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福
摘要:葉圣陶是我國的現代教育者,他曾說過:“教育就是養成習慣”。學校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基地,學校德育工作應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意識,強化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讓學生們從一點一滴開始,從很小的事情開始。通過開展活動激發學生興趣,規范學生行為,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提高德育教學的實效,以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初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前言
習慣:是指在特定環境中自發地采取行動的需要或特別的傾向。一個人,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鄉下長大的初中生,有些不良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隨著心理和生理的變化,他們正處在叛逆的年紀,所以,強化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塑造健全的個性,而且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所以。道德教育要重視培養初中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當前農村初中學生行為習慣狀況分析
目前我國中小學的獨生子女數量眾多,其依賴性和惰性日趨突出,并且很多農村地區仍有隔代式的教育現象,其中有不少是留守兒童。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家庭的教育作用會越來越薄弱,很多家長都忙于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沒有感情交流,沒有老師的聯系。然而,由于叛逆期的學生受到年齡特點、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制約,使其容易產生是非、法制觀念淡漠、人際溝通方面的不足,進而形成許多的不良行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信息的不斷擴散,學生的思維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傾向,使得傳統的勸說方式變得軟弱無力,致使一些有不良習慣的人不斷出現,并且越來越多。
二、農村初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產生原因分析
第一,家庭方面的影響。目前,我國農村中小學絕大部分的父母,因其個人的素質和思想,以及所處的環境、經濟等因素的限制,不是忙著種地,就是長時間地在外打工,沒時間照顧孩子,或者是管教方式不正確,用謾罵的方式教育子女,這種不良的教學方法和惡劣的家庭生活條件是導致學生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的原因。為此,應加強對農村學生父母的教育意識,做好日常生活中的輔導員,適時指導學生轉變壞的行為,減少棍棒教育的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學習態度。
第二,學校方面的影響。當前,在重視素質教育的同時,學校仍存在著過于重視學生的智能開發,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優良品德的培育,導致了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且,農村初中的教學水平還很低,很多老師更注重的是升學率,而忽略了對學生的道德素質的培養。農村學校和老師要從根本上改變思想觀念,提升素質教育水平,消除不良的教育觀念,轉變農村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好的行為習慣,降低厭學心理。
第三,社會方面的影響。這年頭的學生,思維比較靈活,對新鮮的東西有很好的接收和辨別的能力,所以他們會模仿或者完全的學習。由此,不良的社會風氣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了直接的腐蝕,使他們往往無法抵抗這種誘惑,從而出現了對學習的厭惡,對上網的嗜好,吸煙、酗酒、聚眾賭博、滋生是非,從而對初中生的良好的行為形成了很大的負面作用。所以,應當盡量讓學生少去網吧、游戲廳等場所,培養學生正確的行為方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
三、農村初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策略
(一)學校教育部門落實素質精神
我國是一個歷史源遠流長的文明古國,養成教育是中華民族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工程,少年時期是一生的轉折時期,也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學校要培養初中學生良好的習慣,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
一方面,轉變學校觀念,提高對行為習慣教育的認識。素質教育在中國教育歷史的進程中劈波斬浪,站上了歷史的舞臺,這是時代對其可行性的充分肯定,學校的教育觀念也要跟上時代腳步,早早轉變過來,提高農村初中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教育水平。
另一方面,強化教學制度,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的要求。青少年道德素質的發展狀況是整個社會文明發展的風向標,學校要抓好行為習慣教育,要把成績和素質這兩碗水端平。
(二)要給犯錯的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
我們教育工作者不能急功近利,要有大海一樣寬廣的胸懷。要有包容心態,要善于給學生時間,讓他們有改正錯誤的機會。學生心理成熟前,都有一個反復期,內心都有兩個“我”在做復雜的思想斗爭,我們要利用這段時間做好思想工作,攻心為上,不要急躁。要善于給時間,善于等待,善于觀察,善于引導。要抓住此刻無聲勝有聲的時機,保持沉默,讓學生有一個飽經思想斗陣的煎熬過程。早年作班主任時曾遇到學生寢室有同學丟了錢物,我在班會課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許多同學都潸然淚下。從經驗來看,表情很不自然的同學可能是懷疑對象。我故意靠近其身邊,輕言細語,耐心開導,表面上是面對全體學生,其實也是暗示該同學。然后,我叫大家關掉教室的燈光,給以充分時間。最后,奇跡出現了:那丟失的錢物像是從地下冒出來。同學們對這個奇跡報以雷鳴般的掌聲,此后,再無類似事件在班上發生。
(三)老師加強學生養成教育規范
初中學生由于自身的年齡、心理、性格等各方面因素,特別是農村學生,可塑性很強的同時也具有沖動性、盲目性以及易變性,他們自身性格沒有定型,思想不夠成熟,行為也不夠規范,容易錯誤的方向發展[3]。若要正規的管教和疏導學生,教師們首先應制定好相關班規約束學生平時行為,要求每一位學生了解甚至熟識初中生準則。其次,教師應及時掌握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正確引導和督促學生,為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給學生帶來一個好的影響。除了管教和督導學生,還要注重鼓勵和引導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給予學生足夠的耐心,給他們啟發式的教學,讓他們樹立強大的自信心。
(四)學校家庭互相配合促進教育
如果說學校是教化學生道德認識和規范行為道德的主要演練場,那么,家庭則是養成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也是孩子的首任老師。學校平時更注重學生日常行為的教育,家庭著重強調環境的熏陶。要全力促進學生各方面全面有效發展,學校和家庭就要相互配合,從小事抓起,從點滴做起,從小培養文明禮貌、儀表端莊優秀品質,發揮他們的綜合力量,逐漸養成初中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促使學生能夠健康的成長。
結語
總之,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想使學生的行為習慣得到提高,必須通過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努力,真正做到全方位地解決好農村初中生的不良行為,充分調動各種社會資源,促進學生健康的個性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參考文獻:
[1]趙偉宏.班主任要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養成教育[J].考試周刊,2010(46).
[2]湛鋒.開展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之我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07).
[3]張萬勇.家校合力抓好養成教育[J].新課程學習(中),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