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
摘要: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將數學知識與思政教育融合,可以提升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愛國熱情,形成與思政課協同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小、落細、落實。本文力求通過數學史、數學思維、數學運用等探索數學課中的思政教育。
關鍵詞:課程思政 數學故事 常規管理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學生的心智逐漸成熟,思維也最活躍,需要家庭、社會和全體教育工作者精心培育和呵護。
作為數學教師,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傳授數學知識,也要講好數學故事,講好當代我國科技工作者不斷創新的故事,從而將愛國情、報國志融入數學課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筆者是一名普通的鄉村初中數學教師,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講話筆者深深觸動了我。思想政治課是育人的關鍵課程,但其他所有學科教師都應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這就是筆者的“課程思政”觀。
一、落實“課程思政”要了解數學史,講好數學故事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注重“數學文化”的滲透,在設計單元教學時,先介紹數學知識產生背景,向學生講述其中包含的文化故事,從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例如我國古代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的真值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他不僅是數學家,還是偉大的天文學家。通過這些介紹,學生不僅深刻理解無理數的概念,也認識到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激發了求知欲,從而發奮學習,積極向上,勇于創新。數學不僅是應用型的科學,還是一種具有嚴密推理邏輯的學問。教學過程中,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能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思維的啟迪作用,感受數學不僅能讓我們取得巨大的科技成就,也能給我們帶來精神的愉悅,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一)將數學史融入課堂,激發學生探究精神
將數學史融入課堂,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數學發展史。我國古代數學家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教師要將數學史和課堂教學有機融合起來,充分挖掘數學史中的教育元素,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教育學生學習數學家鍥而不舍的鉆研、創造精神,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
人們對于數學史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數學故事,初中數學課本中,許多概念命名的原理、定理發現的過程等都和人們耳熟能詳的偉大數學家有一定的關系。數學教師的一項重要素養,就是要講好數學故事,以此啟迪學生。例如,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時,筆者讓學生課前搜索中國古代著名數學故事——“雞兔同籠”,嘗試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問題。學生們通過假設雞有x只,兔有y只,得出方程式x+y=35,2x+4y=94;進入變式y=35-x,2x+4(35-x)=94,解得x=23,y=12,從而得出答案:兔子有12只,雞有23只。通過這個例子,學生了解到二元一次方程組是一個古老的數學問題,盡管中國古人對二元一次方程組研究不夠深入,沒有形成原理,但是已經可以從實際問題出發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組。以此激發學生學習這個定理、概念的熱情,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二)善于捕捉切入點,增強課程思政的針對性
近年來各學段、各學科的教材都有所變革,一個很重要的導向就是注重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注意能力的培養和德育的滲透。數學課中的思政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教師要善于發現數學概念、符號、定理、公式等學科知識背后的歷史背景,搞清楚學科理論的來龍去脈,同時要善于把握學情,了解學生思想情感的教育點,這樣才能找到切入點。這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素養,還要有既教書又育人的行動自覺。
以八年級數學課本中的“勾股定理”為例,在進行單元教學之前,筆者讓學生查閱資料,探究問題:“勾股定理”為什么又稱“畢達哥拉斯定理”(a2+b2=c2)?讓學生明白“勾股定理”是中國的叫法,源自公元前十一世紀中國的《周髀算經》:“…故折矩,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邊為3(勾),另一條邊為4(股),那么徑隅(弦)就是5。“勾股定理”又稱“商高定理”,是中國周朝數學家商高最早提出的,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在公元前六世紀才證明了勾股定理。利用此知識點,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心,使其認識到我國古人追求直觀、實用的優秀品質。
(三)善于把握教育時機,循循善誘、潤物無聲
數學教師要善于從我國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中挖掘課程思政素材。祝融號火星登陸、中國空間站的成功應用,是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一個里程碑意義的成就,其發射、對接、返回的精確計算都與數學息息相關。將數學的應用與課程思政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勵學生為民族復興而勤奮學習。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的技巧不是天生的,而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養成的。做好數學課程思政教育需要教師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善于察言觀色,把握教育時機,用恰當的話語、溫暖的言行,將正能量的信息以巧妙的、潤物無聲的方式滲透給他們,規范學生言行,為他們的人生奠定底色。
二、落實課程思政要從常規管理入手,于細微之處明理守德
首先,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做事。一個人掌握知識固然重要,但學會做人做事是擺在第一位的,這是筆者作為教育工作者多年堅持的教育原則。學會做人做事,在中學階段,尤其在初中學段,重要的是要形成終身受益的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試論數學課中的思政教育2022年5月中第14期(總第114期)其次,教育學生養成刻苦學習的意志品質。明確的學習目的和堅強的意志品質是學習成功的關鍵,也是成就人生的重要兩個因素。在數學課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我們國家在關鍵技術領域被西方國家卡脖子的事例,教育學生樹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遠大抱負,像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那樣,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培養家國情懷。數學學習總有解不完的難題,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注意分層教學,要求學生獨立完成解題任務,這些“難題”就是磨煉學生意志品質的磨刀石。通過保質保量完成作業,教育學生對待數學要嚴謹、踏實、刻苦;對待生活也應該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這是成就人生的重要條件。
最后,教育學生正確看待社會,把握正確人生方向。雖然筆者是一名數學教師,但在課堂教學管理中會適時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選擇情境材料,在解決數學問題的同時,通過解讀情境材料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觀察社會、理解人生。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我們只有自覺意識到教育工作者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才會追求盡可能完美的教學效果,做到不僅要傳授具體學科知識,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任軍戰.探究班級文化建設環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滲透[J].現代交際,2017(13).
[2]陳曉春,陳彥恒,胡焱.數學史與數學文化課程中的思政教育探討[J].智庫時代,2019(6).
[3]王豫生.福建省中小學德育工作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