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摘要: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教育發展目標主要包含思維能力、建模能力、邏輯能力等多方面綜合能力水平的培養。進一步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發展目標,需要充分結合小學數學教學體系進行分析,利用多元教學方式和豐富的教學內容,推動構建高效課堂這一目的。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策略
數學學科內容繁雜,如果僅僅使用傳輸式的教學方式,數學教學課堂相對比較單一和枯燥,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無法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數學學習過程中要具備良好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小學數學教學需要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要讓學生掌握教學大綱的知識,而且還要學生學會科學的獲取知識,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習效率,建立終身的數學學習思維。
一、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的核心素養體現在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是學生從教學課堂中獲得知識,在思考和理解中自主性地拓展知識并能夠運用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都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但是從目前的小學階段學習情況來看,小學生對數理思維的學習能力較薄弱,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思維邏輯分析能力。數學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發展特點和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習的興趣點,讓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高數學核心素養。為了達到這一教學效果,數學教師可以在教學課堂中創設對應的教學場景,將抽象化的理論知識轉變為教學情景,把學生的學習思維帶入到情景之中,使學生在沉浸式的體驗教學中有效地進行學習和思考,幫助學生全面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
例如,在開展北師版六年級上冊《認識圓形》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收集生活中關于圓形的圖像,并且整理成數學教學課件,在教學課堂中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將其播放出來,構建圓形的教學情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多樣化的圖片中找到圓形,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在學習中。在學生有了大概的了解和認識之后,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在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物體是圓形的嗎”,通過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發散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教師要充分發揮出正確的指導作用,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從而形成系統化的數學思維。并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指導學生正確及規范地畫出圓形,將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能夠及時有效地運用在實踐之中。
二、定位學生地位,優化教學模式
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好奇心和求知欲,對于數學教材中抽象的理論知識會感到枯燥無聊,導致很多小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沒有學習興趣,甚至有的學生還產生厭學的心理,這種現象的發生對教師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帶來了挑戰性。落實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就要改變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是以教師為課堂主導,教師擁有對課堂的絕對領導權和話語權,學生在課堂上則是處于被灌輸、被指揮的地位。將“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正確定位學生在課堂的主導地位,這是落實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課堂的第一步。
例如,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時常看到類似的情形:教師在上課前告知學生課堂的內容,如,“今天我們這節課學習雞兔同籠問題”。然后教師就在黑板上演示雞兔同籠的基礎理論算法,大部分學生都在全程關注,自始至終學生都是處于一種被動狀態。如果轉變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導,將課堂的主導權還給學生。可以試想下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教師提前制作好雞兔的卡通圖案,發放給學生并且拋出問題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如,“十只雞共有多少只雞腿?同樣數量的兔子又有多少條腿?”等一些和教學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先思考,提前做好接受知識的準備,教師再根據之前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層次地學習。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培養學生愛上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且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理論結合實際,提升思維活性
落實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課堂教學,還要將理論與生活實際問題聯系起來,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要知道數學是一門貼近生活的學科,小到生活中的買菜,大到國與國之間的較量,可以說處處都離不開數學。新時代的來臨更是將數學推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對此,教師可以將新課程教學標準作為行動指南,依托于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在生活中提取適用于數學教學的知識元素,以生活化的問題作為導向,從而進行相應的數學知識傳授,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索,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內容。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是大勢所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聯系實際生活也是落實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關鍵一步。
例如,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但要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還需要根據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白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如學習了加減乘除運算,教師讓學生運算生活中水電費用,讓學生回家算算自己家 7 月份水電費,以此為家庭作業,引導學生節約用水用電。要注意的是,既然貼近生活,就不能讓學生受到生活中不良的影響,教師在講授數學知識之余,要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不盲目攀比,養成理性消費的意識。再以教學小學四年級上冊《條形統計圖》這節課為例,教師可以將現實生活例子作為教學切入點,如同學上學乘坐的交通工具、一周的天氣情況等,與學生進行互動討論之后再通過條形統計圖的方式表現出來,并逐步引導學生探究條形統計圖的表達形式,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素材的內在關聯,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師想要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就需要教師及時地發現問題,以學生最近發展情況為基礎,合理地規劃時間,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構建高效課堂,可以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羅佳,張迪.基于課堂觀察的小學數學課例研究與分析——— 以佛山三中小學部的一節小組合作課堂為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4):48-49.
[2]楊樹艷.自主發展理念下學科育人途徑的探索——以非智力因素對小學數學學習的影響為例[J].中學數學:小學版,2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