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傳統體育是具有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特點,植根于傳統社會的文化中,是我國歷史文化文明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以湘南民間傳統體育為研究對象,對具有典型地域代表性的民間傳統體育進行田野調查研究,對湘南地區民間傳統體育價值內涵、項目整理、文化特征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民間體育文化宗教傳承、教育傳承、節慶傳承和藝術傳承的傳承開發策略建議,為湘南民間傳統體育傳承與保護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湘南;民間傳統體育;傳承
前言
湘南即湖南南部地區,行政上是郴州和永州、衡陽三市區域,毗鄰廣東、廣西、江西3省區,屬于多民族文化共生區域。民間傳統體育更貼近于大眾體育的活動方式,是基于傳統行為基礎上,通過運動和游戲的相互結合,形成的與民俗文化和風俗習慣相關的體育活動形態。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也實現著不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交互與融合,塑造了多樣的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特質和風格系統,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全面地反應了村寨的社會狀態和社會變遷。因此,通過對湘南民間傳統體育的分類整理,因地制宜選擇適合資源開發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發揮地域性民間傳統體育的優勢效應,完善在教育新時代背景下民間傳統體育的傳承路徑,具有重要的實際價值與意義。
1、湘南民間體育整理
1.1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內涵
(1)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和統一
在自然經濟和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民間傳統體育從整體上較為客觀地描述了人體運動過程中形態、機能、意念、精神,以及這些狀態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以各類武術為例,“以心會意,以意調氣,以氣促形,以形會神”等是對武術類體育運動的形象描述。民間傳統體育有著豐富的鍛煉內容和方式,其中將基本功訓練與套路練習相結合的方法最為常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追求順其自然的思維方式,進而達到更高意義上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2)具有守內、尚禮、戀土的民族情結
對于民間傳統體育的守內、尚禮、戀土情結,在體育原理方面來看,主要表現在人民追求平衡的思維方式上;在技術特點方面來看,主要是將中華民族群眾以智斗勇、追求技巧的審美心理反映出來;在競賽規則方面來看,民間體育具有表演性與娛樂性的特點,并沒有對動作和比賽規則進行具體的限制,在競賽中體現的是禮讓為先,點到為止,這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守內、尚禮的人格傾向。
(3)強身健體與修身養性的文化內涵
強身健體是民間傳統體育所具有的顯著功能與鍛煉價值。在參加民間傳統體育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全身各肢體的運動可以有效地鍛煉心肺功能,提高身體各器官的能力,還可以有效地愉悅身心,減輕壓力,最終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民間傳統體育除了讓人們在身體上實現強身健體外,還能夠有效促進修身養性方面的發展,提高生命質量。在文化教育方面,民間傳統體育也具有極高的價值。其對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念、審美以及行為模式等方面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從整個社會的發展史來看,無論是哪個時代都對民間傳統體育的教育功能比較重視。人們對民間傳統體育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也有了更為透徹的認識,對民間傳統體育教育的功能與價值的研究也是越來越深入,在學校教育中對傳統體育的教育功能有了進一步的重視,從而使得傳統體育在學校獲得較快的發展。
(4)促進社會政治穩定
在促進社會政治穩定方面,民間傳統體育也具有極高的價值,其這一價值在現代社會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社會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多人為了緩解壓力,養成了諸多的惡習,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的治安穩定。在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中,很多項目都與傳統節日或者歷史人物有關,通過舉行這些民間傳統體育活動,讓人們參與進來,不但可以讓其養成健身的習慣、舒緩生活壓力,同時能極大地增強人們團結合作的精神,表現出強烈的凝聚民族精神的功能和價值,亦能有效地避免人們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進而有效地引導良好的社會風氣,保證社會政治的穩定發展。
1.2 湘南民間傳統體育項目
湘南區域幅員遼闊,其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歷史和文化、經濟類型、生產和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以及民族心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的存在,使得區域的民間體育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從總體格局上來看,民間體育項目呈現出多元性特征,在地域分布上則呈現廣闊性特點,在社會發展方面則具有不平衡性。因此,以湘南民間傳統體育為研究對象,將湘南部分古村落作為實地考察對象,對具有典型地域代表性的民間傳統體育進行田野調查研究,借助項群理論和《中圖分類法》,以民間傳統體育的特征、環境和器材等為分類標準,對湘南民間傳統體育的展開整理。以瑤族和壯族為主要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有瑤族盤王拳、對頂木杠、毛萊球、人龍、刀舞、板鞋競技、瑤族長鼓舞;節慶民俗活動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有道州龍舟、斗牛、舞獅;民間群眾娛樂鍛煉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有祁東板凳龍、東安武術、打陀螺、跳竹竿、棋牌(跑胡子)。
1.3 湘南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特征
(1)民族性
在地域、環境、人文、歷史等因素的影響下,湘南的文化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追求內外合一、形神合一和身心全面發展,以靜為主,動靜結合,修身養性。其中,盤王武術和人龍等最具代表性。強調“內外兼修,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追求形體和精神的同步發展;龍舟、長鼓舞、跳竹竿、對頂木杠等都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同人群服飾、活動儀式、風俗、歷史傳承等方面,也能夠充分體現出傳統體育的民族性特點。
(2)地域性
在湘南區域,南方氣候多雨水,江河較多,人民善于水上游戲,賽龍舟等活動長久不衰。這些都深刻表現了湘南民間體育的地域性特點。湘南隸屬南嶺走廊,叢山峻嶺,逐漸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而又開放的獨特系統。如對頂木杠、盤王拳、長鼓舞、祁東板凳龍、棋牌(跑胡子)這些活動都有著自己的技術特征,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風格迥異的運動項目。
(3)交融性
經過長期的發展,民間體育在不同文化模式與類型的相互碰撞和交流過程中得到了發展,并得到了進一步的融合。各民族體育項目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體現出了民族體育具有交融性的特點。通常而言,一些民族體育項目的產生都需要經歷一個融合與交流的過程,一些人們較為熟悉的項目,也是通過不同的交流與融合發展而來的。另外,民間體育的交融性特點還體現在民族體育文化與藝術的相互融合。瑤族能歌善舞產生了技擊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傳統體育項目,既強身健體又愉悅身心,達到健、力、美和諧統一,就融合了音樂素質和舞蹈技巧。正是因為這些體育文化與藝術的融合,使得民間傳統體育具有豐富多彩的內涵。
(4)適應性
在內容方面,湘南民間體育項目非常豐富,從而給了人們極大的選擇空間。在所有的民間體育項目中,許多項目不受時間、季節的限制,也有些項目在場地、器材上可以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還有的項目可徒手或持器械進行,這些都有利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正是由于民間傳統體育的這種廣泛的適應性特點,才滿足了人們對體育的不同需求。
2、湘南民間體育傳承與開發途徑
2.1 形成民族——村寨——民眾一體的宗教傳承
民間民族體育是一種介于宗教、藝術與體育之間的界限模糊的身體活動,一般只以一種身體活動的形式出現。民族文化被蘊含在許多民族體育項目中,如一些反映著該民族的宗教信仰的項目,一些紀念該族的民族英雄,反映該民族的道德觀、價值觀的項目。這些項目在發揚了優秀的民族藝術傳統的同時,也反映出了該民族的審美傾向。人們從各種關于祭祀的身體活動中得到最初的體育活動的意識,接收某種精神的訊號,這些訊號有助于加強本民族的凝聚力,使人們在共同的身體活動當中培養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又會反過來成為民族文化各組成部分的黏合劑,出于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民族成員會自動地將其繼承過來并傳給下一代。總而言之,民間民族體育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宗教文化中所得到的普及性的橫向傳播和民族心理文化定勢的縱向的繼承,形成民族——村寨——民眾一體的宗教傳承,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補充和支持,使其在自身的繼承和發展過程中能盡量保持全貌。
2.2 形成社會——學校——家庭一體的教育傳承
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是教育,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必須借助于教育而產生,并憑借教育機制來進行傳承與整合。學校教育是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渠道,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比,學校教育可以讓受教者獲得系統的理論知識體系的學習。教育傳承的目的不僅是培養體育的參與者,更為重要的目的是培養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者。民族體育文化需要人民積極的參與式社會傳承,也需要有系統知識學習與研究的專業化學校傳承,還需要家長熱心支持的家庭傳承。形成社會——學校——家庭一體化教育傳承機制,將教育內容設計到相應的課程學習中,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廣泛參與,不僅專業和科學,而且系統與規范,從而使傳統體育文化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下去。
2.3形成節日——習俗——賽事一體的節慶傳承
民眾接觸民間傳統體育的途徑,頻率最高的節日慶典、宗教儀式、婚喪儀式、村寨間競賽活動等,都屬于社會活動的范疇,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規范傳承,更多的是通過社會范圍的大教育.潛移默化地將民族傳統體育移植到年輕一代民族成員的行為習慣里。民間傳統體育存在于節日慶典當中,并不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是該民族社會普遍傳承的風尚和喜好的總匯。在共同的節日習俗中,人們通過共同的慶祝儀式潛移默化地強化著本民族的共同價值標準.并通過年復一年的節日延續著。與這些節日聯系在一起的傳統體育項目也就在不知不覺中被傳承著。節慶體育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所起到的作用,其直觀性、普適性,是其他任何形式也無法替代的。在傳承的過程中可以打造節日——習俗——賽事一體的推廣模式,體育旅游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節慶體育賽事的宣傳與直播,體育娛樂活動所帶來的強烈的感染力,是人們對本區域民族傳統自覺地產生認同和欣賞。
2.4 形成語言——文字——影像一體的藝術傳承
很多民間體育習俗都是借助口頭相傳的方式傳承至今,在民族志史材料中較少有體育項目演化的文字記載,這無形當中也就增加了對湘南民間體育文化遺產整理與保護的難度。口承語言與文字的藝術傳承主要是關于語言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它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歌謠、敘事詩、諺語、謎語、民間藝術等。從表面看,這些與民族體育沒有什么關聯,但實際上卻有密切聯系。并且許多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在進行時還都伴以詩歌、歌謠等民間藝術形式。因此,按照史學的研究方法對湘南民間體育文化遺產口述史檔案進行文獻整理,借用現代高科技傳媒技術媒介對傳承人或知情者做好錄音或錄像、文字整理,挖掘和整理體育文化遺產的原始材料,形成較為完整的保存與記錄,為我們呈現“文、聲、像”三位一體的口述史料,形成語言——文字——影像一體的藝術傳承。
3、結論
湘南民間傳統體育在村寨變遷和民族遷移的過程中,傳承空間的文化變異也加速了自我消亡的演化邏輯,表現出從大眾到小眾至消失的退出機制。民間傳統體育的保護呈現出碎片化、零散化的特點,文化的游離性與自衍性加速了其消亡的過程,面臨著傳承的危機。把那些即將消逝在人們視野的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和現存的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實現功能的再現與重塑,充分挖掘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的當代教育價值,形成對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的普遍認同,拓寬文化傳承路徑均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清軒,米戰.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民間自覺性[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04):128-131.
[2]羅孝軍.民間體育、民族體育、民俗體育與傳統體育等概念及其相互關系辨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35(02):135-139.
[3]孫慶彬,周家金,高會軍,朱波涌,錢應華.民間社會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基本理論問題[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28(01):85-89.
[4]王占康,唐海軍,羅君波. 湖南省湘南地區鄉村旅游與民族傳統體育融合發展的思路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01:36-38.
[5]盧偉芬,邢志杰. 文化認同語境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超越[J].體育與科學.2012.3:71-74.
基金項目: 2019年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湘南民間傳統體育整理與校本化傳承機制研究”(編號:19C0811).
作者簡介:雷建 男,漢族,碩士,副教授,湖南科技學院體育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民族體育文化和高校體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