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紙媒遭遇“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讀者出現斷層,市場迅速萎縮,紙媒編輯面臨價值定位、業務能力和個人發展的現實困境。如何提升編輯職業素養、適應出版行業的變化,成為傳統媒體管理層和編輯必須思考的問題。事實上,新時期編輯的職能不是弱化了,而是加強了,價值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意義不是消解了,而是提升了。文章嘗試結合經典理論和新時期出版行業對媒體人才的要求,提出編輯職業素養提升的“四化”,即政治意識和思想站位的同化、自我意識與受眾意識的適化、核心素養與特殊素養的強化、顯性素質與隱性素質的轉化,以期對編輯隊伍建設和編輯自我精進的需求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文章僅作粗淺探討,未能充分展開和深入,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在實踐中思考和研究。
關鍵詞:紙媒編輯;職業素養;政治意識;受眾意識;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7-0157-03
從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開始,紙媒遭遇了“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數字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催生了全新的信息媒介,導致紙媒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近年來,紙媒??南奈撮g斷過,“寒潮”沖擊著每一個仍在傳統出版行業堅守的媒體人。在“紙媒還能堅守多久”的問題下隱藏著另一個更加本質、更加重要的問題:編輯應該如何提升職業素養,才能適應新時期的要求?
一、新時期編輯的現實困境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新媒體技術獲得了長足發展,極大地擠壓了紙媒的生存空間。在這種不利的形勢下,紙媒編輯面臨各方面的挑戰。
一是價值定位的挑戰。從一般意義上說,以報紙、期刊為代表的紙媒是新聞的載體,編輯從事新聞工作。但在數字化時代,新媒體播報新聞的速度大大加快,充分體現了時效性。反觀紙媒,“新聞”已“舊得厲害”,編輯徹底成為“舊聞”的編發者。對編輯來說,仔細審校一篇“過時”的文章,精心制作一個“過氣”的專題,應者寥寥,價值何在?編輯的傳統價值遭受質疑。
二是業務能力的挑戰。為應對新媒體的擠壓,傳統媒體大多涉足數字平臺,如開通微信公眾號、頭條號、抖音號等,更具實力的甚至設立“中央廚房”、開發新聞客戶端、搭建全媒體平臺。在全新的信息編發模式下,編輯大多缺乏相關的技術和經驗,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問題。即使在傳統的業務范圍內,紙媒的策劃、組稿、編稿等方面也有創新發展的需要,編輯可能達不到相關要求,個體可能存在消極、畏難、抵觸的心態。
三是個人發展的挑戰。近年來,紙媒發行量大幅縮水,導致不少紙媒或休刊,或停刊,或停出紙質版,隨之而來的是編輯的流失。編輯普遍是文化素養較高、編校技能較強、從業經驗較為豐富的群體,但在整個紙媒行業江河日下的背景下,其個人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在傳統的培訓模式、工作方式中習得的業務能力未必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導致上升空間有限。
二、新時期提升編輯職業素養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編輯在出版的全流程中處于中樞地位,編輯人才是紙媒的核心競爭力,左右著紙媒的生存和發展。紙媒辦不辦得下去、辦不辦得好,固然有環境、政策等宏觀因素的影響,但歸根結底是人才的有或無、優秀或平庸的影響。編輯人才的發掘和培養,離不開編輯職業素養的提升。換句話說,針對新時期的新要求、新形勢的新任務,唯有重視編輯職業素養的提升,才能打造一支能打硬仗、能打新仗的編輯隊伍,才能讓紙媒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提升編輯職業素養不僅是傳統媒體的緊迫任務,也是編輯的個人需求。結合上文提到的編輯面臨的挑戰,重新審視新時期編輯的職業素養,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職業焦慮。不論是價值定位、業務能力,還是個人發展方面的挑戰,其都會導致編輯對自身素養的懷疑,從而產生職業焦慮。被職業焦慮所困的編輯常常表現出睡眠障礙、食欲不振、思維受阻等生理現象,還會產生情緒失控、記憶力差、注意力渙散、與人溝通困難等精神表征[1]。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管理層和編輯都應當重視個體的精神健康,通過直面編輯職業素養在新時期的變化,設定目標,放松心態,逐步消解焦慮情緒。
三、新時期編輯職業素養的“四化”
關于如何提升編輯職業素養這一話題,業界討論得比較多,但主要集中在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創新意識、語言文字基本功等方面,且經常引用“復合型人才”這一概念,觀點流于同質化。本文嘗試提出編輯職業素養提升的“四化”,以期對編輯隊伍建設和編輯自我精進的需求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政治意識和思想站位的同化
在編輯的職業素養中,政治意識是排在首位的,在所有相關討論中,這一點是共識。編輯作為意識形態的把關人,必須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保持敏銳的政治觀察力和鑒別力。一方面,編輯必須加強理論學習,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另一方面,編輯必須學以致用,在日常編輯工作中運用所學的觀點和方法看待問題,不斷地練習和打磨。
思想站位則關系到眼光和視角。新華社著名記者李峰提出“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意思是稿子的思想站位要高。思想是一種認識活動,思想站位體現人的認識高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思想站位高,看問題更全面、更透徹;反之,站位太低,觀點必然是片面的、狹隘的,甚至是偏激的。偏激的觀點可以吸引受眾一時,但終究經不起輿論的檢驗。從編輯的實際工作上講,選題和稿件的思想站位決定了它們的質量高低,而高質量的選題和稿件,正是紙媒有效應對新媒體挑戰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這是一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新媒體的內容魚龍混雜,紙媒正是傳統媒體對抗信息碎片化、低級化、庸俗化的重要陣地。同時也要看到,受眾對信息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在主要的新媒體平臺上,高流量的自媒體賬號也開始重視內容的精細打磨,主打短視頻的“李子柒”是其中的佼佼者?!袄钭悠狻痹趪鴥韧庾呒t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專業鏡頭中田園風光的美和勞動生活的美,而是中華民族傳統習俗、傳統技藝和傳統美學的魅力,在這樣的思想高度上,才誕生了這樣的跨文化精品。
政治意識和思想站位本質上是統一的,不可割裂的。思想站位是一種大局意識,所以“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這個觀點同時包含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編輯切不可機械地理解政治意識,片面地追求“高大上”的主題,卻意識不到思想站位對內容的決定性影響,低估和誤解受眾對信息質量的需求。
(二)自我意識與受眾意識的適化
在出版活動中,編輯對稿件的選擇和加工的主觀性即自我意識;編輯之外的他者,如作者、讀者、評審專家等外界對編輯工作的審視、評價和反饋,則對編輯形成了他者意識[2]。本文在這一理論基礎上,把讀者單獨剝離出來,其對編輯工作的影響即對編輯形成受眾意識。受眾意識屬于他者意識,但因為讀者與作者、評審專家不同,讀者是內容產品的消費者、使用者,所以受眾意識具有獨特性。
傳統媒體繁榮的時代,編輯的自我意識較強。因為信息相對稀缺、信息流通不暢,編輯占有資源優勢,讀者普遍信任和接受編輯對“精神食糧”的判斷與提供。在這樣的情況下,編輯的自我意識和受眾意識的極度不平衡,可能不會嚴重影響內容傳播,至少不是即時可見的。編輯的自我意識過強,表現為在一定程度上自命清高,以個人品位判斷稿件優劣、決定稿件的加工處理方式。在此時的編讀關系中,讀者對編輯工作的影響極其有限,導致編輯的受眾意識較弱。當前,紙媒在市場上的受關注度大幅降低,編輯失去了“清高”的客觀依托,強勢的自我意識將進一步撕裂與受眾的聯系。另外,編讀關系成為陳舊的概念,當讀者事實上成為網絡意義上的用戶,編輯還原為信息服務的主體,關注用戶需求成為必然的職業要求。
受眾意識的強化,主要是因為信息溝通的便利程度大大提高。數字傳播時代,紙媒刊發的稿件數字化以后,受眾的反饋可以及時通過各大媒體平臺、社交軟件等傳遞給編輯。紙媒和受眾溝通便捷,從而更新了舊的編讀關系。受眾的反饋除了文字評論以外,還包括點擊量、轉發量、點贊量等數據,體現了新時期讀者口味的變化趨勢。
弱化自我意識,并非壓抑編輯的主體意識和能動性。事實上,具有鮮明自我意識的編輯,是刊物特色的保障,也能吸引一批忠實的受眾。如果編輯缺乏自我意識,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潭,在對稿件的判斷上過分重視讀者閱讀習慣,出現把關不嚴、加工處理不當的情況,從而降低刊物的內容質量,得不償失。
自我意識和受眾意識不是二元對立的。人的自我意識的激發本就依賴他者意識的侵入,沒有他者,也就無所謂自我。編輯的自我意識,很大一部分是在出版活動中建立的,是作者、讀者、評審專家、審校人員等他者的影響所建構的,所以經過長期的影響和積累,出版單位內部才有了獨特的辦刊風格、獨特的編輯隊伍。他者意識中的受眾意識大大地凸顯其重要性,所以編輯需要不斷地調適受眾意識和自我意識,不可偏廢,目的是更好地開展編輯工作,適應出版的新變化。
(三)核心素養與特殊素養的強化
當前,從媒體融合的角度出發,“復合型編輯”這個概念被廣泛提及。所謂復合型,就是要求編輯掌握涉及多種媒介的操作技術,如對圖文、音頻、視頻等各種內容產品的制作和加工處理,對各種數字平臺的使用,可能還包括新媒體運營方面的部分工作。但是,學習多種技術意味著花費相應的時間和精力,出版從業者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勉強為之只能泛泛而學,博而不精,在多種技術的應用上難以達到專業水平。由此導致的后果是,多種內容產品的質量不盡如人意,影響受眾體驗,從而進一步加重編輯的職業焦慮。要解決這個問題,采用項目組管理方式可能具有可行性,即優化資源配置,為不同專業的從業者找到使其個人貢獻最大化的崗位,促進團隊協作[3]。本文認為,針對新時期的編輯個體而言,不是掌握多少新技能的問題,而是應當分清主次,抓大放小,注重核心素養和特殊素養的強化。
核心素養是編輯的核心競爭力。編輯從事的是出版工作,無論是傳統出版還是數字出版,都屬于文化產業,因此編輯的核心素養是文化素養。劉慶昌認為,從傳播學的角度看,“編輯是介于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不可或缺的功能性存在”,“作者的水平和個性豐富多樣,讀者的水準和需求同樣如此,介于他們之間的編輯,如果要高質量地把他們連接起來,不能不借助于基于良好文化素養的創造性工作”[4]。編輯的文化素養不僅體現在最基礎的規范字詞句的能力上,還體現在規范文章的謀篇布局和邏輯修辭上,更高的要求則是廣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科學的思維和文學的眼光。提升文化素養,編輯不需要掌握別的技能,只是立足編輯業務本身,在境界上的進一步提升;提升文化素養,編輯應當有意識地加強思考、閱讀和寫作方面的練習,而不是埋首于文山字海,滿足于咬文嚼字。
特殊素養是編輯面對不同的崗位要求、不同的知識需求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也可以稱之為技術素養。例如,策劃制作一則關于刊物發行的H5廣告,如何寫出精練有力、直擊人心的廣告文案,就是一門需要研究和掌握的技術活;在刊物的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一篇文章,如何排版,如何行文,如何提煉一個網感十足的標題,也是需要編輯在實踐中摸索和學習的一門手藝。技不在多,而在乎精,編輯不需要追求全面發展、全面開花,但應該做到一專多能、一枝獨秀,在團隊協作中找到發揮自己最大價值的位置。
(四)顯性素質與隱性素質的轉化
1973年,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素質冰山模型”,把個體的素質劃分為顯露的部分和隱藏的部分?;诖?,劉選建立了科技期刊編輯的素質冰山模型,并提出決定編輯素養高低的是隱藏在冰面底下的絕大部分冰山,即隱性技能、隱性知識、社會角色定位、價值觀、自我認知、特質、動機等隱性素質,而顯露在外的顯性素質相對較少[5]。例如,一個編輯剛剛入行的時候,在學校里所受的專業訓練或許已經讓其具備了基本的技能和知識,但受限于對刊物的理解、對崗位的認識、對自身能力的判斷,其相關技能和知識以隱性為多。隨著在實踐中的浸潤和歷練,編輯通過他人的指導、自己的思考和深入的學習,隱性的技能和知識轉化為顯性,直接體現在工作成果上,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新手編輯正一步步成為資深編輯。顯性素質和隱性素質的轉化,就是編輯不斷進步的過程。
隱性的技能和知識轉化為顯性,離不開社會角色定位、價值觀、自我認知、特質、動機等隱性素質的影響,而后者與從業環境息息相關。正如本文所提到的編輯在新時期面臨的挑戰和隨之而來的職業焦慮,其根源在于媒體轉型期從業環境的種種變化。因此,在編輯個體轉變觀念、提高素養的同時,紙媒出版單位應為編輯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切實的政策支持、完善的培訓機制,增強編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編輯能夠全心全意與紙媒共同發展。
四、結語
應當看到,在媒介激烈競爭的時代,盡管紙媒面對的形勢非常嚴峻,轉型發展之路困難重重,但對于編輯來說,編輯的職能在新時期不是弱化了,而是加強了;價值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意義不是消解了,而是提升了。編輯應直面新時期紙媒轉型過程中的問題,既不能閉門造車、故步自封,也不能妄自菲薄、自亂陣腳,而是要有信心、有策略、有規劃地提升職業素養,積極面對新時期出版行業的機遇和挑戰。
參考文獻:
[1] 金瑩.網絡化時代社科期刊編輯職業焦慮成因及干預策略[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9(2):136-141.
[2] 邢娟妮,李丹.期刊編輯“看者”視域下的“自我意識”與“他者意識”之維[J].編輯之友,2021(9):80-84.
[3] 吳赟,葉芃.社會形態視角下的媒介融合內涵演進及對媒體人才培養的影響[J].中國編輯,2022(3):38-42,65.
[4] 劉慶昌.論編輯的文化素養[J].編輯之友,2017(1):80-86.
[5] 劉選.基于冰山模型的期刊編輯專業成長路徑優化[J].編輯學報,2019,31(2):227-230.
作者簡介 王盈,本科,編輯,《大家文摘報》執行主編,研究方向:報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