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慧鑫
摘 要:在九年義務教育當中,音樂屬于其中的一個基礎課程。它用聲音的傳輸、感知為核心手段,依靠音樂活動的踐行,進行審美和思想情感的基礎性音樂教育。差異化的音樂方式、音樂體裁和音樂風格,使得其展現出的旋律、節奏、力度、音色等音樂要素不同,這種不同,向學生展現了區別化的藝術形象和思想情感。而依托音樂上的情感體驗,小學音樂教師在追隨時代進程,進行教育革新的時候,就可以借情育人,以啟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為起始,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產生情緒層面的共鳴。以形象再現的時代背景,感知音樂美,體會音樂情緒。當人的情緒融入到了音樂當中,音樂形象就會變得相對完美,作品也能夠創造性的展現出來。這樣,音樂教育才可以完成新課程標準下的審美趣味培養目的。由此,本文就依托情感的孕育,以情感人,以感促生,增強學生情感體驗與認知的同時,提高學生音樂學科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情感;教學策略;情感體驗;
音樂雖然屬于藝術中的其中一個門類,但其與文學和美術都不同,其不如文學那般直接性的對事件進行敘述,也不如美術那般直觀性的對生活進行描繪,其用它特殊性的律動和語言,展示情感,重視內心層面的情感認知。在小學音樂的教育進程里,教師要充分結合情感認知,啟發學生音樂汲取意識,通過意識的發揮,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養育學生音樂鑒賞能力。通過情感性的滲透,增強其體驗,提高其情操,深化其素養。基于新課程改革的標準要求,教師在講述音樂故事內容的時候,不單單要以技巧應用培育為主,還要以情感體驗的提升為核心,借此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強化學生對情感的認知。以理解、認知性的需求升華,做到用情感人、以感促生。
一、基于學生的音樂想象,提高學生情感理解能力
依照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的說法,藝術的核心并非技能而是心理。我國知名教育家陳鶴琴也對唱歌的含義進行闡述過。關于唱歌,其具備兩層面的內涵,一是外在的唱歌藝術。二是內在的精神運動。由此可見,在小學音樂的教育階段,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情感表達的啟發,將情感轉換為心理內化,假設心靈能夠順利的表達,就可以創建出相對優秀的音樂成效[1]。
(一)結合示范性的演唱,調動學生音樂情緒
豐富的內容、生動的曲目,帶有表情的演唱,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歌曲教學是否順利,和教師的示范性演唱完美連接。示范性演唱通常編排在對新穎歌曲的學習和汲取當中,本質目的在于,應用聲音的技巧,直觀性的調動學生,讓學生在聆聽的進程里,對歌的內容和思想產生一個相對整體的印象,當學生透過歌曲,擁有了情感的表達欲,其在認知歌曲,提煉要素的時候,就會明確這首歌曲的形象性。
以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唱歌《老爺爺趕鵝》為例,教師在講述這節課的時候,就可以預先進行示范性的演唱,以活潑歡快的情緒感染學生。通過示范性的演唱,讓學生了解“老爺爺進城趕鵝”的故事,通過演唱性的畫面感,讓學生感知到“熱鬧”的趕鵝場面。
(二)融合表情性的鍛煉,感染學生音樂情緒
表情訓練是歌曲鍛煉的核心點。唱歌教育中除去常態規范下的姿勢、呼吸、發聲和音準訓練,還要訓練學生的歌唱表演性。而在訓練表情之先,教師要從旋律的剖析出發,以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的適應,揭露歌曲形象。
以小學音樂人音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唱歌《男兒當自強》為例,這首詩歌有其獨特的音感和思想。為感染學生音樂情緒,教師可以結合這首歌的剛硬,訓練學生的表情,以表情性的直觀訓練,提高學生的旋律分析能力、理解能夠,透過歌曲形象的揭露,提高學生對男兒當自強的情感理解。
二、在鑒賞性教育中強化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
鑒賞教學是用聽覺感知和想象融合的獨特認知進程,因此,對學生情感體驗和溝通的提升,是鑒賞教育的核心。
(一)視聽融合下的樂曲情感體驗
小學階段的學生,其認知和分析能力以及情感感悟,都相對豐富,但還是要在特定的形式下,沉浸到音樂作品的意境內涵之上,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2]。
以小學音樂人音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唱歌《大家一起來》為例,教師在講述這節課,融合情感體驗的時候,就可以基于多媒體技術,進行視聽的融合,進行情感融入,以“曲調”和“氛圍”的構建,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了解這首歌曲的曲調和情感。
(二)聽想融合下的樂曲情感體驗
豐富的想象和構建可以強化學生對作品的認知,在鑒賞教育中,教師可以結合情境教學的形式,進行聯想層面的引導和描繪,以此發散學生思維,增強學生想象能力。
以小學音樂人音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唱歌《畢業歌》為例,六年級本身就到了畢業的時候,其中既有回憶性的點滴悲傷,還有面向未來的愉悅。為此,在鑒賞這首歌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的生活情境,強化學生體驗。以情境的沉浸,發散學生思維,激活學生想象,以此透過樂曲,深化學生的音樂素養。
三、在情感認知與體會中獲取升華
音樂是創作者本身的情感蘊藏和靈感體現,音樂教師一定要充分啟發材料文本內的所有情感要素,去調動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情感感悟的背景下,慢慢出現新的情感認知。而從情出發,是因為情可以碰觸到音樂作品的根本內容,會讓學生的情感,升華至審美層面,學生會基于一定的審美,調整自己的心理,進而優化自身的人格,陶冶自身的情操。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從音樂學科的特征出發,其所展現出的人文性特征,包含音樂的“情感”傳輸。為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增強學生對音樂內容的感知與理解,教師在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里,既要重視學生的技能培養,還要注重學生的情感培養。教師要以課程標準下的審美情趣作為目的,以學生情感體驗的增強,深化學生音樂領域的學習素養,而在具體的教學進程里,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形象,提高學生理解能力,也可以基于鑒賞教育,深化學生體驗,記住情感認知與體會的增添,贏取情感的對應升華。
參考文獻
[1]張艷.以情感人? 以感促生——論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情感體驗[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11):102-103.
[2]王佩才.把握音樂“脈搏”? 聆聽樂曲“心聲”——談在小學音樂節奏訓練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2(0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