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應進一步優化。教師要積極引入新的教學理念、授課方式,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補充內容,在育人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明確優秀傳統文化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定位與價值,積極探索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路徑,提升教學實效。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融入策略
作者簡介:沈鐘文(1990—),女,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寶帶實驗小學。
一、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定位分析
(一)優秀傳統文化是重要內容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優秀傳統文化在提升中華民族素養、道德水平層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格外重視小學生良好品質、道德觀念的培養與發展。而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許多聯系。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民族英雄岳飛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民族觀念的教育;結合李白“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培養學生堅持、奮進的品質等[1]。教師應明白優秀傳統文化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內容,在進行教學時,應重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小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與法治水平。
(二)優秀傳統文化是動力來源
古往今來,一個人若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樹立堅定、明確的理想,關注個人品質、道德的培養,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這樣方可為社會、他人創造更多價值。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蘊含著極其多樣的優秀精神、思想。例如,《弟子規》可以讓小學生明白孝、悌、謹、信等優質思想;《三字經》可以讓小學生明白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內容。教師將其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夠為小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例如,誠實是促進個人發展與提升的重要品質和不竭動力,小學生只有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才能進一步實現個體的發展,成為對社會發展有用的高質量人才。教師通過挖掘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誠實元素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可以幫助小學生培養優良品質。
(三)優秀傳統文化是學生發展的關鍵
小學是學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認知能力、辨析能力略有不足,三觀也在形成之中。尤其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小學生接觸到的信息類型非常多樣,但因為其辨別能力不足所以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影響,嚴重的還會產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觀念[2]。為此,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地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讓小學生獲得更好的教導。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不為五斗米折腰”“簞食瓢飲”等傳統文化故事,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金錢觀、幸福觀,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促進小學生發展的關鍵動力。
二、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意義
豐富、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其影響下,我們披荊斬棘、自強不息,用自己的雙手譜寫了一個個勤勞、智慧的傳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生生不息的動力。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引入,讓其煥發出更大的教育價值。
(一)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中可用于教育的素材非常豐富,包含人生哲理、勵志奮進、民族精神、修身養性、行為規范等方面的內容。讓傳統文化教育走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能極大地豐富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內容,讓小學生了解更多傳承了千百年的優秀傳統道德元素,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和探究興趣,使其更為高效地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二)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富礦”
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核心是向學生傳遞優秀的文化思想。在開展教學時,教師要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將傳統文化中的優質思想與現代教育背景下小學教學的需求相結合,發掘出更適合當代小學生發展、符合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的新思想,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生機。
(三)培養優秀傳統文化的“富人”
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目的是促進小學生更好地成長,讓他們的成長落腳點放在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上,幫助其更好地把握傳統文化中的優質思想,使其能做到古為今用,從而全面提升傳統文化素養[3]。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能夠讓小學生更好地汲取傳統文化中的養料,更好地品鑒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幫助他們培養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堅定文化自信。
三、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施方向
教學設計是教師結合教學目標,從學生特點出發,創設的能夠有效實施的教學方案,也是開展道德與法治育人工作的行動指南。為了提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際效果,教師可以從如下幾點入手。
(一)突出小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主體。為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從小學生的需求出發,認清他們的發展需要,讓他們能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培養自身的探究精神、踐行精神、學習精神和傳承精神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思想。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找到傳統文化教育與小學生思想實際的契合點,避免只重視教學內容不重視小學生學情,讓小學生能在課堂上真正學到知識并形成優良品質。
(二)優化教學形式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是一個有序、常態化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時,應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結合,不斷提升問題探究、觀點辨析、案例分析、研討交流以及點評引領等環節的精度和效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重點關注優秀傳統文化背后的內涵,讓他們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中為人處世的哲理,讓他們在思辨過程中增強明辨是非、區分善惡美丑的能力,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各抒己見,養成思考的習慣,以此實現教學目標與教學效果的統一,提升育人質量[4]。
(三)關注教學評價
高質量的教學評價能夠讓教學設計更完善,從而實現正向循環。為此,在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時,教師除了要考查小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材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還應對小學生的品質養成、素養提升、情感變化等內容進行評價,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保證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效果和質量。
四、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策略分析
(一)創設多元情境,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若想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師應重視對優質教學情境的構建,為小學生營造優質、自主、快樂的學習氛圍,使其更為主動地參與到知識探究中?;诖耍陂_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時,教師可為小學生創設多元情境,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中。教師在設計情境時,要重視情境與小學生認知能力的契合度,避免出現情境內容與生活實際脫離的情況,否則,小學生會對教學情境產生抵觸心理。因此,在設計情境前,教師可以對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儲備、興趣傾向等展開分析,從他們的發展特點出發,創設一個個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情境,為小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
例如,在教授“我和我的家”這一章節的知識時,為增強小學生對“孝”的理解,教師可以結合傳統文化故事,播放一些相關的動畫視頻,為小學生構建生動、趣味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中感悟“孝”文化,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孝”的內涵。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可以結合情境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引發其更為深入地思考,促使其更為主動地參與到知識探索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引入信息技術,強化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當前,信息技術得到了極為充分的發展,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并取得了諸多成果。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小學生從手機、電腦等渠道獲得更多知識。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更高效地引導小學生探索道德與法治知識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更好地實現知識的融合,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到新的高度。
例如,在教授“不做‘小馬虎’”這一章節的知識內容時,為培養學生細心、耐心的良好品質,教師可以從網絡上尋找“王羲之吃墨”的視頻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從王羲之的身上學習專注、認真等優良品質。學生通過反思自身行為,逐漸改變馬虎、大意等不良習慣,培養用心、專一的優良品質。借助信息技術將蘊含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表現出來,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開展實踐活動,培養良好的習慣
小學生天性好動、活潑,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若采用“滿堂灌”的方式進行知識講解,很難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提升教學效果。此外,筆者在觀察中發現,部分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未能重視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常采用單向講解的方式教學,使得課堂整體氛圍較為沉悶,極大地降低了小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探索積極性。對此,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小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方式,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為主動地參與知識探索活動,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
例如,在教學“我們不亂扔”這章節的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筆者鼓勵學生以“好習慣”為主題展開討論、分析。在討論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說勤儉節約是好習慣,有的學生則說學會反省是好習慣。結合學生發言,師生可以開展實踐活動[5]。在活動中,學生需要將生活、學習中的好習慣寫下來,并用紅筆將自己能做到的好習慣圈起來,尚未做到的好習慣則用黑筆圈起來。而后,結合小學生記錄的好習慣,教師鼓勵學生尋找一些相關的故事,并讓他們分享給其他同學。有的學生分享了“三省吾身”的故事,還有學生分享了“聞雞起舞”的故事。在分享過程中,小學生對良好習慣的理解得到進一步加強,這對其良好習慣的養成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提供課外讀物,完善知識體系
在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時,教師可以為小學生提供一些優質課外讀物,比如《千字文》《百家姓》等,以此讓小學生收獲更多知識。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小學生主動閱讀和傳統文化有關的小故事,這樣既能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又能使其逐漸深化對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助力其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中華傳統故事大全》《中華經典小故事》等書籍,并在教室設立圖書角,讓學生在學完道德與法治課程后,利用課余時間閱讀這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書籍。閱讀相關課外書籍可以完善小學生的知識體系,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五、總結
綜上所述,若想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教育效果,教師可以從創設多元情境、引入信息技術、開展實踐活動、提供課外讀物等層面入手,促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獲得提升。
[參考文獻]
許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分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284.
黃瑩瑩.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上開展傳統文化教育[J].華夏教師,2020(13):56-57.
吳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中的缺失與回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11):58-61.
單紅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20(11):19-20.
邱凱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9,34(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