“社”字的本義——在遠古時期,人類為了感謝土地滋養萬物、賦予生命,用祭祀的方式向大地之神表示謝意。和 “社”字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字是“稷”,“社稷”這個詞經常在古裝劇中出現,很多學生誤以為“社稷”指的是江山。其實,“稷”主要指谷神,我國自古以禮儀為重,在儒家的禮儀中,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封建社會的帝王在即位以后都會舉行祭祀土地社火的儀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才發現原來“社 稷”一詞有這樣豐富的意思,根本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簡單。
教師在講解生字時,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這個漢字如何拼讀及書寫,而是應該重點為學生剖析漢字中的文化基因,讓學生了解漢字的來源,知道它最初的意思是什么,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記住漢字。
二、利用解詞環節,滲透傳統精髓
語文學科最有價值的內容往往隱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間,也就是一篇文章中最為經典、最引人深思,同時最值得深入品讀的重要詞句。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積極發掘這些重點詞句,不僅能讓學生了解詞句好在何處,還在合適的時機嵌入一些經典名句,讓學生了解這些詞句背后的文化元素,無疑會帶給學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教學《陶罐與鐵罐》一文時,筆者讓學生聯系上下文,試著判斷“驕傲”在原句中的意思。就此問題筆者開展了課堂互動,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原句中的“驕傲”指的應該是“自豪”,因為比起陶罐,鐵罐無疑更加結實,肯定為自己的長處高興。有的學生認為:原文中的鐵罐總是看不起陶罐,認為陶罐沒什么了不起的, “驕傲” 一詞在文中應該指的是這一層含義。筆者適時總結:鐵罐確實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比陶罐結實,所以看不起陶罐。感謝兩位善于思考的同學,老師真心為你們驕傲,請同學們一起讀一讀這一段經典的句子。隨后,筆者在課堂上嵌入《古今賢文》中的經典語錄:以己之長比人之短,越比越驕傲;以己之短比人之長,越比越虛心。并讓學生試著讀一讀這句話,思考哪里符合鐵罐,哪里符合陶罐。這樣既滲透了傳統文化精髓,還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
課堂教學應當將最經典、最深刻、最具文化意蘊的內容帶給學生,這樣才能落實課堂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講解詞語的內涵時,不僅需要調動學生思考,還可以適時穿插經典名句,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
三、利用“素讀”模式,感悟經典魅力
教師應當倡導學生仿效古人“素讀”之法,親近文學經典,親近傳統文化。所謂“素讀”,指的是不刻意理解、不生硬剖析,而是通過誦讀將所讀內容爛熟于心,做到熟能成誦。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例如,課文《古人談讀書》由三則文言文構成, 記錄了古人有關學習、讀書的言論,分別選自《論 語》《童蒙須知》《曾國藩家書》。筆者在教學時效仿古人,讓學生通過“素讀”來親近這些經典。首先,筆者和學生一起梳理文中的生字詞,為學生的“素 讀”夯實基礎;接著,筆者運用多媒體播放了一首古琴曲《鳥鳴澗》,為學生創造“素讀”的氛圍;然后,讓學生沉下心來,全身心地投入這三則文言文中, 通過響亮的、清晰的、字正腔圓的方式,讀出這些文言文,不求逐字逐句理解,但求熟能成誦。通過“素讀”的方式,學生真正地走進了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在課堂上開展“素讀”模式,教師務必精選傳統的經典文集,這是開展“素讀”的前提條件。不要求逐字逐句理解,只要學生可以熟能成誦,便完成了“素讀”的目的。
四、強化課外閱讀,吸收傳統文化
在小學階段,想要讓學生了解更多傳統文化, 不能只依賴于課內教材,還需要從課外閱讀中獲取相應的素材。通過課外閱讀,學生可以了解到豐富的內容和有趣的知識。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閱讀素材,并教會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提煉課外閱讀素材中的文化因子,讓學生愛上傳統文化。
例如,在教學《盤古開天地》一文時,筆者發現學生對中國傳統神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特意為學生推薦了《山海經》這部古代典籍。一方面,很多神話故事來自《山海經》;另一方面,《山海經》中包含了大量地理、歷史以及文化知識,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很有幫助。然而,《山海經》抽象晦澀, 小學生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此,筆者為學生制訂了閱讀策略。全書共18卷,內容極其豐富,其中奇植異獸占據了大量篇幅。筆者引導學生發揮畫畫的長處,抓住書中的關鍵詞,用怪誕的圖形和鮮艷的色彩展示他們讀到的神奇異獸和植物。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山海經》,筆者對書中的內容進行了篩選及主題匯總,讓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去閱讀。如以治瘧疾的奇植異獸為類目進行閱讀指導,讓學生閱讀《山海經》中的“祝余” “類”等描寫。
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古代典籍,并指導學生閱讀,從而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積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愛上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
總之,傳統文化是一個博大和溫暖的話題,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小學階段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培植傳統文化基因。
參考文獻:
[1]潘新.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的滲透[J].課外語文,2020(36).
[2]沈麗娜.晶味經典古詩 豐厚文化底蘊[J].小學生(中旬刊),2021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