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堯
【摘要】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主要面向學校,重點針對勞動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細化有關要求,加強專業指導。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追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中,高中政治學科深度教學中又該如何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增強學生勞動觀念和提高勞動的行為能力呢?對此,我們必須學會深度教學,做到明確教學目標,堅持“三位一體”,崇尚素養;立足真實生活,創設真實情境;議題鋪呈,升華素養,落實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所學知識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養;深度教學;勞動教育
一、“三位一體”,崇尚素養
“無目標,不教學。”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了適應新時代的教育和需要,學科教學目標從“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雙基”目標,發展到2004年課程改革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再到本次課改的學科核心素養目標。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了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每個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教學都得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學科核心素養和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系并非是并列遞進的關系,學科核心素養是融入三維目標之中的,三維目標體現學科核心素養。例如,科學精神素養培養包括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實踐。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制訂上,教師應該仔細分析本科可實現哪些或哪個核心素養,每個核心素養都是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一體,而不是相互獨立的。只有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堅持三位一體的素養目標,才能發揮其導向功能,精準精細設計教學設計,引導教學實際,課后反饋和總結。例如,“經濟與社會”中的“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一課,其教學目標設計如下。教學效果必須讓學生真實感受我國現階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優勢,促使學生感受到國家對勞動和知識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明確勞動光榮,從而促進生產力發展,增強學生對我國分配制度的認同感,實現政治認同。辨析效率和公平的關系,理性看待收入分配差距,培養科學精神;為實現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提出意見和建議,實現公共參與。
二、基于真實生活,創設真實情境
無生活,不教學。思想政治學科知識是對社會現實生活,前人經驗的總結、抽象和升華。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離開了具體的真實發生的生活情境和體驗,學生的學習只會變得越來越枯燥無味,甚至無法接受和吸收,更談不上感性的體驗和理性的升華。難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談不上情感態度價值觀。活動型的政治課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能力特征,立足于真實發生的生活場景,讓學科知識教學回歸到生活中去,促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找到知識符號。從生活到知識符號,再從知識符號到生活,在真實發生的情境中得到體驗,這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斷前進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這是新時代追求幸福最好的詮釋。在師生共同探究必修四《價值的實現和創造》中,我們必須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結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國家經受住了重大的考驗,控制了疫情的傳播,還百姓一份安穩。這份安穩背后有許許多多的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這群人就是我們的逆行者。在創設情境中借助新聞聯播特寫人物,筆者選擇了一位順豐的快遞小哥,名叫汪勇,牽頭建起了醫護服務群,從日常的出行、用餐,到修眼鏡、買拖鞋,只要醫護人員有需要,他們都會想方設法搞定。汪勇和他的志愿者團隊將溫暖聚攏,守護著冬日里逆行的醫務英雄,被國家授予“最美快遞員”。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學生的視野不斷開闊,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快遞小哥。選擇快遞小哥,人物雖小,卻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不過的人。只有立足生活,深入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學會選擇與學生生活有交集甚至有密切聯系的情境和人物,才更容易喚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感受平凡的崗位通過勞動也能幫助他人,也能為社會盡微薄之力,領悟平凡人物身上那種樸素的勞動精神,以小見大,引導學生從細微之處落實,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注入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讓生活又多了一位“最美人物”。
三、精設議題,活化素養
議題式教學在國外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教學方法。在早期,美國進步主義教育觀認為教育應密切聯系社會,社會經驗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素材和資源。因此,以真實的社會背景為議題,引領學生深入了解和接觸社會,參與社會的議題教學法出現在美國教學中。新時代的到來,為了迎接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我們應辯證地借鑒美國的這種議題教學方法,運用到我們的政治教學中,有利于實現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科學精神和公共參與。
議題可以是活動主題、課題、話題等,是活動型政治教學的起點和基點。議題的選擇和設計具有三個特點:主題精細化、情境真實化、問題科學化。區別于傳統的講授式議題,活動型政治教學的議題包含政治知識和原理,又包含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觀點以及價值引領的價值議題,而且是師生交流的真實生活議題。為引起學生自主探究和處理問題的興趣,教師需立足于鮮活的生活,貼近學生生活,精心選擇并構建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活動型課堂活動的探究和討論是基于多個設問進行的,設問是連接活動型課堂教學主線的支點,應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要立足議題的整體性,要整體布局和考慮設問的數量、形式和內容;設置階梯性問題,設問設計需具備探究性、啟發性,從易至難,依次推進。同時對學生自主探索加以引導,引導學生對問題做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并尋求大量的信息和數據作為論據進行推論,從而培養高中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尋找生活的本質和規律。在師生共同學習和探討“中華民族精神”的過程中,筆者節選了中國女排全勝,奪取第十三屆女排世界杯冠軍的文字材料和相關視頻,以中國女排奪冠為話題,中國女排是世界的傳統強隊,更是現代體育的一張中國名片,符合學生生活,并貼近學生熱愛的運動生活,設置三個子問題:第一問,結合視頻和材料,中國女排能夠重整旗鼓,奪取第十三屆女排世界杯冠軍說明了什么。第二問,假如你是中國女排成員,想想怎樣才能獲得下一屆女排世界杯冠軍。第三問,在新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去培育和踐行女排精神。基于學生認知水平對問題加以設置,由淺入深,學生獨立思考后,進行分小組討論分析,最后展示討論成果,并進行小組自評和互評,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立足真實的生活,通過中國女排奮力拼搏的比賽場景,點燃和渲染了學生的愛國激情、努力奮斗,勇往向前的精神。不僅要讓學生明確女排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不斷豐富,更要促使學生把刻苦耐勞的拼搏精神和愛國情懷踐行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去,為生活而努力,為國家和民族奮斗。
思想政治教學課堂是最具有政治使命的載體,我們必須堅決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教學方針,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注重發揮思想政治課堂育人的功能,必須做到深度教學,樹立“三位一體”的素養目標,立足于生活,創設真實情景,增強議題教學的實效性,促使學生在生活中領悟知識,把知識服務于生活,從而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高階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共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責任編輯 ?鐘春雪25557F94-CBA8-493E-A1A4-DE13F4B43A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