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雪
摘要:初中歷史老師在開展教學時,一方面要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主要目標,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深刻了解,同時還能夠以古通今,借助于古代歷史事件對自己未來人生進行分析與關鍵強化,實現自身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通過初中歷史教學,教師還能夠實現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學生獲得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責任感,并將其作為自身精神世界的依靠,引導學生時刻關心民族興衰與國家發展。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初中歷史;家國情懷素養
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的出現與普及逐漸使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方式發生了改變,而進入21世紀以來,5G、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技術等的飛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的教育行業,推動教育領域的信息化發展。在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而這也更加推動了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借助于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其優勢和特點逐漸在教室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信息傳播的橋梁,而教師通過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也能夠逐漸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在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中實現教育信息化建設,是教師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主要圍繞教育信息化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策略展開研究討論。
一、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的意義
家國情懷并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應該由人們內心所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情感,是摯愛自己國家和民族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人們所必備的一種優秀品德。對初中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符合教育改革下的素質教育培養目標和要求[1]。實現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必須要基于國家和社會需要,而家國情懷也反作用于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初中歷史教學課程中有著豐富的價值資源,而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歷史觀和人生觀,增強學生價值觀念,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民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向著社會建設所需要的方向發展。
二、教育信息化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策略
(一)對歷史教材中的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與利用
傳統文化是家國情懷的重要表現,而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現在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之中,初中歷史老師需要能夠應用這些教學資源,通過課堂的教學,實現對學生家國情懷的激發與培養。初中歷史教材是教師開展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其中包含了許多的歷史資源,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文明的歷史英雄人物和著名的文化發明等等[2]。教師可以借助于課堂教學,通過對歷史教材的深入挖掘,為學生展示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教學資源,把握教學資源中所展現的歷史教育意義,提煉其中的家國情懷因素,有效激發學生的歷史責任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教學資源的展示可以由平面化向著立體化方向發展,更加直觀的展示歷史教材中的資源,實現知識的延伸與拓展,也實現了歷史教育的多樣化發展。舉例來說,在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五四運動》這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電視劇《覺醒年代》中有關五四運動的片段,既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將課本資源更加直觀的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深入了解當時歷史,明白自己作為一個青年人身上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二)積極利用多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
早在本世紀初,信息技術手段就被廣泛應用到中學歷史教學中,而經過這二十多年以來的發展,初中教師都積極探索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方式。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我國教育教學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在拘泥于傳統模式下的面對面授課,而是創新了多種線上教育模式。線上授課時代無論是對于教師還是學生來說都是一個重大挑戰,但同時也為教師帶來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創新初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啟發。初中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做到與時俱進,掌握多種信息技術,創新傳統教育模式,綜合運用多媒體手段和資源,刺激學生多種感覺,學生能夠在豐富的感覺刺激下逐漸培養與提升自身的家國情懷。
將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課堂相結合,最主要的是要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下歷史教學的方式,建立起與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摒棄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利用網絡資源和網絡平臺,教師可以對歷史事件中的歷史故事進行深入挖掘,拓展學生知識面,也能夠進一步突出歷史資源中的家國情懷因素,進而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三)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許多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而發生的,與現代社會相比有著一定的距離,學生由于沒有親身經歷過,所以可能很難對有關歷史事件的概念和情感進行理解。所以,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實現歷史知識的具體化和直觀化,打破時間壁壘,將自己置身于歷史事件之中[3]。初中歷史教材中有著許多能夠應用探究式學習的資源,而探究式學習作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探索方式,教師通過組織許多有意義的探究式學習活動,比如研討會、辯論賽、演講比賽等,提供給學生探究式學習的機會。借助于信息化技術手段,學生也能夠自主借助于互聯網平臺實現資源的搜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以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洋務運動》這節課為例,針對于洋務運動這一事件,人們的說法是褒貶不一的,教師可以圍繞這一話題,在班級內部組織辯論賽,正方學生主要討論洋務運動為中國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反方學生則主要討論洋務運動的局限和表現出的問題。為了使自己所代表的這一方贏得勝利,學生們會主動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整理,而在這樣的辯論活動下,學生能夠對洋務運動有著更加深的理解,借助信息平臺進行資源搜集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過程。
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歷史老師應該逐漸適應和遵循教育信息化的具體要求,轉變自身教育觀念,學習與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充分挖掘初中歷史資源,創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結合初中學生的身體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馮盼盼.教育信息化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22(1):67-69.
[2]賴才蓮.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培養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1(22):97-98.
[3]陳水飄.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策略[J].明日,2021(23):0163-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