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壯族扁擔舞為例,針對中職民族舞蹈課程的開設存在缺乏合理資源建設、教學目標定位模糊、教學模式相對滯后、專業師資隊伍匱乏等問題,論述構建壯族扁擔舞“雙鏈聯動”的教學模式策略:“線上+線下”縱向銜接、“校內+校外”橫向互聯,構建職業院校多元化民族舞蹈教學體系,促使民族舞蹈采于民間、研于課堂、創于實踐,有效促進民族文化傳承與中職民族舞蹈教學的融合發展。
【關鍵詞】中職學校 民族舞蹈 雙鏈聯動
壯族扁擔舞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1-0138-04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世居民族有壯族、瑤族、苗族等,形成了具有濃厚歷史性、文化差異性和獨特地域性的文化體系。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舞蹈是廣西的一張名片,其中壯族扁擔舞被譽為廣西民間舞蹈的一枝花,它以活態的形式演繹著壯族獨特的農耕文化,承載著質樸的民族精神。2021年,都安瑤族自治縣的壯族打扁擔(即壯族扁擔舞)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備受社會各界關注,“非遺”舞蹈進校園迅速成為一個嶄新的話題。在此背景下,中職學校應當審視壯族扁擔舞課程開設的現狀與困境,主動發揮學校辦學定位與“非遺”保護的天然契合優勢,通過創新構建“雙鏈聯動”教學模式,為壯族扁擔舞的傳承與發展開辟新的平臺,同時打造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教學體系,進一步彰顯學校辦學特色優勢。
一、壯族扁擔舞的起源與發展
壯族扁擔舞源于壯族人民的舂米勞動生活,而后發展為以扁擔敲打板凳的形式。壯族扁擔舞因其舞蹈器具為扁擔而得名,并以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和馬山縣的扁擔舞為主要代表。原始的壯族扁擔舞只是村寨中人們的自娛自樂項目,沒有樂器伴奏和隊形變化等多種樣式,而后隨著民間藝術家的加工、創作,將勞動場景與舞臺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扁擔舞。現如今,壯族扁擔舞的樣式很多,如馬山喬利的舊城式、馬山古寨式等,壯族扁擔舞的表演者多次參加國內外的大型演出,用舞蹈詮釋著壯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壯族扁擔舞作為廣西壯族文化的瑰寶,歷經千余年傳承至今,蘊含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價值。因此,中職學校要將壯族扁擔舞融入學校民族舞蹈教學中,發揮其深刻的教育價值。
二、壯族扁擔舞融入中職民族舞蹈課程的價值
近年來,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從政策和實踐方面做出進一步指導。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讓中華文化根植于時代的土壤之上,使中華文化精髓源遠流長。而“非遺”進校園無疑是傳承歷史基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在“非遺”進校園活動如火如荼進行之時,中職學校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有條件、有責任、有能力將民族舞蹈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準確地傳承下去。壯族扁擔舞作為壯族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承載著壯族獨特的農耕文化和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中職學校有針對性地實施民族舞蹈教學,不僅能夠展示壯族扁擔舞的藝術魅力,而且有助于傳承與保護“非遺”文化。
基于特色辦學角度考慮,加上從舞蹈形式看,壯族扁擔舞的動作簡單、靈活多變,且不受場地限制,一片空曠的平地就能成為學生的訓練場,易于教師開展教學;從壯族扁擔舞的內涵看,其蘊含著濃郁的勞動氣息,有著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壯族扁擔舞的獨特舞蹈形式以及豐富的內涵,能夠為中職民族舞蹈教學和課程建設提供急需的素材,充分發揮舞蹈教學中舞蹈表演、舞蹈編排的專業優勢,探尋舞蹈動作背后的文化內涵,為中職學校特色化辦學注入新鮮活力。
三、開設壯族扁擔舞課程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合理資源建設
隨著“非遺”進校園活動的持續深入,壯族扁擔舞、打榔舞等被納入校本課程中,以課堂教學的形式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學資源作為民族舞蹈課程開設的重要基礎和根本依據,中職學校引入民族文化教學資源不僅要彰顯地域文化特色,而且要與時俱進。就壯族扁擔舞教學而言,它是壯族傳統文化的綜合形式,應當在課程建設中彰顯壯族扁擔舞的藝術價值。然而,現階段中職民族舞蹈課程建設中缺乏對課程資源的有效拓展,未深入涉及社會、文化等領域,導致中職學校民族舞蹈課程資源建設缺乏吸引力。
(二)教學目標定位模糊
壯族扁擔舞是由壯族婦女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錯落有致的勞動動作轉化而來,其中不僅蘊含著獨特的勞動文化、積極向上的群眾文化,而且展現了壯族獨特的地方韻味和風俗習慣。在實際課程教學中,教師過于強調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和舞蹈動作技能的掌握,往往忽視了對藝術的本質和精神內涵的挖掘,導致學生對壯族扁擔舞的學習徒有其形而缺乏內涵。
(三)教學模式相對滯后
中職學校越來越關注本地區域內傳統民間舞蹈的引入,在某種程度上突出了辦學特色,使得舞蹈教學與實踐更加符合學校特色課程開發的實際需求。但是隨著文化傳承功能的提升,課程教學中一些問題逐漸凸顯。以壯族扁擔舞為例,教師在教學中通常采用組合教學方法,即先掌握舞蹈元素,再提煉代表性動作,然后編排舞蹈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在沒有進行田野調查、實地研學的情況下,對壯族扁擔舞的起源及發展、壯族習俗的了解等處于迷茫狀態,自身尚處于動作模仿的初級階段,動作教學不準確、不到位,導致學生只能簡單模仿,學不到精髓。可見,缺乏田野調查基礎、缺少實踐活動的載體,教師教學模式滯后,容易導致壯族扁擔舞教學缺乏創新源泉。
(四)專業師資隊伍匱乏
很多民間民族舞蹈雖然看起來動作并不復雜,但一招一式、節奏韻律的背后,卻是人們經過千錘百煉積累而成的純熟技藝,是地地道道的民間功夫。壯族扁擔舞包含站、蹲、弓步、轉身打等動作,乍一看,非舞蹈專業的學生也能輕松演繹,但是表演者要通過輕重、強弱、快慢錯落有致的節奏,將農耕文化、民族精神外化于行絕非易事。有些中職民族舞蹈專業教師缺乏壯鄉生活體驗,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壯族扁擔舞的傳授。因此,組建一支“非遺”傳承人+資深志愿者+專業教師的師資隊伍,是目前中職學校傳承壯族扁擔舞文化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四、構建壯族扁擔舞“雙鏈聯動”教學模式
針對民族文化傳承的迫切性以及民族舞蹈教學的創新性發展需求,中職民族舞蹈教學應打破傳統舞蹈教學模式,創新“雙鏈聯動”教學模式,即立足于“線上+線下”云端課堂與線下課堂、“校內+校外”的課堂教學與民間研學,以采于民間、研于課堂、創于實踐的方式,構建中職學校壯族扁擔舞課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
(一)“線上+線下”縱向銜接,打通壯族扁擔舞教學雙通道
1.構建校本教材+網絡資源庫的多元化教學資源
壯族扁擔舞起源于廣西,能歌善舞、熱愛勞動的廣西壯族人民經過長期的生活和發展,將扁擔舞這一藝術結晶一代代傳承下來,使扁擔舞成為壯族獨特的文化符號之一。由于壯族扁擔舞發展于民間,教學中缺乏教材與教學資源的有力支撐,因此,中職學校將壯族扁擔舞教學引入民族舞蹈課堂,要著重打破傳統教學資源的局限性。
一方面,要完善壯族扁擔舞特色校本教材,教材中要包含傳統文化、民族元素以及表演形式等多方面的內容,形成基礎訓練組合、性格動作組合、表演型組合的教材整理形式。例如,從壯族傳統文化說起,厘清壯族扁擔舞的發展過程,了解傳承過程中的變與不變,引導學生在舞蹈學習中既要理解傳統民族舞蹈的多樣性、生動性,又要展示壯族扁擔舞原始的歷史性、民族性特點;要注意在校本特色教材中融入壯族扁擔舞動作元素,如通過收錄《壯家扁擔會說話》《壯家娃娃扁擔樂》等優秀作品,展示作品中對壯族扁擔舞動作元素的分析等。
另一方面,發揮“互聯網+”優勢構建數字化智能庫,利用三維建模等技術,建立一套包括壯族扁擔舞演員造型、表演服飾、仿真動作在內,完整記錄壯族扁擔舞元素的數據資源庫,為師生獲取素材、民間傳承提供便利;通過微信公眾號推文、微博互動等方式,開辟一條校園網絡傳播路徑,滿足新時代壯族扁擔舞教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多元內在發展需求。
2.構建文化傳承+創新演繹的全方位教學目標
民族舞蹈教學是一種言傳身教的教學形式,這種教學形式能直接檢驗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質量。將壯族扁擔舞融入中職民族舞蹈課程教學,確立教學目標是關鍵。而強調舞蹈理論與動作訓練的單一化教學目標,已經無法滿足當前舞蹈教學的創新發展需求。因此,為了促進中職學校的特色發展與民間傳統文化融合的雙向發展,教師在開展壯族扁擔舞教學中,可以構建全方位的教學目標(如表1所示)。
中職學校以教學目標為中心,不斷整合線上微課、慕課等教學資源,通過舞蹈文化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整合線下舞蹈課程、文藝匯演等活動形式,開闊學生的視野,最終實現教育發展與文化傳承的共同發展。
3.形成云端課程+線下教學的一體化教學模式
在傳統民族舞蹈教學中,教師以口傳身授的方式,帶領學生理解和掌握舞蹈的動作要領。當前,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顛覆了傳統教與學的形式,為民族舞蹈教學注入鮮活的元素、靈活多變的模式。圍繞壯族扁擔舞的特點以及民族舞蹈教學的原則,中職學校要創新云端課程+線下課堂的一體化教學模式。一方面,要聯通—構建,即將線上與線下空間聯通,構建橫向、縱向互通的立體化教學空間。利用微課整合教學資源,制作《壯族扁擔舞資源學習包》,在資源學習包中整合壯族民間俗語、壯族農耕文化等資源,幫助學生理解舞蹈表演滲透情感,將舞蹈與傳統文化進行聯通,解決學生學習壯族扁擔舞形存而韻味不足的問題。
另一方面,要激發—引導,以探究式、對比教學的方法改變口傳身授的教學模式,結合線上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在教學、教法和舞蹈編排中融入壯族扁擔舞的故事內容。例如,壯族扁擔舞的兩個代表性作品《壯家的扁擔會說話》和《壯家娃娃扁擔樂》,呈現出的故事內容完全不同。《壯家的扁擔會說話》是婦女田間勞作的真實寫照,如展現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勞動動作,動作元素包含了站、蹲、弓步、轉身打等;《壯家娃娃扁擔樂》展現的是兒童天真活潑的特點,主要動作元素包含跪坐、站、蹲、跑、跳、打扁擔等。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不同的舞蹈故事情節,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對比,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校內+校外”橫向互聯,實現傳承創新雙循環
1.組織實踐活動+校外研學的立體化教學模式
文化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教育推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將民間民族舞蹈引入中職課堂教學,不僅需要學校、教師的共同努力,更要借助校外力量為學生搭建舞臺、創造機會。民族民間舞蹈起源于民間、發展于民間,其教學也要立足于民間。壯族扁擔舞的學習要立足于課堂,還要發展于課外。課堂教學側重在講中學、在講中悟,實踐活動則側重在做中學、在做中悟,只有充實課堂教學、豐富課外實踐,才能形成立體化的教學形式。因此,中職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壯族扁擔舞比賽、文藝匯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集體活動氛圍中掌握壯族扁擔舞的動作要領。此外,還可以創建壯族扁擔舞社團、壯族扁擔舞網絡互動空間,推動壯族扁擔舞的常態化學習。
當前,高雅藝術進校園是一項有益的全國性延展活動,通過推進“非遺”舞蹈進校園,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舞蹈技能,而且可以從中體驗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學校可以創建“非遺”舞蹈基地打造一廊一館一室一臺,借助壯族扁擔舞文化廊、壯族扁擔舞展示館、壯族扁擔舞訓練室、壯族扁擔舞展示臺,為學生提供了解、學習的機會;教師可以借助“壯族三月三”等傳統民族節日,帶領學生開展民間研學活動,走進民間的壯族扁擔舞隊伍,與民間藝人交流和學習,身臨其境地感受真切的民族文化氛圍。
2.打造專業教師+“非遺”傳承人的壯族扁擔舞教師隊伍
長久以來,教師隊伍素質是影響民族舞蹈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將壯族扁擔舞引入中職民族舞蹈課程教學,既豐富了民族舞蹈教學的內涵與形式,又為教師的舞蹈技能、創編能力等設定更高層次的標準,同時對專業教師的文化素養、民俗文化的把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壯族扁擔舞的打法、步伐靈活多變,其蘊含的文化元素與表演者的內心體驗息息相關。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入理解壯族扁擔舞的內涵,才能游刃有余地掌握壯族扁擔舞輕重、強弱、快慢錯落有致的節奏。為此,舞蹈教師還應走進民族博物館等參觀學習,深入了解壯族的居住環境、服裝紋樣等,并通過以賽促練的形式,將學習到有關壯族民歌的專業技能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真正做到取材于民間、規范于教學、形成于實踐、升華于舞臺。此外,中職學校還可以邀請壯族扁擔舞傳承人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打造專業教師+“非遺”傳承人教師隊伍,為學生展示多樣化壯族扁擔舞動作技巧,從而為課堂教學注入活力。
民族舞蹈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和民間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在“非遺”傳承的影響下,民族舞蹈走進課堂逐漸成為一種趨勢。中職學校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將壯族扁擔舞引入課堂,積極探索“雙鏈聯動”新的教學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縱向銜接、“校內+校外”橫向互聯的教學形式,促進民族文化傳承與舞蹈教學的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荔.“非遺舞蹈進校園”的反思:以昭通“四筒鼓舞”為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5).
[2]張文裕.將“非遺”民族舞蹈引進校園的路徑:以廣西地域性打榔舞為例[J].廣西教育,2021(25).
[3]鄧杰.混合式教學在高校民間舞教學中的應用:以山東海陽秧歌教學為例[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3).
[4]俞婧雯.文化傳承視野下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策略分析[J].尚舞,2021(23).
[5]王曄菁.將“非遺”舞蹈引入本地高校課堂的探索研究[J].才智,2020(16).
[6]張婷.廣西壯族“非遺”民族民間舞元素再創編研究:以壯族扁擔舞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0(18).
作者簡介:吳丹(1978— ),廣西武鳴人,大學本科學歷,講師,研究方向為中職民族民間舞蹈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