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穎姝
摘? 要:《國家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全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本文以弘揚“京韻”為案例內容,以翻轉課堂“二七式”教學模式為探究形式,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進行音樂智慧課堂的深入探究。“二七式”教學模式是指兩大模塊七步教學法的教學模式。 “二七式”音樂翻轉課堂的實踐與研究,激發學生的自主音樂需要,提升音樂實踐參與能力、音樂情感體驗和對國粹音樂文化理解的能力,讓學習真正發生。
關鍵詞:? 翻轉課堂? 京腔京韻? 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翻轉課堂:是學習前置,知識內化于課堂的一種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在完成知識傳授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引發教師角色、課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變革,可能是未來教學的主流模式。
在全國學校美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長陳寶生指出: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做到在審美中育人、在育人中審美,在審美中成長、在成長中審美。《小學音樂課程標準解讀》中也說到要弘揚民族音樂,增強民族自信心、振奮民族精神的需要。創造良好的弘揚民族音樂的音樂教育生態環境,提倡大課堂、中課堂、小課堂相結合。有了理論依據,立足“京韻”課堂,引發“傳承與創新”智慧課堂的深入實踐與思考。
一、“京韻”課堂實踐的現狀與原因分析
京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與瑰寶,如何能讓中國戲曲瑰寶走進小學生的常規音樂課堂?用什么方式讓孩子們能主動去了解京劇,讓戲曲成為貼近孩子們的藝術?如果把老一輩“口傳心授”的方法用于基礎課堂的教學,在實踐過程中,收效甚微。
(一)口傳心授的時間非常有限。
(二)在很多孩子眼里,覺得京劇晦澀難懂,曲調也難以復制,演唱發聲屬于“仰望星空”的藝術類型。如果長期用老套固有的模式進行教學會產生老師教無趣、學生學無味的現象,更談不上“審美”。
在這種現狀下,以“京韻”為案例進行音樂“二七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為更好的京劇教學提供了無限可能。
二、立足“京韻”教材內容,智慧開展“二七式”教學實踐
經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們以人音版五、六年級“京韻”和“京腔京韻”的課本教材內容為基點進行實踐研討與磨合,開展了“二七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二七式”是指兩大教學模塊和教學步驟七步法。第一模塊是指線上自主探究、微課學習模塊。以學習任務單為指引,以聽賞微課視頻為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第一模塊的自主探究學習。第二模塊是指線下合作探究、音樂課堂體驗模塊。兩個模塊之間的無縫銜接來源于學生線上微課后習題數據反饋,經過數據的整理與統計聚焦重點與難點問題,教師進行學情的二次整理與二次備課。
(一)兩大模塊、七步學習法
模塊一:自主探究模塊 三步法學習指引
銜接部分:統計數據、了解學情、二次備課
模塊二:合作探究模塊? 四步驟教學環節
四步驟教學環節:
目標互知、設問驅動、遷移提升、效果反饋
(二)課堂實踐流程
1.線上自主探究模塊三步法,激發音樂自主需要和情感體驗能力。
自主探究模塊三步法以學生感興趣的“微課視頻”為原型,利用互聯網平臺的方式推送,采用分層引導的方式,激發學生自主音樂需要,加深學生對“京韻”音樂的情感體驗能力。
第①步:微課前學習指引,讓學生做好微課前準備或者帶著問題進行線上微課的學習,以引導為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②步:微課中注意,在視聽結合的過程中依據學習指引注意相關預設問題,增強情感體驗能力和強調自主探究能力。
第③步:微課后習題,是指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學習之后的一個自主檢測。習題數據反饋出來的是學生在第一模塊的學習狀況和學習效果,也能很好的幫助老師獲得數據的指引,從而進行第二模塊的學習。
2.線下合作探究模塊四步驟,提升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和音樂文化理解能力。
經過線上的自主探究模塊之后,師生進入線下合作探究模塊。在這個模塊的四大步驟中,加強的是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加深了學生對“京韻”文化理解的能力。
第①步:目標互知,經過第一模塊的學習和數據統計后,二次備課的目標更為清晰和符合學情,能更好的做到以學定教。讓學生在線下合作探究時清晰明白目標。
【設計意圖】知識重難點的二次設定,讓學生知悉本課目標。
第②步:設問驅動,以問題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對該課戲曲知識的了解與感受,為參與體驗打下堅實的動能基礎。
【設計意圖】以“問題驅動、層層深入”的方式,讓學生逐步解決重難點。
以京戲課例《走進京劇旦凈》為例。以知識點“旦角”為基點,層層設問,引導學生從觀察對比——聆聽發現——模仿學唱——模仿動作——演唱表現,直至學生掌握和了解旦角知識點。
【設問1】觀察圖片,對比青衣與花旦服裝有什么不同?
【設問2】師示范表演,學生區分青衣與花旦性格有什么不同?
第③步:遷移提升,遷移提升是指以該課知識點為基點,進行高度與深度的遷移與提升。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積極體驗、合作探究、鞏固重難點。
第④步:效果反饋,對學生的合作探究、參與體驗進行效果的表現與反饋。
【設計意圖】以多元展示活動為手段,表現與檢測本課所學。
(三)創新檢測與評價方式
我們采用日常的網絡平臺知識自測、階段性的問卷調查和不定期的“小記者”訪問為評價模式。從知識性、興趣、課堂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通過評價后的信息收集與整理,綜合考量和促進“京韻”“二七”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的有效性。
1.網絡平臺知識自測(以每課知識點為主要檢測內容,進行網絡平臺的自測習題推送。)
2.問卷調查檢測(從興趣、課堂效果兩方面考量,以紙質問卷調查與微信、QQ推送的方式進行檢測。)
3.小記者訪問(從“京韻”知識點、興趣、課堂效果三方面,進行一對一的訪問檢測。)
(四)實踐中的成果與小結
1.實施過程,督促教師樹立“學無止境”的觀念。
科組老師制作京劇微課《戲歌“拖腔”的理解與演唱》《以聲識角》《做中識旦》《丑角不丑》等均榮獲東莞市微課評比一等獎。其中《以聲識角》榮獲廣東省微課比賽三等獎。撰寫的京劇類教學設計《京劇唱腔聯奏》和《走進京劇旦 凈》均榮獲東莞市中小學教學設計比賽二等獎。優課《京劇唱腔聯奏》被評為“一師一優課 一課一名師”市級、省級、部級優課。科組成員齊心協力一起研討開發了“童眼看京戲”微課程。
2.該模式的嘗試,加強了學生學京戲的興趣,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弘揚戲韻”翻轉課堂模式的嘗試,不僅讓孩子們提高了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欲望,也讓更多的孩子多角度了解京劇藝術;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到我校“小荷”藝術團當中。其中具有戲曲音樂小品《武松打虎新編》榮獲廣東省少兒花會比賽金獎。嚴梓銘演唱戲歌《卷珠簾》榮獲廣東省少兒才藝大賽省賽聲樂類C組金獎。
三、“二七式”模式教學實踐后的思考
智慧課堂的理解與實踐的過程是開啟教師“教”的智慧、啟發學生“學”的智慧兩者互為融通與成就的過程,也是檢測學生是否能在這個過程中學有所獲、提升素養和讓學習真正發生的過程。在這個持續實踐、探索的過程中我們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1.部分學生學習自主性不夠,對線上學習停留在表面“看電影”階段,無法做到知識的前授與探究。
2注重教師“導”的作用,不論是微課視頻的制作還是教授“京劇”藝術的需要,要求老師不斷學習、充電。
我們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傳承,在授課模式上進行“傳承與創新”,讓“平板電腦”與“微課”成為傳承與創新的橋梁。線上自主探究、線下合作探究,將原本深奧難懂的京劇學習變換成生動有趣的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探究與表現的時間和空間。相比傳統音樂課堂,這樣一種慕課課堂的設計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極大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與互動表現的積極性。視聽結合、問題驅動、合作探究與表現,這樣的音樂課堂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讓音樂的魅力無限。
參考文獻:
[1]蔡夢,蘇籍.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音樂[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中小學音樂教育》部. 中小學音樂教育[M]. 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社,199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