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昊辰 曹輝 賈夢秋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03
摘? 要:立德樹人是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環節,也是研究生導師的首要職責。高校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是研究生教育實施立德樹人引導的關鍵力量,但就目前而言,我國高校研究生導師隊伍仍然存在導師隊伍結構不夠合理、導師立德樹人主體責任不清晰、導師隊伍管理評價不完善等問題。這就使得高校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導師隊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需要從導師職責使命明確、立德樹人意識強化、獎評考核制度優化等多維度,對導師隊伍建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立德樹人;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7-0010-04
Abstract: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is the central link of graduate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top duty of graduate instructor. Instructor team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key power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graduate instructor team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example, the structure of the instructor team is still not perfect, instructors do not have a clear sense of entity responsibility, and the management evaluation of instructor team needs to perfect. This objectively requires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ive to build a team of instructors with ideals, beliefs, moral sentiments, solid academic attainments, and a heart of benevolence, which will b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instructor team construction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of clarifying instructors' responsibilities and missions,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optimizing reward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graduate instructor; team construction
自黨的十八大首次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都強調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并對高校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提出了具體要求。2017年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也指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環節”[1]。教育部2018年頒布《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對“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研究生導師隊伍”作了明確要求[2]。2020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嚴格規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的若干意見》,其中對強化指導教師質量管控責任、師德師風評議機制等有了規定和說明[3]。黨和國家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不斷推進教育系統改革,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政治承諾,充分體現和彰顯了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推進,有關“立德樹人”的相關論述與文件精神也為我國研究生階段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新方向,明確了新目標。
研究生是國家高等教育的頂層,其教育更具有創新性和獨特性,發揮好研究生教育培養人才“高峰”、聚集人才“高地”作用,事關國家的發展和強勝。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主要采用導師責任制。研究生導師是我國研究生培養的關鍵力量,肩負著培養國家高層次人才的責任與使命。研究生導師作為研究生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培養社會所需的高層次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當前立德樹人背景下,促使研究生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三個根本問題更加清晰明確。
一、立德樹人背景下強化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當前研究生教育正面臨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的挑戰,一方面是破解國際化對高端人才培養質量影響和人才海外流失的困局,另一方面是探索新時代下我國高端科技人才培養質量有效提升對策研究。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已經邁入了嶄新的歷史篇章,以“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為主線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路線愈發成熟,促使以“立德”為根本,以“樹人”為核心的研究生培養新局面快速形成。在貫徹立德樹人中心環節過程中,導師是研究生教育教學的關鍵力量,導師是研究生在校期間最主要的溝通交流對象,對研究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全方位指導事關其成長成才。這客觀要求導師履行好研究生思想引領和科研領航的責任,切實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研究生教育中落地生根。32F1D06A-6B5D-4F53-A4C2-DD782FEDDF88
(一)強化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是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面向未來人類科技發展與國家戰略規劃需要,新時代的研究生教育更加需要主動承擔起創造新“國之重器”的使命和擔當[4]。但在當前研究生教育改革過程中,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帶來的問題依然突出,主要表現在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考核評價體系,被以“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為代表的專業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所侵蝕,導致研究生出現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學術道德教育缺失等問題,甚至出現價值觀偏離等情況。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目標,就必須做到研究生教育德才并育,不僅要求導師培養學生科研創新思維,還要擔負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正確價值情操的思想引領重任,因此,強化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正是對“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的有力回應和必然要求[5]。
當前,我國正處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關鍵時期。建設一流大學就要匹配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大批具備一流水平的卓越研究生,這就要求研究生導師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一流理念,落實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完善的立德樹人職責[6]。高校在全面推進一流研究生教育建設過程中,應當把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作為重要環節和關鍵舉措,深化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立健全師生培養保障機制,以培育“四有好導師”為工作理念,通過一系列舉措全面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7]。
(二)提升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是貫徹研究生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力量
基于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性和獨特性的特征,我國研究生階段培養普遍采用和實施導師責任制,即在研究生學習期間,導師擔任其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培養全過程均是以“導師指導研究生”為模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導師既是研究生學業發展和科研探索的指導者與引路人;更是研究生學習生活中接觸最為頻繁、交流最為密切、關系最為親近的師長與朋友[8]。研究生導師的價值取向、社會責任、理性精神、人文情懷、人生品位等核心素養都會對研究生具有重要的示范與導向作用。此外,我國研究生教育階段普遍實行雙向選擇制度,即導師與學生通過雙向選擇,最終確定培養關系與責任義務。雙向選擇制度的實施,進一步使研究生對導師具有更高的認同感和認可度,很多導師成為學生發展階段、甚至是一生的楷模。學生會主動通過模仿和內化導師的思維方法、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逐步改變和完善個人品格和行為方式。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就指出,教書和育人是導師的兩大基本職責。研究生導師應用好天然的職責優勢,發揮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力量,高校應做好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工作,切實落實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在研究生教育中落地生根。
二、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的主要問題和歸因
目前,部分高校研究生導師隊伍在整體結構、履職盡責、管理機制等方面缺乏系統的建設和完善。要改變完善這些,就需要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構建政治過硬、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科學、敢于創新的導師隊伍新體系。
(一)結構不合理,立德樹人首要職責貫徹不到位
當前,我國部分高校存在導師隊伍整體結構與立德樹人職責貫徹不匹配,主要表現為導師隊伍數量不足、年齡結構不合理。師生比不科學直接體現在導師隊伍數量不足,高校研究生導師指導的一屆學生人數大多在3個以上,導師指導的學生人數過多,貫徹立德樹人首要職責效果和科研學業指導的精力與時間越低。在導師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方面,部分高校在導師隊伍梯隊建設上存在年齡斷層,即青年與高齡導師占比較多,在貫徹履行立德樹人工作上則表現為:青年導師經驗不足,更多精力投入個人科研、職稱評定,對研究生政治、德行、品格培養相對薄弱;高齡導師經驗豐富,但個人精力和實際參與教育教學時間無法保障,相對降低了研究生培養力度和效果。
(二)履職盡責不到位,立德樹人育人成效不佳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高校積極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立身之本,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意識”,不斷推動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創新發展,涌現出一批“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研究生導師典型代表,研究生培養質量保持較高水平。但仍存在個別高校研究生導師履職盡責不到位,抓培養質量和學術風氣失之于寬、失之于軟,甚至有少數學位論文出現較嚴重的質量和學術誠信問題。
部分研究生導師對立德樹人首要職責認識不夠全面,沒有深刻理解與全面精準地把握導師立德樹人首要職責的內涵與外延。在具體指導學生過程中,不能夠根據學生成長成才需求做出相應的指導,只是片面追求或達到指導次數和時間,指導過程單方面為導師說教,并不能達到指導學生的效果。
(三)管理評價不完善,立德樹人機制保障不強
導師遴選是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是保障研究生導師隊伍良好發展的重要途徑。高校導師遴選標準是衡量候選教師是否符合導師崗位職責要求的重要依據,因此遴選要求、標準和過程必須具備明確、具體、可量化的特征和評價指標。導師遴選作為高校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的入口關,是貫徹立德樹人的第一步,遴選標準的制定就凸顯其關鍵作用。當前,高校雖然將立德樹人、師德師風明確列入遴選標準,但依然存在參考條件模糊,界定范圍不清,缺乏行之有效和長期可行的導師立德樹人客觀評價依據與參考標準。
此外,考核與評價同樣是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中的重要環節,我國高校在研究生導師考核與評價文件制定中,以懲罰、處分等內容居多,考核評價以合格/不合格兩級制為主,導師并不能從考核評價環節獲得足夠充分的激勵,且針對立德樹人首要職責的研究生導師考核和評價依然缺乏具體實施方式、方法,現實中考核途徑多以自評、組織評價為主,研究生評價很難納入考核評價體系之中。32F1D06A-6B5D-4F53-A4C2-DD782FEDDF88
三、立德樹人視角下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優化策略探究
立德樹人視角下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既要對現有導師隊伍進行強化提升,又要對新晉導師隊伍結構、人員素質進行合規遴選。因此,就要求高校必須強化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首要職責,進一步激發導師對職責和角色的認同理解,強化使命擔當,認真履職盡責,推進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深化,促進培養質量穩步提升。
(一)堅持制度先行,強化導師隊伍立德樹人使命感
習近平總書記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提升導師隊伍水平,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2020年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也對加強導師隊伍建設,針對不同學位類型完善教育評價體系,嚴格質量管理、校風學風,引導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標準[9]。當前,高等教育立德樹人中心環節大背景下,高校須進一步強化制度建設,明確導師育人職責,用好制度優勢在研究生導師群體中貫徹落實立德樹人要求,不斷修訂完善導師管理、考核辦法和行為準則,明確規范導師必須將立德樹人作為首要職責履行。通過制度建設,全方位增強導師在貫徹立德樹人要求中的主體意識、責任精神和研究生培養質量底線思維。此外,營造良好的立德樹人研究生教育氛圍。組織廣泛開展立德樹人交流活動,注重宣傳教育導師將“四個相統一”與研究生培養環節有效結合。在立德樹人宣傳制度建設中,突出重視導師立德樹人先進典型宣傳引領作用,開展導師立德樹人專項評價評比活動,促進導師立德樹人工作機制的常態化、科學化。
(二)優化立德樹人機制保障,提升導師職業認同感
研究生作為我國高校的重要組成群體,其價值取向和現實追求能否與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緊密聯系起來,研究生導師肩負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激發導師對立德樹人首要責任和職業情感的認同顯得尤為重要。高校在激發導師責任意識時,一方面需要盡快改進和優化研究生導師評價獎勵機制,高校在將立德樹人作為首要考核要求納入評估體系的同時,也需要科學合理地改進和增加立德樹人獎勵與激勵指標,在破解“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傾向的導向下,積極推進校、院、生三級督導評價、研究生與導師相互評價相結合的多主體評價方式,并以此作為職稱晉級、績效考核、評獎評優、招生指標分配等基本依據。通過完善評價體系,明確工作導向,學校、學院層面將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履職情況納入研究生培養評價體系,增強導師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此激發導師對立德樹人職責的充分認可,推動導師自覺、主動地調整育人目標、方式和方法,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培養一批又一批“品優、業專、術強”的高素質優秀拔尖創新人才[10]。另一方面,高校須大力培育立德樹人教育氛圍,經常性開展導師工作經驗交流活動,促進導師指導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切實提升導師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使命感、認同感和自覺性,常態化導師立德樹人方面素養的再教育、再提升工作。同時,幫助厘清對研究生立德樹人責任的認識誤區,促使導師充分認識到自身履行相應責任的主體身份和重大意義,增強導師的職業使命感和獲得感。
(三)明確立德樹人中心環節主體身份,推動導師履職自覺性
強化導師立德樹人實施者主體身份認同,促使導師持續高質量地履行立德樹人職責,高校須從多方面提升導師綜合素質和主動作為意識。一是增強導師作為立德樹人實施者的主體綜合素質。導師要履行立德樹人職責,自身首先要具備過硬的思想水平、導師素質、導師指導能力,這樣才能成為研究生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高校在導師遴選、評價和考核環節中就應在政治素養、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方面“劃清”底線標準和要求,將良好的政治素養明確納入導師基本素質條件,同時還需對已有導師隊伍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進行動態考核與發展預估,以便及時調整導師隊伍建設方案,及時適應國家發展需要和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二是增強導師作為立德樹人實施者的主動作為意識,這是導師履行立德樹人職責的現實關鍵和主導力量。高校應在崗前、職前積極組織有關立德樹人首要職責的培訓活動,通過邀請校內外名師開展但不限于科學育人、師德師風、誠信教育等有針對性的座談報告和校內外經驗分享活動,主動為導師育人素質提升搭建交流平臺,提升導師實施立德樹人的自信心;此外,通過優化導學關系,進一步豐富導師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載體和平臺;通過樹立典型榜樣,選樹一批品德高尚、學術精湛、育人有方的優秀導師典型;通過構建協同育人平臺,加強校內多部門協同、校院聯動、人員協作,營造合力育人良好氛圍,讓導師工作有支持、有底氣、有動力,發揮制度優勢和保障力度,進一步為導師實施立德樹人注入源源不竭的內驅動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印發《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EB/OL].(2017-01-20)[2019-5-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_295344.html.
[2]教育部.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EB/OL].(2018-02-09)[2019-5-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
[3]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嚴格規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的若干意見[EB/OL].(2020-9-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28_492182.html.
[4]王一,劉宏偉,王新影.論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四重邏輯[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5):44-49.
[5]朱信凱.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對“雙一流”建設的規定性和指導意義[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6):3-8+50.
[6]柴春澤.“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現狀調研——以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20,7(22):98-102.
[7]周強.新時代高校教師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19(23):52-54.
[8]曹清燕,彭嬌嬌.立德樹人背景下研究生導師“價值觀引導者”之角色意識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2):40-44.
[9]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N].人民日報,2020-7-30(1).
[10]王興偉.新時代研究生教育的三個發展向度[N].中國科學報,2019-12-4(4).
基金項目: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青年工作的重要論述指導下的大學生政治認同提升研究”(19JDSZ3001);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0年專項課題“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與發展研究項目”“基于高校輔導員核心能力的工作精細化實施研究細則”(2020FDD02);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21年度課題“基于新時代青年畫像探索生物安全方向人才培養創新路徑”(YB202127);北京化工大學2019年研究生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研究”(G-SZ-ZD-201901)
作者簡介:戚昊辰(1988-),男,漢族,北京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
*通信作者:賈夢秋(1964-),女,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研究生教育管理、儲能材料與器件。32F1D06A-6B5D-4F53-A4C2-DD782FEDDF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