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龍燕
摘要:新形勢下,小學語文的人文教育面臨新情況、呈現出新特點。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只有更加注重情景化與個性化的課堂設置、強調學生自我生命訴求與體驗,對教學文本進行深度闡釋,深入探索話語傳播新途徑,才能確保小學語文人文教學目標實現與教學效果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性;提升;實踐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新課程的改革不斷的推進,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教育教學對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了更高的重視。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念的建立階段、性格品質的塑造階段,因此,小學語文的教學更應當注重人文性。
一、引導學生把握文章中的精神內涵
(一)教材中的人文資源
當前,在小學語文課文中通常都會蘊含著深厚的人文內涵,每天課文中都蘊含著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并且蘊含著許多人文精神與文化內涵。所以,教師就要充分重視教材內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資源,真正地把握在文章中蘊含的人文性,從而通過情感傳達給學生。
(二)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中的人文底蘊
語言不但是人們交流與互動的工具,另外其中還蘊含著豐富多彩的人文底蘊,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并且鼓勵學生可以閱讀更多的一些名篇,背誦許多精彩的片段,積累優秀的語句,全身心地體會到在語言中蘊含的人文底蘊,幫助學生樹立較強的人文意識,實現人文教育的合理滲透。
(三)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情境
為了可以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構造人文性課堂,那么教師就要為學生創設出思想與言論均比較自由、寬松的教學情境,為其提供更多的發展與創新機會。在課堂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問題與分析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可以更多地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其想象能力,豐富其對文本的情感體驗。另外,要為學生提供自由發表個人見解的機會,鼓勵學生可以大膽地將個人的想法與感受表達出來。針對教材或者是教師的觀點,學生也可以提出疑義,假如學生出現錯誤,教師也采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并且要積極地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只有教學情境比較自由寬松,才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文章中蘊含的人文內涵,陶冶學生的情操。
二、策略
(一)挖掘基礎教材,彰顯課文的人文性
很多教師在面對構建小學語文人文性課堂這一話題的時候,會有種一頭霧水的感覺,不知道應當從哪個方面進行著手。實際上,構建人文性課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挖掘基礎教材,從課文方面彰顯人性。小學語文的教程中,包括了許多中外著名的文章、古詩。這些文本的選擇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學習這些文本,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提高語文基礎知識,如果教學方法運用得當,還能夠以文本為基礎,發展課堂人文性,為學生提供情感教育。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對課文進行深入的研究,找到合適的情感切入點,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情境感受,從而對學生的個性發展產生影響,幫助學生塑造更好的性格品質。
(二)促進享受學習,營造環境的人文性
構建人性的小學語文課堂,需要從環境方面著重重視,營造環境的人文性。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行為很大一部分都會受到學習環境的影響。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習會變成一種享受。不合適的學習環境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不良行為的形成。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營造出適合小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教學環境,在課堂上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創設情境、合作交流、自主評價等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個性,塑造學生的品格,打造人文性的語文課堂。
(三)、感悟基礎——整體把握
多年的語文教學,很多教師喜歡把文本肢解的支離破碎,其實文本是個鮮活的整體,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感悟文本的內容寫的是什么,是怎樣寫的。學生只有整體感悟,才能領悟到文本的美,才能在腦海中形成完美的畫面。
筆者在教學《第八次》時,通過通讀課文,讓學生整體感知這篇文章是寫人還是敘事的,接著讓學生再次讀文章,能夠找出布魯斯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文中哪里體現出來的,他這種精神文本是通過哪些描寫表現出來的,最后分析課文,為什么說他不屈不撓,讓學生再次通讀課文,筆者不斷地引導學生重點感悟,抓住文本的關鍵詞、精彩處,反復地品味,把感悟的亮點深入,讓學生會意、入情、明理。
(四)教學主題設置面臨現實沖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本質是指向人,指向的是學生這一“鮮活的個體”。同樣道理,語文教育的本質也是指向“學生”,旨在形成學生內心實際,培養具有文學素養的個體。為此,語文教學主題設置中天然地蘊含著主流價值理念與觀點主張。然而,社會的影響卻無形間增加了當前語文教學主題設置的難度。一方面,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生受到“娛樂至死”“泛娛樂化”等思潮的影響,理解文學、藝術與歷史的娛樂化邏輯被強化,認識論中“暴力美學”特征被過度渲染。這勢必造成某些學生日常行為的正向偏離,也更加凸顯語文教學中人文話語主題設置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與傳統知識習得方式不同,現在語文課本幾乎所有內容都可以在網上搜索到,這造成了學生對課程主題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愿深入去體會知識與能力提升的隱秘關聯,自然也就無法聚合成對其中蘊含的人文理念的準確理解。因此,與教學相關的、學生關切度較高的問題,教師倘若不能及時給出權威解讀,話題便面臨被無限曲解的可能。
結語
近些年來,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也取得巨大進展,教學質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另外,也開始更加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注重對學生個性化與人性化的自由發展。因此,每位小學語文教師也要加強思考與研究,積極構建小學語文人文性課堂,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進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彭月娟.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構建小學語文人文性課堂[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踐,2017,(02).
[2]張崇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構建小學語文人文性課堂[J].讀寫算:教師版,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