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建兵
中圖分類號:G823.3?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5-128-02
摘? 要? 近年來教育體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斷深化改革。高中體育教學中田徑運動是比較重要的部分,也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較為關鍵部分。因此教師在決定高中體育田徑訓練強度與訓練量時,應對學生身體及心理素質、學生接受能力、學校綜合環境等進行全方位、詳細地了解,然后再綜合上述所有因素來合理掌控訓練強度與訓練量間的關系。本文就高中體育跳遠教學的訓練強度及訓練量展開探討。
關鍵詞? 高中體育? 田徑訓練強度? 田徑訓練量
一、體育課程中田徑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的關系
田徑的訓練強度與訓練量能直接對訓練效果產生影響,換句話說這兩者缺一不可,當然,這兩者之間也有一定的關聯。簡單來說訓練強度也就是速度,而訓練量就是要跑的距離和要用的時間。這兩者的關系就在于如果降低了訓練強度,就應當提高一定的訓練量來保障訓練效果,反之要想提升訓練強度也要降低一定的訓練量,才可以達到最終想要的訓練效果。所以教師在進行田徑教學時,應先明確最終的教學效果,然后根據該目標,結合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與各方面條件,合理分配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的比重,在此基礎上還要注意不要將訓練強度與訓練量設置得過大,而造成學生身體上的負擔。畢竟學生身體的疲憊,會讓學生在速度上難以得到突破。同時在訓練強度和訓練量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體質和平時的興趣愛好進行科學布置,設置的訓練內容要難易結合,不能打消學生的訓練熱情,要以發展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為最終目的,讓學生做到全面進步和提高。
二、高中體育田徑教學訓練強度與訓練量優化的有效方式
(一)利用游戲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想要使學生熟練掌握跳遠的技巧和相關知識,首先就要讓學生積極地參加到跳遠的活動中,使學生喜歡跳遠。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要注意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使用,在設計教育計劃時,要以學生的發展特點為依據,這樣才可以激發學習激情。(1)教育內容通過游戲的方式展現出來。一般來說,在跳遠的教學中,首先就是要進行“熱身”,“熱身”的方法有慢跑、熱身操等,這樣千篇一律的“熱身”方式使得學生對體育課失去了興致。所以,體育教師首先就要將“熱身”方式進行革新。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游戲元素融入于熱身活動中。比如想要發展學生的手臂力量,就可以舉行拔河游戲,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自行編創一些小游戲,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2)營造帶有趣味性的教學氛圍。在進行跳遠的教學中,教師會對跳遠進行講解,比如跳遠的概念或跳遠的技巧,但是就現實情況來看,體育教師的講解語氣是非常生硬的,這樣的講說方式是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所以體育教師在講跳遠時要繪聲繪色對跳遠進行描述,進而使學生對跳遠產生興致。其次,教師還可以將跳遠的相關知識通過畫圖的方式展示給學生,教師可以在操場上繪出場景,使教學氛圍充滿新鮮感,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第三,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要以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成長特征為依據,把那些難懂的技巧轉換為簡單的方式傳達給學生,比如可以將技巧編制成朗朗上口的順口溜等,將學習與練習相融合,使學生快速掌握跳遠的動作技巧。第四,體育教師為了提升學生對跳遠的理解,可以將重點動作通過一些經典角色的動作表現出來。第五,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通過合理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第六,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體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尋找一些有關跳遠的錄像,使學生通過錄像掌握跳遠的要點。
(二)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分類定制訓練強度與訓練量
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興趣愛好以及承受能力等皆不相同,如果按照統一要求對學生進行訓練很可能會出現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無法滿足其中一部分學生,或是訓練強度與訓練量遠遠超出部分學生的承受力。不管是哪一種,都無法使每個學生得到應有的鍛煉,也無法保證訓練效果的最大化。因此,需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能力的學生定制不同的訓練強度與訓練量,并根據后期訓練的效果及時進行調整,才能充分保證田徑教學質量。舉例來說,教師在進行田徑教學之前,應先對所有學生的整體能力進行測評,并根據學生自身的喜好將學生進行分組,在小組合作的氛圍下,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將會提高很多。不過在調查測評時,可能會發現部分學生是不喜歡運動的,這就需要教師通過一些有趣又簡單的運動先調動這部分學生的運動興趣,然后再根據后期這部分學生的發展與意愿進行調整,這樣就能充分了解學生的田徑學情,教師在優化訓練強度和訓練量時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兼顧到每個學生的感受。而對于其他已經可以進行訓練分組的學生,就要根據每組的能力,制訂專項訓練的強度與訓練量,還要在后期訓練時不時對學生各項能力進行測評,一旦發現學生的各項能力有所提升,當前的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時,就要及時進行訓練量及訓練強度的調整。這樣才能確保制訂的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符合每一個學生的需求,也能最大程度保障每個學生進步的程度,更能保證田徑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當然,每個小組學生并不是固定不變的,當低能力組達到訓練量和訓練強度要求后,可以上升到高能力組,同樣高能力組學生當能力下降后也會降入低能力組,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田徑訓練能力,發展他們的體育核心素養。注重合理調控運動與休息,更要注重訓練恢復。在體育田徑教學中,不少教師對于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的合理分配十分重視,把大多數精力放在了訓練方式、方案的制訂,以及學生能力增強和潛能開發上,但其實相較于這些內容,學生的勞逸結合以及訓練后的恢復同樣重要。因為學生只有得到了充分休息,掌握好科學的恢復方式,讓身體機能更快更好地恢復到巔峰狀態才能讓訓練進行得更加順利,也才不會影響訓練效果。畢竟不注重休息與訓練恢復,很容易造成學生超負荷運動,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運動損傷。再者長期處在緊繃且強度較大的訓練狀態上,又得不到較好的恢復,會使學生出現身心疲憊的狀態、影響訓練進程或是降低對田徑的興趣還是其次,重要的是會導致學生身體健康受損。所以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產生,教師除了研究教學方案以及制訂科學的訓練強度與訓練量,還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身體狀況,為學生提供科學的訓練恢復方法。舉例來說,教師在依照科學的訓練強度與訓練量進行田徑訓練時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身心的放松,然后做一些簡單的熱身運動,比如活動一下手腳關節、輕微跳躍等,讓身體先過渡一下再投入到訓練中。且在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掌握好訓練時間,要提前計劃好訓練多久后進行休息,最好是合理、科學地安排訓練與休息的時間,讓學生能有充足的緩沖期,但又不至于因過度緩沖影響訓練進度。訓練后,要提醒學生或是直接帶領學生進行充分的肌肉拉伸,并讓學生以拍打的形式放松全身肌肉。學生放學后也要時刻與學生保持聯系,督促學生有科學的恢復運動,并提醒學生恢復做好后要進行充足的睡眠來幫助身體及精神修復,這樣才能讓學生避免強度訓練后的次日出現肌肉酸痛、全身無力以及精神欠佳等問題,也才能在投入訓練時保持良好的狀態。
(三)對學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學生的思想意識、生活環境都會給學生的成長帶來一定的影響,不同學生的體育天賦和田徑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田徑能力展開訓練。在素質教育政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各學科都堅持將“以人為本”作為教育的基礎原則,充分尊重學生都是成長中的人,為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方式,在體育教學中深入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念。例如,體育課的田徑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田徑能力、身體條件和體育意識等方面的綜合情況將學生分為四個層級。第一層級的學生具備較強的體育能力,教師可以對其展開高強度的提升訓練;第四層級的學生,體育意識和體育能力都較弱,可以先從基礎運動開始讓其進行訓練,鍛煉其基本的運動能力,以后再進行強度較高的田徑訓練。另外,中間兩個層級的學生則選擇強度適中的訓練方式,進行難度適中的田徑訓練。
(四)平衡田徑訓練強度及訓練量
在高中生的田徑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田徑訓練強度及訓練量之間的平衡,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田徑能力選擇適合學生的訓練方案,避免學生出現訓練拉傷、訓練強度過大導致肌肉疼痛等情況。例如,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安排1000米的熱身運動,觀測學生熱身運動的完成情況。部分學生能較快地完成熱身運動,其運動能力比那些較晚完成熱身運動的學生更強;對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后續的訓練過程中適當加大訓練量和強度,對其1000米中長跑的完成時間提出更高的要求;對那些熱身運動完成度較低的學生僅提出能在較為寬裕的時間內完成運動的要求即可。對這類學生來說,田徑運動的訓練是為了增強身體素質,保障每天的基礎運動量。對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田徑可以成為其優勢,甚至可能發展為體育生或是田徑運動,教師應該在訓練中為其制訂運動難度更高的訓練方案。另外,在高中體育課堂中,教師應該注意要經常對學生的體能做測試。部分學生在基礎訓練之后身體體能會有較大程度的提升,教師可以對訓練的強度進行升級,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田徑教學中的訓練強度與訓練量在高中體育課中是比較基礎,也是比較重要的部分,需要引起教師的注意。在傳統的田徑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訓練強度與訓練量之間的關系,無法將兩者在訓練中的作用發揮出來,學生的田徑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新課改要求、學生及大環境需求,以及學校實際情況等科學安排訓練強度與訓練量,最重要的是要把控好兩者之間的平衡,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增強學生的各項能力,當然也最大程度為體育課田徑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助力,讓學生的體育素養得到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崔一超.體育教學中田徑訓練強度及訓練量探究[J].田徑,2020(12):44-45.
[2]李天鵬.體育教學中的田徑訓練強度和訓練量選擇策略[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01):223-224.
[3]葛玉珊.體育教學中田徑訓練強度及訓練量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9(20):205-206.
[4]葉卓.試論高中體育田徑教學中的訓練強度及訓練量[J].新課程(中學),2019(06):30.
[5]顏平.試論高中體育田徑教學中的訓練強度及訓練量[J].當代體育科技,2019,9(0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