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英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教學成為了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被廣泛應用于各科目教學中。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初中美術教學也是很適用的,教師可以靈活應用到具體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并賦予美術生命的力量,使課堂氛圍活躍生動,從而促進學生美術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關鍵詞: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信息化教學;應用策略
前言:
初中美術內容已經上升到抽象層次了,學生理解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不斷豐富課堂內容,強化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消化。信息化技術的融入就是一個有效手段,通過一些生動的視頻,圖片,音頻等幫助學生理解美術作品中的藝術特色,刺激學生藝術細胞產生反應,從而積極投入美術創作中。本文就以初中美術為研究對象,具體論述了信息化教學在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術,提高創造能力
(一)呈現生活事物,促進聯想創作
初中美術教學的關鍵環節就是美術作品創作,這也是教師常忽略的教學部分。由于初中生的美術經驗不足,導致在創作時,出現沒有思路的情況,而且傳統的教學模式認為學生直接接受美術繪畫技術就可以了,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脫離,使學生感覺美術創作的主題離自己很遙遠,缺少創作靈感,最終還是很難投入美術創作的。故而,教師在美術創作教學環節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入手,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呈現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拉近學生與作品的距離,使學生根據圖像產生相關聯想,從而完成美術創作[1]。
例如,《燈飾的設計與制作》一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日常生活中的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進行創作。教師可以在課前拍攝好路燈,家里的吊燈,壁燈等等多種漂亮的燈,在上課時播放出來,教師:“同學們,這是老師拍攝的身邊比較好看的燈,大家以這些燈飾為基礎設計出你認為漂亮的燈飾作品。”學生會想出很多種特色的燈飾,有的在原有吊燈的基礎上設計了梅花的圖案,有的在路燈上增添了雙重燈環,學生的想象力還是很豐富的,會想出豐富多彩的燈飾,之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再將燈飾制作出來,呈現在課堂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呈現了生活中熟悉的燈飾,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創作出各式各樣的漂亮燈飾。
(二)開展手工制作,培養創新意識
美術教學環節中的手工制作也是很關鍵的一部分,但是初中生沒有養成動手操作的習慣,不愿意進行手工制作,而且也不知道怎么去制作。針對以上情況,教師在開展手工制作時,應該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美術創作中,這時就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通過播放視頻,動畫等形式生動展示手工制作的完整過程,引導學生按照視頻進行仿照制作啟發學生思維。而對于有創新想法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發揮的空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作手工品,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變廢為寶》一課,主要是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把不要的廢品利用起來制作成美術作品。教師為了讓學生直觀體會到變廢為寶的手工制作,可以在網絡上挑選一些合適的視頻,比如“小花籃”的手工制作視頻,視頻內容就是把快遞盒剪成手提籃的形狀,再在上面貼上水果包裝紙,之后在上面畫出自己喜歡的畫完成制作。教師首先課前準備好廢舊的快遞盒,剪刀和水果包裝紙,膠水等,引導學生跟著視頻進行手工制作并加以創新,有的學生把舊盒子剪成了圓形,有的學生剪成了簡單的長方形,對于包裝紙上畫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有的畫了飛機,有的畫了小鳥花朵,還有的畫了河流藍天等等,學生完成后還可以讓其回到家里找到其他廢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它們變成獨特的美術作品。通過這樣的制作,促進學生體會知識要點,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制作完美的美術作品。
二、優化課堂內容,提升審美能力
初中生還沒有形成欣賞美的能力,對美術作品中的藝術美還是無法完全掌握的,導致對美術學習失去信心,學習效果不佳。教師應該優化課堂內容,立足課本學習,同時也要積極拓展延伸豐富的美術內容,使學生在廣泛的美術作品中暢游,提升自身審美能力[2]。網絡上的美術資源比教材更加豐富,教師可以從這點入手,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同時網絡的內容也很復雜,教師應該從中精心挑選出符合學生審美角度的作品,在課堂中進行展示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學習到教材中的美術知識,還通過信息技術延伸了新的美術內容,在課內外雙重結合下,也是在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梅竹言志》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梅花品質并繪畫出優秀的美術作品。教師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梅花的圖片,教師:“同學們,我們來觀察一下梅花都有什么特點?”學生答:“花是白色、粉色或者紅色,而且還是一朵一朵的單獨生長,葉子主要是橢圓形的。”讓學生認識梅花的樣子,然后教師呈現《紅梅》和《尋梅》兩幅作品,并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在音樂氛圍下,引導學生對優秀名家作品進行賞析,教師:“通過這兩幅作品,你們感受到了什么?”指導學生品味這兩幅作品都是以點線構成的梅花,一個是一點點用畫筆勾出來的梅花,一個是一下下點出來的梅花,接下來教師講授梅花的畫法,引導學生進行梅花繪畫,最終呈現作品。從中可以發現,教師首先通過梅花的圖片讓學生了解梅花,之后再播放名家藝術作品,帶領學生進行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引發學生體會梅花繪畫的藝術美。
三、創建網絡模擬情境,增加體驗感
由于初中生的知識認知能力有限,生活經歷又不豐富,導致學生的美術作品缺少真實感,需要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手段增加學生的真實體驗感。如果教師簡單地傳授給學生美術作品中的情感和藝術元素,還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且教材中的插圖也是缺少靈動性,學生還是無法從中真切感受到作品的藝術魅力。故而,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創建一個網絡模擬情境,融入聲音,動畫等多種元素,使掛在墻上的畫活起來,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增加體驗感,促使他們創作出鮮活的藝術作品[3]。
例如,《寄情山水》一課,這節課主要讓學生體會山水畫的意境,學習到山石、樹木、云水等景物的畫法,還有應用“三遠法”進行繪畫。山水畫的意境往往是很難從作品中品味到的,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創建網絡模擬的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山水風景的魅力,增加真實體驗感。教師首先為學生播放山水風景視頻,讓其在視覺上看到山石,樹木,天云的動感,在聽覺上感受水聲,鳥叫聲,風聲等帶來的寧靜,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感受,再睜開眼觀看,教師提問:“同學們,看到這樣的景觀,聽到這樣的聲音,你有什么感受呢?”學生答:“感覺景色很美,很安靜,好像真的來到了河邊,看見天空的云彩在飄動,聽見水嘩啦啦的流動著。”這樣一來,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引起情感共鳴。接下來教師呈現《早春圖》,播放作者創作視頻,帶學生感覺作者創作時的思想和筆法,體會“三遠法”的繪畫手法,再通過視頻《富春山居圖》,展示山石樹木等畫法,引導學生從意境到畫法層層把握,接下來再讓學生進行自主創作。教師通過為學生創建了虛擬的情境,帶學生進入了山水畫中,增加了氛圍感,使學生更深入體會景物特點,從而繪畫出生動靈活的山水風景圖。
總結: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大意義,教師理應重視。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結合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欲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比如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具體的生活事物,促進學生產生想象進行聯想創作,還可以播放手工制作的視頻,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優化課堂內容,立足教材,從教材出發進行拓展延伸,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通過多媒體創建模擬情境增加學生體驗感,促使其進行藝術創作,不斷充實信息化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美術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張維珍.信息化教學環境下初中美術鑒賞教學的應用策略[J].學苑教育,2020(26):37-38.
[2]孫華斌.對初中美術信息化教學策略的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07):59.
[3]劉中宇.初中美術信息化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8,2(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