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弟
摘 要:美術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當前的小學美術教育多數施以臨摹寫生的純技能訓練,在實踐中產生了諸多矛盾。讓學生了解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學習美術欣賞,了解美術對文化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獨特作用,才能促進學生審美及各方面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美術;美育;審美教育
教師應充分利用美術課程,使其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審美品位和美術素養的人才。當前的小學美術教育卻多數只施以臨摹寫生的純技能訓練的應試教育,或者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藝術性,忽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授,因此,教師要重新審視小學美術教育,必須從多方面入手加以改進教學。
一、小學美育與發展的審美定位
(一)美育的目的與發展
小學美育的目的可簡單地概括為審美教育、智力開發與美術知識技能培養三項。如果說美術表現與創造活動是一種行為藝術,那么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智能、情緒、道德、知覺、美感、社會感與創造性等不斷提高的過程,而小學美術教材也正從形式與內容上表現出這種發展性,并要求通過繪畫、欣賞、圖案、手工等課題予以實施。
(二)美育的學科特點與發展
美術學科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即教學的直觀性、形象的審美性、美術的創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學必須以直觀性為前提,以技能性為條件,運用審美性方法,追求創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斷為學生創設環境,提供審美對象,教授表現與創作的方法,提高其美術的創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環境的能力及藝術的綜合創造力),這就體現了美術審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過形體、色彩、材質、空間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視覺審美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對視覺對象的欣賞、表現與創造能力。
(三)美育的現代化與發展
現代美術教育已突破了學校教育的范疇,成為一種以美術智能和審美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社會活動,旨在培養人高度的創造性。這就要求小學美術教育首先要強化美術教育意識,轉變以往用于學科內的美育思想,放眼整個社會生活空間,發掘并利用藝術、自然和社會中的一切審美因素進行全面的審美教育。其次要加強美育的改革與研究,以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適應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在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的今天,傳統的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已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故而引進新的教學內容、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是美術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美術的素質教育與發展
作為普及型、立體型的美術素質的教育,圍繞發展的核心表現出以下特征:1. 科學性——基礎性與系統性的統一,即向學生實施具有輔德、益智、健體(心)的美術“雙基”,具有全面整體的、優化結構的、層次遞進的、有序發展過程的教育;2. 實效性——因材施教與以點帶面的統一,即以因材施教為根本,通過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達到以點帶面的全局性教育效應;3. 創造性——主體性與適應性的統一,即充分發揮教學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做好相互間的合作與配合、促進教學活動從不適應向適應方面發展;4. 規范性——有一定的教育評量體系與活動,即對學校美術教育實施綜合評估并納入教育、管理常規,根據二十一世紀學生美術素質的綜合要求與表現,建立健全一整套過程與結果并重的美術活動的評量規則,并使之在實踐中應用化;5. 發展性——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育是基礎生產力”的統一為宗旨,即確立了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方向,使未來的勞動者具有審美方面的生產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務,以及培養學生具有一定審美能力并達到能運用美術語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創造美的教育目的。
二、審美教育的實施
(一)樹立“大美術”觀念,將審美教育融注于美術教育活動之中
采用開放式的素質教育,以廣義的美育思想指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美育活動,發揮多種美術教育要素、形態和范圍的綜合作用,形成美育的總體效應。
(二)加強美術教研,促進美術教改
面向未來和世界,著眼于全面發展,廣泛深入地研究小學美術教育的內外因素,結合時代與學生主體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條適應個體與社會、有特色的小學美育新路。
(三)優化內容,改進方法
首先以基礎應用和審美為前提,刪縮功能單一、難度不適的重復、生僻的教學內容,發揮地方教材優勢,增設一些作用顯著、有時代特色的新內容。其次,教學方法忌盲目隨意的純技術教育與純欣賞教育,而求講練結合、欣賞與創作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倡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另外,要使整個教學活動有美有術,使學生的眼、手、腦都協調運用,對美術行為過程和結果(作品)都感興趣,培養其綜合素質。
(四)建立并完善小學美術教育過程和結果的評量標準與展賽機制
教育過程與結果的評量與展賽,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不能僅僅采用忽略主體創造和審美情意表現的、強調美術學科智能的外在的規范性評量規則,也不能只注重片面混合的、強調自我表現的內在的感覺式評量規則,而應建立一套以學生全面均衡發展為價值取向并兼顧形式、內容、思想、藝術與主體因素,從自覺性、審美能力與造型能力三方面進行評價的標準與實施機制,以促進美術之審美教育的健康發展。
讓學生了解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學習美術欣賞和提高審美能力,了解美術對文化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獨特作用,這就是美術教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