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人們利用語言交流的過程本質是文化交流的過程,只有學生樹立文化意識,才能真正學好、用好英語這門外語學科。本文對初中英語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進行了思考和探討,指出要將文化意識滲透到英語詞匯、語法、閱讀、口語交際等各方面教學內容中去,還要積極利用起課下時間,組織各種有利于滲透文化意識的英語活動,通過為學生營造全方位的文化環境,加深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認識,從而實現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目標。
關鍵詞:文化意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張林(1988.04-),男,江蘇南京人,南京市梅山第二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學生學好英語的關鍵,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就需要為學生創設帶有濃郁跨文化氣息的學習氛圍,將文化意識融合、滲透到各個板塊的教學之中,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感受中西文化間的差異,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文化意識。
一、詞匯教學
詞匯是組成語言文化最基本的元素。每個國家因為歷史、地域、經濟、宗教信仰等客觀因素的不同,即便是同一個詞匯也經常表現出不同的含義,因此教師要發掘詞匯本身的文化內涵。
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詞匯方面的表現是非常明顯的,比如英語單詞貓頭鷹“owl”,在我們國家貓頭鷹經常會被打上不吉利、不祥的標簽,因為它叫聲凄厲,又只在夜間出現,總給人陰森森的感覺,但是在西方,貓頭鷹卻是勇敢、正義的代名詞,因而他們會夸獎人“as wise as an owl”。再比如英語單詞狗“dog”,在我們國家,狗除了表示動物、寵物的種類以外,還經常被我們賦予負面情緒,比如形象人品質差,我們會講“豬狗不如”,形容人忘恩負義,我們會講“狼心狗肺”,形容場面混亂不堪,我們會講“雞飛狗跳”等等,因此“狗”從一定程度上講,在我們國家并不是一個好詞,但是在西方國家卻并非如此,他們會用“You are a lucky dog”,來形容一個人幸運。如果學生對詞匯的文化差異不甚了解的話,在進行翻譯和理解時就會鬧出許多笑話。所以教師在開展詞匯教學時,不僅要教會學生拼、讀,還要為學生詳細介紹負載在詞匯上的文化意義。
比如在學習“colour”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單詞在表示顏色的同時,還包含哪些文化內容。像是單詞“red”,表示紅色,在我國有熱情、奔放、吉利的感情色彩,但是在西方卻有血腥的含義;“blue”,表示藍色,在我國有安靜、靜謐的意思,但是在西方藍色表示的更多是抑郁,在與影像作搭配時,還有色情的含義,就與我們國家所說的“黃色小說”中的“黃”相對應。
在英語詞匯教學中,不僅要針對帶有明顯中西文化差異的詞匯進行解釋,對于有著特殊文化歷史背景的詞匯,教師也要向學生介紹其中的文化故事。比如“Greek gifts”,并非是希臘的禮物,而是不懷好意的禮物,這就涉及西方的文化故事:特洛伊王子設計騙走了希臘的王后,由此挑起了兩國的戰爭,就在希臘士兵久攻不下之際,有人想出了“木馬計”,即將士兵藏于木馬之中,并佯裝撤兵,不明真相的特洛伊人將木馬推入城中,這時藏于木馬之中的士兵突然殺出,最終贏得戰爭勝利,“Greek gifts”便誕生于這個故事。當學生了解了詞匯的背后故事之后,就自然而然地能夠理解,并牢牢地記住這個直譯為“希臘人的禮物”的詞語,實際上是“不懷好意的禮物”的意思。
二、語法教學
人們的思維習慣、表達方式,常常通過語法表現出來,就像我們國家的山東人,愛講倒裝句,比如“吃的啥呀?今天中午”“瞎說啥呢你這是”,在我國不同城市之間尚且存在著語言語法上的差異,那么不同國家之間的語法差異就更加明顯了。比如在介紹地點時,我們國家習慣從大范圍講起,比如在做自我介紹時,我們會說“我來自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而在英語的語法構成中,他們習慣從小范圍講起,就翻譯為“I come from Shijiazhuang,Hebei Province,China”。
結合初中生的英語學習現狀來看,許多學生存在“中式英語”的問題,比如“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I think I can′t”(我想我不行),“Long time no see”(好長時間沒見)等等。所謂“中式英語”,就是依靠自己母語固有的表達習慣去進行英文直譯,從而使翻譯出來的英語只有我國人能看懂,讓英語國家的人一頭霧水。學生說“中式英語”最根本原因在于對中西方語言語法上的差異沒有充足的了解,因此在語法教學中,教師要著力糾正學生的漢語思維慣性,通過向學生滲透跨文化意識,引導學生真正會說、會寫正宗地道的英語。
比如在講“定語后置”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中文“這就是我想要的那本書”和英文“This is the book that I wanted”,這兩句在語法構成上有什么區別。通過比較,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在中文中,定語的位置比較靠前,而在英語中比較靠后,由此便可以引出英語語法“定語后置”的知識內容,再以多個語句為佐證,加深學生對定語后置的認識,從而可以實現學生對這一英語語法知識的熟練掌握。
另外,英語在句式表達上經常會有變形、變位,強調的是理性上的分析,而我們國家在句式表達上沒有過多嚴苛的要求,強調的更多是語感。正因為我們更注重意境的傳達,所以在進行英語表達時,就容易陷入不嚴謹的誤區,或者直接造成表達錯誤,因此在語法教學中,教師還要向學生強調西方國家句式嚴謹的特點。比如在學習“in front of”和“in the front”句式時,教師就要要求學生搞清楚這兩個句式的本質區別,讓學生知道我們國家表示“在……前面”很簡單,但是在西方國家就很容易因為用錯句式,而造成誤會。“in front of”指的是外部的前面,例如“There are a lot of trees in front of the house”(房子前面有許多樹),而“in the front”指的是內部的前端,例如“There is a desk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教室前面放了一張桌子)。
三、閱讀教學
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中所選用的每一篇閱讀課文,都飽含西方文化,有介紹其他國家風景的、其他國家盛大節日的,還有介紹其他國家日常生活的,這給教師為學生滲透文化意識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便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
比如在學習“Let's celebrate!”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介紹不同國家都有哪些盛大的節日,在節日當天會舉行什么樣的慶祝活動。比如圣誕節,人們會布置圣誕樹,會將禮物放在襪子里,準備圣誕餐時還會為了“主的使者”特意多準備一套餐具,多留出一個座位;像元旦新年時,韓國人會舉行祭祀活動,男孩子會去放風箏,女孩子會玩跳跳版;印度人會在額頭上涂上紅粉,年輕人還會將紅墨水裝到水槍里,通過向他人射紅墨水的方式,傳達彼此對新年的祝福等等。這些文化故事的普及,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增長學生的見識。在向學生介紹他國文化知識的時候,教師除了口述之外,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力量,將閱讀材料中涉及的風景、歷史、政治、人文等,以具體圖像的形式表現出來,給學生營造一種身處其中的感覺。比如教師在向學生介紹不同國家的人是如何慶祝自己的傳統節日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多媒體配合相關圖片的展示,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萬圣節人們的裝扮,看一看感恩節人們圍坐在餐桌前對上帝賜予的大豐收的感恩禱告,看一看復活節最出名的節日彩蛋和小兔子等等,以此加深學生對西方傳統節日的了解。
另外,針對閱讀材料中容易引起學生認識偏差的內容,教師也要積極加以解釋和引導,讓學生從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理解課文。比如有些介紹他國日常生活習慣的閱讀材料中,經常會出現贈送禮物的橋段,學生在閱讀時總是會有疑惑,為什么他們會當面拆開朋友贈送的禮物,這樣的做法難道不覺得沒有禮貌嗎?這時教師就要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講解,向學生介紹中西方對“尊重”的不同解讀。與我們國家人們的含蓄矜持不同,西方人性格更加直接。我們在收到禮物時,不好意思馬上當面拆開禮物,是因為擔心送禮的一方尷尬,而西方人則會立即拆開,以表示自己的喜歡。
四、口語教學
從大多數初中生的口語能力發展現狀來看,情況并不樂觀,學生的口語能力亟待提高,有些學生是不敢張嘴說,有些學生是張嘴說不對,這些問題的存在都要求教師要提高對口語教學的重視。要想讓學生能夠流利、準確地進行口語交際,一是要加大口語練習力度,二是要指導學生弄清中西方在口語表達上的文化差異,要知道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而造成的雙方口語交際上的誤會是非常多見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兩個人初次見面寒暄時會用“How do yu do”來打招呼,一人說“How do yu do”(很高興認識你),按照我們中國人的交際習慣,我們可能就會說“Me too”(我也是),意思是我也很高興認識你,可是如果真的這樣回應就會引起誤會,因為在他們看來回答“Me too”的意思并非“我也很高興認識你”,而是“認識我我也很高興”,那么他們在應對寒暄時,則會回答“How do yu do”,這在我們中國人看來也有不解之處,為什么要回答相同的話術呢?究其原因就在于中西方反映在口語交際上的文化不同。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當西方人夸獎我們長得很好看時,我們很自然地就想回答“哪里哪里”,以表謙虛,可是如果我們真的回答“where,where”,外國人就會很困惑“這是在讓我說得更詳細一點,具體是哪里長得好看嗎”?所以,這里我們應該做出的回應是“Thank you”。
因此,教師若想學生能夠準確、正確地進行口語交流,就必須在平時的口語教學中,向學生介紹中西方人不同的言語社交規范,使學生能夠站在交流雙方同等的文化背景之中。以接電話這個交際場景為例,當電話接通后,我們中國人可能就說“你好,你是哪位?”,而在西方,他們會先進行自我介紹,再詢問對方的身份,如“This is sb. Speaking. Your name, please?”在詢問對方姓名時,往往也不會用我們自以為的“What is your name?”因為這樣的提問,在西方人看來態度冷淡,就好像在審問對方一樣,因此他們更多的時候會用“May I know your name?”學生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才能在利用英語進行口語交際時,避免出現中式英語的尷尬局面。
五、組織課外活動
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不能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時間,還應積極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通過組織各種英語文化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內容中感受文化氛圍,從而實現文化意識的滲透效果。
比如可以利用大課間或者自習課的時間,組織學生觀看英文影片,像是Charlie、Good luck,都是非常不錯的美劇,每集時長短,情節緊湊,且包含了許多美國文化知識,學生可以一邊看劇一邊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知識,同時還可以通過原聲臺詞,培養學生的語感。
比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主題日活動,像是圣誕節的時候,就可以鼓勵學生布置教室,出一期與圣誕節相關的黑板報,張貼一些與圣誕節有關的海報,還可以一起唱圣誕歌,感受西方傳統節日的氣氛。
還可以開辟英語角,讓學生在英語角分享自己平時收集到的與中西方文化差異相關的知識。比如在學習了“Food”一課之后,有的學生就在課下通過上網查閱資料,找到了許多國家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比如我們國家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可是德國卻極少吃米飯,他們更偏愛馬鈴薯;再比如我國國家做菜吃飯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然而西方人的關注點則更多地放在食物的營養上,那些我們看著毫無食欲的食物,只要有營養,他們都會大快朵頤等等。
各種各樣課外活動的開展,給文化滲透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豐富有趣的活動形式與內容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去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因此能夠起到非常可觀的文化滲透效果。
總之,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初中英語新課標對英語教師明確提出的教學任務,只有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中西方文化知識的滲透,才能讓學生真正走進英語這門語言的深處,避免出現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同時讓學生擺脫中式英語的困擾。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與中西方文化知識相關的素材,積極向學生普及中西方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知識,通過不斷滲透文化意識,幫助學生更準確地認識英語、應用英語,從而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博睿.英語口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評《跨文化交際英語口語教程》[J].新聞與寫作,2018(2):122.
[2]馬紅.英語語言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途徑——評《跨文化交際與英語語言教學——實踐與展望》[J].中國教育學刊,2018(1):129.
[3]周元英.拓展學生文化視野,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從“技能英語”走向“人文英語”的策略[J].知識文庫,2018(17):7-8.
[4]馬欣榮.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品格的幾點思考[J].中學生英語,2021(16):85.
[5]歐光安,安正強.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高中英語學生主體型閱讀活動課研究——以人教版必修一Unit 3 “Travel journal”閱讀教學為例[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9(1):66-71.
[6]符蓉.立足學生發展,提高學科核心素養——論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培養[J].中學生英語,2020(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