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綠興
摘要:培養學生的量感能力,是提高數學知識和認知能力的一個重要條件。小學階段是一個重要的認知發展階段,在此階段,量感的培養能夠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掌握教學內容,進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文章對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的量感能力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量感能力;教學手段
![]()
前言:
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同時,教學工作重心也由知識向能力培養轉變。在教學過程中,要強化對學生認知和能力的引導,才能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達到教育目的。學習數學需要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和抽象認知能力,而量感則是幫助學生認識立體事物的一個重要條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量感,進而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以保證教學活動的效果。
一、“量感”觀念缺失的成因
一旦教師忽視了“量感”這個詞的意思,就會產生一些難以理解的錯誤,例如“A市到B市的鐵路全長大約是是1500()”,在括號里填上正確的單位,有很多學生就會寫“公頃”和“平方米”等等。教師很難明白這些錯誤,但是學生的確是這樣理解的。實際上,學生一旦對這個單位產生了困惑,就表明他們缺少“量感”。學生對單位含義的理解,其實就是對“量感”形成與否的衡量標準。那么,是什么導致了學生缺乏“量感”意識呢?
(一)缺少實際的量度和操作
盡管在課本上有一定的準則,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實際操作常常被忽略。比如,在“認識公頃”的課程中,課本是這樣界定的: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公頃。對于這個定義學生是比較好理解的,但是他們是否真正感覺到了1公頃的大小呢?教材上的題目是:“28個小朋友手拉手,圍成一個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其中有多少個正方形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這個問題需要學生進行運算,但是,這說明學生能夠感受到一公頃土地的面積嗎?公頃是一種較大的單位,學生對1公頃的認識是比較抽象的。教師若肯抽出時間,帶領學生在操場上進行實際測量,則能使學生的認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二)對于學生而言,某些“量”更為抽象
一些“量”更貼近于學生的日常生活,比如身高、體重,但是一些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難體會到,比如噸、平方千米等。有的量值是直觀的,如厘米、分米、元、角、分等,這些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深刻感受到的,有的則是抽象的。
二、培養學生“量感”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學生評估能力的提升
小學生“量感”的形成,一般是通過運用自己的各種感覺,對特定的數字和數量所產生的總體認知和感覺,與學生的時空想象有著密切的聯系。小學生在學習測量單元時,要認識和掌握時空測量單位,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逐漸獲得“量感”,對空間、時間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實踐中,教師往往采用了多種基礎評估法,如參考法、單位迭代法等,以利于培養學生的“量感”,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水平。
(二)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
數學是學生了解世界的一種必要手段,它在學生的學習和未來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計量單位是構成數學概念的基礎,它要求學生通過對測量單位的基本概念的了解,運用它來解決問題,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得到鍛煉,使其不斷發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
在信息技術日益普及和應用的今天,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知識展示和講解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量感能力,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直觀展示,使學生更好的認識到物體的規模等方面的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得到良好的訓練,保證教學目標的達成。
在量感的訓練中,學生要能感覺到物體的外形和規模,比如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匹配立體圖和直觀圖。本文提出了一種以信息化為基礎的教學方式,通過對學生進行直觀的指導,從而促進學生的空間認識能力和量感能力的提升。在“觀察物體”的課程中,可以利用立體模型來輔助學生從多個角度呈現的直觀圖進行觀察,并能讓學生感受到模型的比例、大小和形狀。為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量感能力,實現教學目標。
(二)通過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分析,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從而為提高和改進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性教學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因此,為了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從生活中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認知。在小學數學課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程度,對其進行適當的修改和調整,以達到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培養和改善量感能力創造了條件。
為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筆者提出了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通過對學生的認知狀況進行分析,以使學生能夠在一個充滿生活化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比如,在教授“千克、克、噸”的知識時,教師可以把書中的知識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指導學生進行思考。比如,一個共同的問題,“1千克棉花和1千克鐵,哪個更重?”激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思考與興趣,并加以實踐檢驗,以促進學生在實際活動中獲得知識,提升學生的量感能力,能改善教學效果,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
實踐是提高和鞏固已學知識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旨在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數學教師的實踐活動,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幫助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運用知識。通過對學生進行知識轉換的訓練,可以有效地促進課堂學習,達到教學活動的目的。
比如,在教授“面積”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區域間的轉換和面積大小的對比,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計算比較的方法,提升學生的認知和了解。比如,學生可以實地測量、計算校園里花壇的尺寸、計算面積等。最后,對比兩種方法的優缺點,并分析其換算規律。通過實驗,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長度、面積的單位誤差,從而為學生的量感能力和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量感能力,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此過程中,教師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引導學生進行直觀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能夠在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中獲得有效的鍛煉,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參考文獻:
[1]曾華容.小學生數學"量感"體驗式教學培養策略初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000(007):400.
[2]武傳剛."量感"培養應關注的幾個要素[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8,000(00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