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林 周萍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職本科教育專項課題:《關于“產教融合”的“融合”內涵探究》(編號FJZYBK21-11;泉州職業技術大學資助)。
作者簡介:劉曉林,(1954-),湖南長沙人,泉州職業技術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傳統文化與職業教育的研究。
周萍,(1982-),江蘇蘇州人,硅湖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職業教育管理的研究。
摘要:職業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深化產教融合已成為社會共識,如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職業教育創新體系,是現代職業教育必須明確的問題。本文試從“融合”切入,聯系高職專業,明其義,辨其物,合其度,切其法,最終而得其功;從而對產教融合有了一個系統的認識。
關鍵詞:產教融合;融合之義;融合之度;融合之法
進入新的世紀,我國職業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為區域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加快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作出了重大貢獻。但與之同時,受教育體制與辦學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學校與企業的契合度不夠的問題仍然存在。所以,深化產教融合,是當前推進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的迫切要求。2017年12月,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就明確提出,要將產教融合貫穿人才開發全過程,形成政府、企業、學校、行業與社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2019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又明確要突出職業教育的類型特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快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正因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無論理解還是不理解,職業教育要走“產教融合”的道路,這是毫無疑義的。
1正名:“融合”之“義”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爆F代職業教育要走的產教融合之路,必須先明其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一說到產教融合,人們便自然想到校企合作;甚至有許多人將二者混為一談,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事實上,兩者雖密切相關但并不等同;因此,我們應該正確認識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的相同與相異,這對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主動適應新常態,自覺踐行新理念,從而“營造全社會充分理解積極支持、主動參與產教融合的良好氛圍”大有裨益。
通過“校企合作”進行人才培養,在西方國家已有近百年歷史,歐洲是校企合作概念的最早形成之地。上世紀中期,為滿足社會生產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西方發達國家相繼對職業教育進行大規模的改革,創新了許多教育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和法國的“學徒培訓中心”等等。同國外相比,我國形成校企合作概念的時間要晚得多。而“產教融合”的提出與研究,學術界一般認為,最早應該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福斯特1965年在其《發展規劃中的職業學校謬誤》中提出的。在我國,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國家層面的政策制定到具體實施經過了一個不斷發展的歷程。從2005年全國職教工作會上“校企合作”的提出,到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在黨的報告中“產教融合”的最早出現,再到黨的十九大明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向,是近年來促進職業教育發展,加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系列重要決策。
關于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二者之異同,許多人作了大量的研究,此處不贅。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概念內涵既同中有異又異中有同。簡言之,二者內涵相一處在于“合”,合者,合伙、合力、合辦也;相異處在于“作”與“融”,“作”者,勞作、作為也;“融”者,融匯、交融也。從語義上看,“校企合作”著重的是“學?!迸c“企業”之間的單體互動,“產教融合”之重點則是“產業”與“教育”行業或系統之間的結合。“合作”體現的是在同一框架下,雙方共同完成內容與任務;而“融合”則體現的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交融,相互促進,雙方關系密切;“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梢?,二者交融深度和廣度是不盡相同的。
顯而易見,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是一種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而產教融合則是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合作,是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性經營實體,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顯然,“產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通過學校教育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的對接,是融教育教學、生產勞動、素質養成、技能提升、科技研發、經營管理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行為或過程。其本質是以對接產業發展為先導,以系統培養技術技能為基礎,強化實踐教育,打破藩籬分割,開展合作育人。因此,產教融合是校企雙向互動與整合的過程,校企交往由單向自發走向雙向自覺,具有較高的交融性和穩定性特點,是校企合作的高級階段,是更適合于時代發展對于人才需求的辦學方式。
2釋名:“融合”之“物”
產教融合,到底包括那些內容,這也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題中之“物”,即內容也。產教融合所涵蓋的內容相當寬泛,但是,由于各個學校各個專業的實際情況不同,不可能包括所有的內容;各個學校應根據自身情況與不同專業特點,有的放矢,有目的地精準選擇。我們認為,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在人才規格的確定。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而人才培養的標準一定在社會,確切地說,“產品”的質量標準在“用戶”。對于人才的標準,企業最有發言權。尤其是時代的快速發展,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快速變化;如何適應社會發展培養合格人才,學校必須尊重用人單位的意見。所以,在產教融合上,我們與企業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有了這個目標,我們的一切教學教育活動都落到了實處。
二是培養路徑的確定。在產教融合中,人才培養的方式與方法不是由校方單一確定的,而是學校與企業在認真制定好人才培養方案之后,再共同確定人才培養路徑。換言之,就是必須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比如說,筆者曾經在一所職業院校推行的“三元育人,書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一種很好的改革的嘗試。將行業證書的知識內容完全融注于教學過程中,其中一個突出的亮點就是切實保證了實踐課時達到總課時的56%,而且實踐訓練有80%是由企業完成的??梢哉f,“證教融合”就是1+X的最早實踐。
三是師資互換的落實。職業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雙師型教師,否則不能勝任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過去,對于雙師型隊伍建設一直是個難題,因為教師去企業鍛煉的途徑不暢通。但是,實施產教融合之后,這個難題迎刃而解。校企雙方有共同的需求,雙方根據教學與生產營運的實際,做出詳盡計劃,落實到具體時間具體人員,然后嚴格按照計劃執行、師資互換,崗位互調,學校的老師增強了實踐能力,企業的骨干提高了理論水平。
實踐證明,如果能解決這四個方面的問題,基本上就可以達到了產教融合的目的。
3知名:“融合”之“度”
世上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度”的問題,產教融合也不例外。當然,首先聲明,這里的“度”還不是傳統的“過猶不及”和“物極必反”的意義;而是指產教如何融合、怎樣融合,才會達到完美的境界。
如上所述,較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一個具有內涵更深、外延更廣的概念,是一項融合了教育制度與產業制度的新的育人模式。不是學校當初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接近企業、尋求與企業聯合辦學的教育策略;更不是停留在彼此“關系”或“感情”上,而是校企之間相互交融、互相依賴,“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密切關系。
這里,我們想從狹義的角度來說明“產教融合”的度。盡管人們對產教融合是校企雙方緊密合作、互為一體的認識是一致的,但對“融合”的“度”還是有模糊的理解。概言之,產教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絕對不是“你便是我,我便是你”;產教融合是“你也利我,我亦利你”,但絕不是“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二者外延既有交叉,但絕對不可重疊;二者既有相融,但絕不融浹如一。
這里,我們不妨以一個簡單的例子而言之。
產教融合不是開水沖奶粉,開水與奶粉二種物質混合之后,變了另一種物質牛奶。其中水乳交融,開水與奶粉再不復存在,這不是產教融合。產教融合是肉沫汆豆腐,肉依然是肉,豆腐依然是豆腐,但二者相汆,味道大變,肉沒有了油膩,豆腐多了一份鮮香,二者相融,美食出矣。
再以詩而喻之。
產教融合不是管道升的愛情詩《我儂詞》:“你儂兩個,忒煞情多;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再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那其間,那其間,我的身中有了你,你的身中有了我?!辈皇莾扇巳诤弦粓F,再捏兩個人。盡管各自身中有了對方,但已完全不是從前的雙方。
產教融合是蘇軾的哲理詩《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手指撫琴,音樂從琴上發出,但沒有彈奏的手指,琴則無法發音;可手指再善彈,無琴也不成曲調。只有好琴配妙手,才會產生美妙的旋律,這就是產教融合的真諦。
4受名:“融合”之“法”
受名,本義是獲得名稱,這里取其引申之義,即獲得名稱之“法”;法者,方法也。要達到產教融合的最佳境界,必須有其獨特的方法與途徑;同樣,不同的學校與專業有不同的方法,這里我們談幾點感受與經驗。
首先聲明,這里所說的“法”,不是寬泛地指校企雙方于產教融合上采取的路徑與方法,而是作為培養人才的學校,如何滿足企業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和辦法,使學校所培養的職業人才完全符合企業的要求。比如我國最大民營船舶管理公司北京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先生在一次媒體高端訪談中就直言,如果早上沒有岀操與晨跑的習慣,這樣的航海類專業畢業生一個也不要。王先生認為,岀操與晨煉最能健強體魄,錘煉心志,這恰恰是航海職業人才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我們常說,教而有法,教無定法;產教“融合”之“法”亦然。在產教融合之大法上,我們認為,首先應從文化入手。2013年11月26日,習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考察時的講話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惫适牵覀儜晕幕癁樽ナ?,著力培養學生先進的思想、優秀的品質、健康的心態、奮斗精神,使他們能吃苦耐勞,精誠合作,勇于創新,艱苦創業,成為一名合格的現代化勞動者。
一是以傳統文化構建人格精神。2018年5月2日,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說:“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苯裉斓拇髮W生在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比如我們曾經利用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內容,構建學生現代人格;實踐證明,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緊扣“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分別從“仁信為本的道德觀”、“輕財重義的義利觀”、“樂善好施的金錢觀”、“和氣待人的處世觀”四個方面引導學生,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以紅色文化鍛造工匠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報告中所提的“工匠精神”,是具有新時代內涵的一種革命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新時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主要應該包括不忘初心的奉獻精神、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這六個方面的內容。其中,不忘初心的奉獻精神是宗旨,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是根本,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是基礎,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是核心,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是要義,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是靈魂。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優秀的紅色文化是一種重要的資源財富,與今天我們提倡的“工匠精神”有著思想上的傳承性、認知上的互通性、目標上的借鑒性和行動上的重合性等一致的因素。運用紅色文化打造工匠精神,是切實可行而又效果顯著的以紅色文化薰陶教育學生,在培養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同時,理解并認識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自覺地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努力培養自己匠心精神,在于專注,成于堅持;為今后成了行業優秀的能工巧匠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是以軍營文化磨煉奮斗精神。軍人文化,顧名思義,是基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革命與建設過程中長期以來形成的革命傳統,其中涵蓋了革命的理論、經驗與精神。軍營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一部分,其本質特征就是具有先進性、創戰斗性和群眾性,是建設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必然要求。
軍營文化既是先進文化,又是創新文化;許多職業學院實行半軍事化管理,這是一種好的管理模式。有的學校還有一支訓練有素的教官隊,無論陰晴雨雪,堅持早操與晨煉,堅持早晚自習。不僅負責整個學校的軍事化訓練與管理,甚至還在地方軍分區組織下,積極參加地方的抗災任務。有了這種長期軍營文化的薰陶,學生都會具有強健的體魄與艱苦奮斗的品質,一定能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四是以科技文化培育勤奮精神??萍际强茖W與技術的統稱;科學本屬于廣義上的文化,但科技成果可以改造文化,文化又會反作用于科技,同時影響經濟和政治??茖W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指我們應當采取文化的視角來認識科學,包括清楚地認識科學與整體性社會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如果學生長期受科技文化的影響,能讓學正確認識什么是“科學的文化價值”,激發其愛科技學科技的熱情,勤奮努力,刻苦鉆研,努力拼搏,不甘人后。
剛剛結束的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中共中央習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強調堅持立德樹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由是可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當前發展職業教育重中之重。
高速發展的時代,既給職業教育提供了重大機遇,也同時帶來了巨大壓力。在前有標兵,后有追兵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學??缭绞桨l展?我們認為,只有切實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更好的辦好職業教育,為我國現代經濟社會的迅速崛起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婉姝.探析產教融合的內涵[J].遼寧經濟,2017(3):56-57.
[2]牟延林.產數融合20時代的辦學型態[J].中國高等教育2018(2):22.
[3]管丹.“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概念辨析[J].職教通訊2016(15):31.
[4]王榮,王丹丹.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分析與設計[J].中國集體經濟,2019(7):154-155.
[5]張婉姝,探析產教融合的內涵[J],遼寧經濟,2017(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