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雪
摘? 要:新時代對語文學科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積極利用和開發本地區蘊藏著的自然、社會、人文等方面課程資源,不斷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筆者在搞好正常語文教學的情況下,積極探尋提升本土文化的小學語文教學多元化的策略,期待為鄉村文化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課程資源;本土文化;教學多元化;文化振興
一、結合課文相關內容,梳理本土文化之源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新時代對語文學科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語文著眼于“字詞句”單純知識性的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2011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一線語文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想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教育教學任務,我們必須緊緊抓住課程標準不放。
《課程標準》在這個方面有詳細的闡釋,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基于以上的要求,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選入了大量優秀的文章。
人教版選有大量展示祖國美好河山的獨特風景,和諧畫卷的選文。比如古詩《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敕勒歌》,課文《黃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溝》(二年級上),《找春天》《開滿鮮花的小路》(二年級下),《觀潮》《走月亮》《爬山虎的腳》(四年級上)等,《鄉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海上日出》(四年級下),《四季之美》《鳥的天堂》《月跡》(五年級上)。這一系列展示純樸的鄉村,獨特風景,和諧畫卷的選文,優美、有感染力,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各種類別配置適當,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
人教版教材選有大量關于民俗和傳統文化的課文。比如《姓氏歌》《端午粽》(一年級下),《大禹治水》《難忘的潑水節》(二年級上),《神州謠》《傳統節日》《中國美食》(二年級下),古詩《元日》《清明》和綜合性學習《中華傳統節日》(三年級下),神話《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四年級上),《牛郎織女》神話故事(五年級上),《月是故鄉明》和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五年級下),這些優美的選文,張揚著正能量,是對當地淳厚的民風的汲取,對我們的民俗和傳統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的熱愛。
除了上述板塊,還有一些展示中華人情之美的文章,也值得關注。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年級下),《鄧小平爺爺植樹》《千人糕》(二年級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延安我把你追尋》(四年級上),《小英雄雨來》《我們家的男子漢》《蘆花鞋》(四年級下),《將相和》《冀中地道戰》《慈母情深》《父愛之舟》(五年級上),《祖父的園子》《青山處處埋忠骨》《清貧》(五年級下),這些展示中華人情之美的文章,蘊含著一種鄉土精神,一種民族精神,一種愛國精神!
通過對人教版課程資源的梳理,筆者整體上對小學階段的課文編排,具體課本選文有了清晰的認識。這些內容應該是每個不同年級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抓手,也是開發鄉土資源的,落實本土文化,是小學語文教學多元化的源泉。
二、立足本土文化,開發鄉土資源,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多元化
人教版統編教材精挑細選了一些蘊含豐富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文化品性的作品,但這些似乎遠遠不夠。我們本地區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各個方面的課程資源,必須積極利用和開發,不斷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才能滿足同學們日益增長的課程學習需求。
潁上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著無限的珍寶,等待人們去發現,去開發。十九大提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想真正振興農村,文化振興才是根本。潁上縣剛剛甩掉貧困縣的帽子,未來鄉村振興勢在必行!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語文教師,筆者認為在搞好正常的語文教學的情況下,必須為我們的鄉村文化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筆者開發了旨在“了解家鄉生活圖景,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樹立同學們愛家鄉、愛生活的高尚情操”的課程資源。首先引導學生提前準備資料,從不同的角度走進家鄉,深入家鄉、熱愛家鄉。課堂上著重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的手法達到教學目標。根據前期的準備,分成三組分別從風景美、風俗美、人情美三個方面進行準備探討。教師整理成果,結合具體教學加以運用。
第一組(風景美組)展示運用成果
在淮北大地上,“皖風徽韻,夢里水鄉”潁上風景之美是獨一無二的。學生展示有八里河五A級旅游景區,尤家花園景區(AAAA級),五里湖生態濕地公園(AAAA級),迪溝生態旅游風景區(AAAA級),小張莊公園,管鮑祠文化館,清涼寺,管仲老街,明清苑,花園小鎮等。
第二組(風俗美組)展示運用成果
學生展示成果戲曲奇葩——推劇之美,非物質文化遺產潁上花鼓燈之美,濃郁地方色彩的民歌之美等。
第三組(人情美組)展示運用成果
學生展示成果有管鮑之交美名揚;“你在我眼里是最美——洗腳妹劉麗”;“中國驕傲”火海救人的平民英雄徐義勝;“中國好人”楊傳武等。
潁上中國好人的不斷出現,大大提升了潁上的對外形象,也促進了潁上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發展,在潁上學好人、做好人已蔚然成風。
這些立足潁上鄉土開發的課程資源,學生比較熟悉,也有親切感,在具體教學運用中,效果很好。筆者在講授《黃山奇石》時,引入了“最美潁上”的相關內容,給學生展示了潁上旅游的相關宣傳片。學生學習《傳統節日》時,引入了潁上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鼓燈的內容。通過學生們訪談老藝人,現場觀摩精彩表演,增強了學生們鄉土文化自信心。四年級下課文《梅蘭芳蓄須》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在授課時,順勢引入了開發的課程資源內容“你在我眼里是最美——洗腳妹劉麗”。講述身邊的故事,弘揚社會正能量。教師立足本鄉土開發的課程資源,學生們學習興趣很濃,既加深了學生對鄉情的了解,又增強了他們對家鄉的自豪感,教學效果很好。
三、堅定教學方向,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
通過一輪六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感覺縱然探索的過程,有過迷茫和曲折,但收獲的喜悅同樣令人振奮。筆者所帶的相應班級,無論是普通學科測試的成績,還是本土文化滲透的效果,都讓人非常滿意。多元化的教學,也打開了孩子們的求知的窗口,使他們愛上語文,愛上潁上這片熱土。
本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并成功地運用到教學中,使人更加堅定了語文教學的方向。語文教學的探索,是語文教師一輩子的任務,永遠在路上。在新課程標準的框架下,如何利用本地的語文課程資源,滿足學生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服務黨的鄉村文化振興,這是值得每一個老師都必須認真思考,努力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戴莉.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本土文化的滲透[J]. 甘肅教育,2020(15):150.
[2] 吳夏梅. 小學語文教學中本土資源的應用研究[J]. 華夏教師,2019(26):59-60.
[3] 薛倩. 本土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J]. 小學教學參考,2011(34):53.
[4] 王學林. 本土文化資源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整合的探討[J]. 作文教學研究,2010(06):125-126.
[5] 盛艷玲. 淺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J]. 學周刊,2018(05):61-62.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