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薈
摘? 要: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音樂課的教育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音樂課;美育;綜合實踐活動;藝術實踐;審美體驗
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音樂課的教育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
一、 合作性音樂實踐活動
1. 合作學習要求小組成員全員參與,合理地利用競爭機制,互相合作,揚長避短,增加信息交流量,拓展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使其資源得到共享。葉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既然是合作,就是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而不能各想各的,各干各的,更不能有與己無關的想法。為了有效地開展小組活動,增強小組合作的效果,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合作的習慣。合作學習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支持,配合,促進了情感的交流。
2. 探究性音樂實踐活動。探究性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更大程度上給學生以學習的自由,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它有助于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最終達到促進身心和諧發展、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
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善于引導,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實踐探究、延伸探究。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二、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強調發揮創造性
1. 讓學生自主感受,自主參與音樂課堂,學生可以傾聽,可以歌唱,可以演奏,可以寫畫。在各個環節中,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孩子自己去找,去感受音樂,去創造音樂,這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音樂課,只是識譜,唱歌,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機會,束縛了學生的能力。音樂課應該是孩子的世界,音樂課堂應該是孩子自主學習的課堂,學生應該成為一個主動參與者,而不能僅僅只是一個聆聽者。教師的課堂教學不應只關注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還應注重音樂的實踐,關注音樂技能以外的藝術實踐。讓豐富的實踐能力成為有效教學的保障實踐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通過學習音樂,并把音樂融入生活實踐,培養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是音樂教學目標的延續。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實踐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通過音樂知識觀察分析的過程中,教給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并在指導學生自己模仿、重新編排、自唱旋律等創作過程中,讓學生們在體驗美妙音樂的同時,在實踐中提高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通過體驗音樂活動、音樂游戲、音樂競賽等形式,豐富學生的音樂實踐經驗,從而教會學生將音樂融入生活,讓豐富的實踐能力成為有效教學的保障。
2. 開展有游戲傾向的藝術活動。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中指出:“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去美化人生的前提”。從“游戲”入手,開展有游戲傾向的藝術活動,讓枯燥的樂理知識的學習在不經意的玩游戲中,植入學生的心田,從中掌握音樂知識。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具有創造性,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并在實踐活動中學習掌握音樂。學生在游戲的快樂中學習了音樂,加強了對音樂的興趣。
《標準》的制定,是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標準》在“創造”這部分是這樣闡述的: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掘創造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之一就是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表現舞臺,而綜合實踐活動只有以創造性為其靈魂,不是灌輸式地傳授知識,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所以綜合實踐活動一定要與創造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設計創造性實踐活動必須體現創造性、活動性、綜合性和實踐性。針對這些特性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使創造性實踐活動發揮其真正的教育魅力,更好地為學生提供表現和開發才能的舞臺。
一是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實現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去找、感受、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使學生成為一個主動參與者,而不僅僅是一個聆聽者。原來的音樂課是以唱歌、讀譜為主,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完全束縛了學生的能力,學生被拒之于音樂門外,沒有真正享受到音樂所帶來的樂趣。可以讓學生親自實踐各種樂器,如鼓、散響、三角鐵、沙錘……可以讓學生接觸各種形式的音樂,如民族、爵士、流行乃至古典;讓學生參與各種活動,訓練創作思維的“節拍組合”,一切的教學在娛樂和互動中完成,真正做到在放松中獲得了知識,心情舒暢的自主學習。
二是使用具有豐富表現的音樂器材,利用具有豐富表現的樂器引導學生進行同一樂曲的創作,可以分成若干組,不限定主題,留充分的空間給學生想象。這可以是一個系統的訓練,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從一開始的幾小節,慢慢展開,最后可以是某個段落甚至短小的樂章!最后可以組織一學期的成果展示,那種成就感和自豪感將是永生難忘的!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簡易樂器來表現、合奏。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音樂。反過來也可以鍛煉學生用一個很常見的物體表現豐富的音樂。例如給學生每人一個礦泉水瓶,或者一個玻璃杯,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把它敲擊出聲,又或者讓學生拍打身體的某一部位,在課桌上敲打、摩擦等來表現音樂。
三是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則是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學生大多無音樂基礎,如果單純以說教來引導學習,學生很容易對此失去興趣。而對于篇幅過于冗長的交響樂或是高于生活的音樂藝術,即便是在聽錄音,學生們也很難理解,更別談興趣了。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出現,有效地把音樂、文字、圖像、動畫等信息結合起來,展示給學生們,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優化了音樂課堂教學,提高了音樂教學效率。
總之,重視音樂實踐,只有通過良好的音樂綜合實踐,學生才能更好地去表現和創造音樂。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音樂教學中的實踐和創造的重要性,努力創造良好的音樂教育氛圍,也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研究、交流,進步,以期得到更完美的教學效果。相信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師會掌握更多、更好、更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而不斷努力,讓更多的學生更喜歡音樂,更樂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享受生活!
參考文獻:
[1] 祁欣.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J]. 明日風尚,2018(10):173.
[2] 董洪亮.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實施與管理中的幾個問題[J]. 江蘇教育,2002(18):11-13.
[3] 梁勵. 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研究[J]. 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5(04):116-117.
(責任編輯:羅?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