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

【摘? ? 要】在媒體融合已進入縱深發展、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也在積極進行調整,其中,與媒體融合密切相關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尤其值得關注。本文將從湖南涉外經濟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出發,以《新聞學概論》為例,探討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的改革實踐策略,為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新聞傳播教學發展提供改革創新的有益思路。
【關鍵詞】融媒體;項目式教學;新聞學概論;教學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南省線下本科一流課程《新聞學概論》階段性研究成果,湘教通2021(322)-358;湖南涉外經濟學院2021年校級教改課題 《融媒體時代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項目式教學實踐研究——以新聞學概論課程為例》湘外經院教字<2021>37號。
媒體融合帶來了學科的融合,基于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所形成的新興傳播生態,不僅影響著與新聞傳媒相關的信息傳播技術、媒體格局、用戶行為以及媒體與政治、社會、文化的關系,也給高校的新聞傳播學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在現有的傳播生態環境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項目式教學改革不僅僅需要技術平臺,更需要借鑒新媒體思維,從多維度的綜合性交叉領域著手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研究。
一、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和意義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英文縮寫為 PBL)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法,依托建構主義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它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角色,通過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合作探究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傳統的講授型教學方法相比,項目式學習具備使學習者獲得學科知識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培養創新意識和一定學科能力的優勢。項目式學習的開展,使教師由過去傳統教學中講授者的角色轉變為引導者的角色;而對學生來說,則由傳統教學中被動的學習者轉變為主動的積極的探索者。項目式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在媒介環境日新月異的今天,這種形式的教學改革對于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師生尤為重要。
二、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學概論》的課程重構思路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是教育部2013 年正式命名增設的新聞傳播類專業。湖南涉外經濟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于2017年正式招生,現有學生546人,教師21人,開設課程共計63門。以《新聞學概論》為代表的專業基礎課程,具有理論多、知識面廣的特點。該課程旨在樹立學生對新聞事業的基本認知,培養學生的新聞觀念、職業操守,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新聞工作的規律、新聞事業的性質及新聞的社會功能,目前采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2009年第一版,2020年第二版)。相對于日新月異的傳媒環境、傳媒生態的變化,該課程教材少有體現新聞傳播領域的新現象、新趨勢、新技術、新思維的內容。另一方面,在原有的教學過程中,僅僅依靠傳統的理論教學難以形成系統性的新聞學知識體系。在新聞傳播學科教育培養模式轉型和課程重構背景下,教學團隊一方面調整專業課程體系,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新媒體思維、新的教學模式在專業理論教學中的運用,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借媒體融合趨勢整合思維建立高效、互動的教學模式。通過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有:
(1)教學理念,從培養傳統型新聞人才轉變為培養“全媒體”全才,適應媒介融合趨勢;
(2)教材內容:現有教材內容更新滯后,無法體現前沿性和實用性;
(3)教學方式:課程理論性較強,原有課程以講授為主,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4)教學資源:原有課程資源不足,無法體現新媒體學科融合性;
(5)教學實踐:課堂教學內容占比較高,實踐內容較少,缺乏具體的新聞實踐操作,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
三、《新聞學概論》課程項目式教學實踐策略
(一)課程改革目標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運用項目式教學方式:基于建構性理論的項目式學習(PBL)具有“積極的、建構性的、累積性的、 目標指引的、診斷性與反思性”六大核心特征,在此基礎上的“探究定向學習、情境性學習、問題定向學習、基于案例的學習、社會性學習、內在驅動學習”等多種學習類型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地位,注重學習者的主動參與和合作探究。本課程改革旨在遵循教學規律,結合當前媒介融合的環境與背景,以緊跟新媒體行業發展背景下對新興人才的切實需求為導向,圍繞本專業建設中的課程教學內容開展項目研究,提出適合本專業課程改革的設計方案。依據PBL項目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為《新聞學概論》構建專業知識教育、媒介素養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體”課程體系提供參照性框架,結合當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需求,建立符合我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的教學形式,以達到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其媒介素養、創新能力的目標。
(二)課程項目式教學設計
對現有課程的教學理念從傳統的教學設計向課程設計轉型,從教學資源內容設計向“內容 + 項目”轉型,教學方法從傳統的講授型向講授型、研究型和實踐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轉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設計:
1.課程理念
在課程體系建設上順應傳媒生態變化,符合媒體融合發展規律,利用新媒體思維從多維度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重構,增加理論課程與技術內容的融合,實現學科課程與項目式學習的有機融合。《新聞學概論》是我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必修課程,針對當前傳媒環境發生的重大變化,融媒體背景下的新聞傳播已經成為廣大群眾都能夠參與和表達的方式,新媒體不僅是信息傳播的渠道,也已發展成為整個社會關系鏈接的重要紐帶。因此,本課程作為新媒體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必須適應融媒體變化的趨勢,選擇更加適合的教學方法,確保師生在互相合作研究的基礎上共同學習探究,提高教學質量與水平。
2.課程內容及資源建設
教學團隊圍繞《新聞學概論》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對學科知識進行項目式設計,把原有課程內容調整為理論專題十一篇,補充內容九篇,項目設計任務若干,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項目學習活動。課程聚焦“新聞及其本源、新聞事業的性質功能、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新聞工作的服務對象、新聞從業者的基本素養”五大主題,系統闡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涵,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新聞輿論在引領主流價值、凝聚社會共識、增強中華文化自信上的重要性,從而樹立從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價值認同與責任使命。
在教學資源建設方面,教學團隊合作編輯新媒體案例庫,師生共同完成《年度新媒體新聞案例》,利用網絡新媒體教學平臺實時更新教學資源,開展豐富的教學互動,實現學科課程與項目式學習的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促進高效、高質量教學。
3.課程教學設計
教學團隊結合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地方需求和高校特色,逐步優化項目式學習活動設計方案,通過師生合作構建新型課堂。在圍繞 PBL 進行項目式教學設計時,重點關注學生如何進行創意構思、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在作品中所體現的創新能力,以檢驗學生對新媒體知識的實踐應用。通過小組協作、自主探究、頭腦風暴、主題學習、辯論式學習等多種形式的教學組織,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課堂氛圍良好、師生積極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
筆者在《新聞學概論》的教學過程中,會在上課前布置自學任務,要求學生提前進行知識點的預習和自學,課堂上主講基本理論知識與各種新媒體實際應用范例,以促進學生的消化和吸收。將學生分成6-8人一組,以項目作業、課程研討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圍繞具體的話題、案例進行討論或實踐操作。鼓勵學生選擇多種匯報形式,如制作短視頻、制作新聞專題、開發新媒體公眾號、抖音號等方式對項目成果進行匯報展示或分享,這樣既可實現教學相長,促使學習者在課堂上積極主動思考以獲得更多成長體驗,還有利于學生將課堂上的專業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素養和能力。
4.教學實踐設計
《新聞學概論》課程項目式教學的實踐模式鼓勵本專業學習者通過新媒體網絡平臺進行新媒體實踐,結合PBL教學方式中自主學習的內容探究,給予學生充分自由表達、判斷、探究、討論問題的環境,通過學生之間合作小組成員之間相互的討論、交流、溝通等多種合作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本課程教學改革中,將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實踐模式:
(1)以“創意”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新聞傳播的發展歷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從融媒體的出現到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其邊界早已超過了教科書的界定,新媒體教學也不能局限于教材固有的內容,任何新興的新媒體形式都可以成為學習載體。新媒體通過技術找到用戶,通過內容創新抓住流量,“內容為王”是媒介創新不變的主題。我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多位教師有在主流媒體一線工作的經歷,善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幫助學生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學院立足于湖南長沙“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的區位優勢,與湖南廣電、馬欄山文創園等進行合作,孵化打造IP,積極探索新的教學形式,形成了以“創意”為中心的教學實踐模式。比如教師在學期伊始即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配合課程主題進行每周新聞專題內容推送,選擇不同新媒體平臺進行運營實踐,并實時更新內容關注流量動態,將綜合指標納入期末考試的分值中。這種教學方式通過課堂教學與新媒體實踐同步的方式來加強學習者對課程內容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有力地提升了學生的新媒體創意能力。
(2)構建“新媒體”實踐教學體系。我校新聞宣傳中心從2020年9月以來,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提供了校級融媒體實踐平臺,由學生參與運營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賬號以及官方抖音賬號。在實踐操作中,鼓勵學生從崗位需求出發,結合個人特點和興趣愛好,在新媒體實踐過程中將本專業的《新聞學概論》《攝影攝像基礎》《網絡輿情》等課程內容綜合運用,在專業老師指導下,學生把所學知識與融媒體平臺實踐相鏈接,完成相關項目作業,掌握創意策劃、采訪技巧、攝像技術、數據采集、數據統計、數據分析等技能,通過構建“融媒體”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態的融媒體運營方式,培養了學生的新媒體運營技能,提升了他們未來的崗位競爭力。
5.教學效果
本課程通過項目式教學改革實踐,學生課堂滿意度逐漸提高,學生的理論基礎和媒介素養得到了提升和鍛煉。
截至2022年2月,在學生參加的新媒體實踐項目中,由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運營的微信公眾號訂閱人數6.8萬,發文1600篇,其中原創268篇,抖音號“湖南涉外經濟學院”粉絲1.4萬,獲贊21.1萬,作品數191個,最高瀏覽量380萬。在2021年由學院組織的反電詐短視頻大賽中,班級小組成員作品《貸價》獲得全院一等獎,另一組成員的項目《抖音短視頻對長沙城市形象的構建策略》成功申報國家級大創項目。實踐證明,這種項目式教學模式,整合了學校融媒體渠道資源、內容資源,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應用實踐能力,是適合本專業學生的課程教學模式。
結語
《新聞學概論》課程進行的項目式教學改革,是我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為實現學科課程與項目式學習的有機融合進行的探索和嘗試。在現有的傳播生態環境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項目式教學改革不僅僅需要技術平臺,更需要借鑒新媒體思維,從多維度的綜合性交叉領域著手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董艷,孫巍.促進跨學科學習的產生式學習(DoPBL)模式研究——基于問題式PBL和項目式PBL的整合視角[J].遠程教育雜志,2019(02).
[2]冷宏霞.地方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理論教學的困境與應對[J].新聞潮,2020(12).
[3]董小玉,金圣堯.新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變革[J].當代傳播,2019(01).
[4]李驚雷.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教育困境[J].中國出版,2019(06).
[5]薛倩.基于產學研背景下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新聞潮,2021(04).
[6]林書兵,等.新媒體時代下的媒介教育改革與實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04).
[7]張文蘭,等.網絡環境下基于課程重構理念的項目式學習設計與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02).
[8]胡紅杏.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活動[J].蘭州大學學報,2017(06).
(作者:湖南涉外經濟學院講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