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電視節目,因其負載民族共有的精神密碼,具備厚重的底蘊,廣泛的基礎以及普遍的共識,因此自帶流量,在各級電視臺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文化的使命在于傳承和創新。新時代,傳統文化電視節目的新闡發主要涉及如何讓傳統文化生發時代魅力等問題,這需要各級媒體從業人員持續不斷地探索努力。筆者在20余年工作實踐中,通過對央視、衛視以及地市級電視臺傳統文化電視節目的呈現方式、創新性表達、發展流變的專項研究,從根源性、時代性、實踐性等方面,對傳統文化電視節目的新聞性表達進行深入的探析。今天,世界風云變幻,世紀疫情疊加。在復雜的環境下實現永續發展,強基固本尤為重要。而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具備最深沉持久的力量。對文化傳播進行內容創新、方式創新、意義創新,不僅對今天乃至今后的傳統文化電視節目創作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而且對涵養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原創;傳統文化;電視節目;新聞性;表達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7-0178-03
一、傳統文化電視節目的取材之源、節目選題,應當遵循的標準
(一)中華傳統文化的概念
文化本身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它帶著深厚的民族烙印,有著數千年的文化積淀,是華夏兒女約定俗成、追求尊崇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相對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言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內容以及名稱。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禪宗文化、飲食文化、孝賢文化、慈善文化、中醫文化等。當然,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如傳統歷法等也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與時代結合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它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亦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歷史鏡鑒。要重視傳統文化的提煉和展示工作,要讓這項工作具備時代價值,并且在世界文化大家園中也具有獨樹一幟、不可替代的意義[1]。
新時代的中國,不少地方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堅持古為今用,厚植文化自信,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繼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鑄魂。為優秀傳統文化插上“活化”之翼,賦予其新的活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惠及人民群眾。
(三)傳統主流媒體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廣播、電視、報紙、雜志,是傳統意義上的主流媒體,是宣傳貫徹落實黨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的主要陣地。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社會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中國傳統文化電視節目開始登上熒屏,散發馥郁的芬芳。央視較早走進觀眾視線的傳統文化電視節目包括開播于1996年的電視讀書節目《讀書時間》,還有2000年推出的探討人生真諦、感悟藝術精神的談話類節目《藝術人生》,以及2001年開播的名師精講不同主題、深受大眾喜愛的講座式欄目《百家講壇》等。
回望梳理不難發現,電視文化節目興起階段,基本停留在就文化講文化的層面,最多是用現代語言解讀過去的故事,如易中天把皇帝欣賞歌舞時一時興起,也加入歌唱隊伍這件事形容為皇帝“唱卡拉OK ”,趣味橫生,引人入勝。但說到新聞性表達方面,特點還不甚鮮明。
二、傳統文化電視節目時代性的體現
(一)央視文化原創節目異軍突起
央視可謂天花板級的媒體平臺,高精尖的人才儲備,大神級的制作團隊以及智囊團的引進注入,使得傳統文化電視節目花樣翻新,迭代升級,在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弘揚方面,迅速站上制高點,引領新潮流。極具代表性的節目包括《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等。限于篇幅,文章僅以《中國詩詞大會》和《經典詠流傳》為例展開詳細闡述。
(二)央視《中國詩詞大會》文化節目的新聞性表達
1.《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印象?!吨袊娫~大會》是央視文化節目中收視率較高,熱議度也較高的節目之一。它旨在弘揚中國古代文學“雙璧”唐詩宋詞,激發全民學習詩詞的興趣和動力,進而以文化的魅力浸潤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
節目采用競賽的方式,設置諸多有趣的環節,且環環相扣,現場氣氛緊張激烈,讓人欲罷不能。
《中國詩詞大會》于2016年首播以來,至2022年已經播出七季,季季精彩,成為家喻戶曉、全年齡段受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之一。
2.《2022中國詩詞大會》登上熱搜?!?022中國詩詞大會》播出后,幾乎每一期都能在社交媒體上制造多個熱搜。當排在微博熱搜榜第一位的話題為“日軍搜家7次都沒有找到的兩件國寶”,人們不禁感嘆守護國寶的艱辛,更看見中華民族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當話題“聽障女生手語版《將進酒》看哭了”“聽障女孩用12年學習一個拼音”在國際婦女節當天引發熱議,發音困難但樂觀學詩的王逸玘講述了與命運搏擊的人生,更讓人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力量。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看過節目后送出寄語“一個人有了不畏艱難、積極向上的態度,就能創造美好的未來”,主持人海霞也在《主播說聯播》中為這“向陽怒放的生命”點贊[2]。
3.新聞性表達是根本原因。熱點事件層出不窮,一檔文化類節目為什么能引起大眾的高度關注和頻繁討論?其“新聞性”或許是關鍵,新聞價值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文藝創作最忌諱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作為一個具有社會影響力、輿論引導力的文化IP,來到第七個年頭的《2022中國詩詞大會》深入作為源頭活水的人民群眾,在不斷凸顯自身新聞性的過程中,緊跟熱點事件、解讀社會現象、塑造社會榜樣,最終起到引領社會思潮的作用。
(三)央視《經典詠流傳》第五季節目的新聞性表達
1.央視《經典詠流傳》第五季創新呈現。與前四季節目相比,《經典詠流傳》第五季有許多創新之處,如主題選擇、呈現方式、技術應用等。其中主題的設定是最為亮眼之處。節目以“大美中華”為主題,借經典的外衣,唱響錦繡山河和人間煙火,展現美麗中國,講述文化自信。
2.《經典詠流傳》第五季第一期的新聞元素。其中最顯眼的有兩個地方。一是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兒童小號手朱德恩演奏的《我和我的祖國》樂曲悠揚,讓人印象深刻,凸顯了冬奧會開幕式的新聞元素;二是由阿云嘎等美聲組合演繹的《憶江南》,題材沿襲2022年央視春晚,舞臺背景中出現浙江桐廬與富陽一帶的山水城市圖景,凸顯了鄉村振興的嶄新氣象,青山綠水的文化生態,構成了新時代的《富春山居圖》[3]。
3.《經典詠流傳》第五季第一期新聞價值。不論是北京冬奧會,還是鄉村振興,都屬于重大主題,一個是疫情之下中國成功舉辦冬奧會,世界矚目,一個是目前中國正在推進的鄉村振興,點多、面廣。在文化節目中,呈現這樣重大的新聞主題且自然融入,沒有出離之感,在升華“大美中華”主題方面更加具有說服力,讓節目內涵更加厚重,充分體現了文化節目中新聞元素呈現的現實必要性。
三、傳統文化電視節目凸顯當地特點,確保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一)省級衛視、地市級電視臺文化節目多彩綻放
央視的傳統文化電視節目可謂風頭無兩,獲得了高收視率和高關注度,雙線飄紅,引得省級衛視紛紛效仿。比如河南衛視的《梨園春》《武林風》等,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績,《梨園春》最火爆時連投放廣告都要排隊領號。市級媒體不甘落后,相繼跟進。2000年,三門峽電視臺開辦了《三門峽·史說》欄目,由資深文化人、當地知名作家蘇醒世老師主講,一時街談巷議,收獲頗多贊譽。
作為三門峽市的主流媒體之一,三門峽廣播電視臺在節目中根植文化基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責無旁貸。
2022年新年伊始,三門峽廣播電視臺決定創辦文旅頻道,推出《節氣·三門峽》等十檔欄目。
(二)《節氣·三門峽》傳統文化電視節目的創新實踐
實際上,歷年來,三門峽廣播電視臺的節氣節目一直都在做,但沒有固定的標準,內容看似五花八門,熱鬧非凡,實則凌亂不堪,沒有形成影響力,更談不上品牌效應。
1.《節氣·三門峽》欄目宗旨為助力三門峽經濟社會發展。籌備之初,確立以“二十四節氣在三門峽”為主旨,依托傳統文化的根,嫁接三門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魂,講好三門峽故事,宣傳新時代三門峽,凝心聚力,建設更加美好的三門峽。
2.文稿創作核心點在于如何聯想、生發。節目宗旨確定以后,節目架構尤為重要。在兩分鐘左右的短視頻中既要體現二十四節氣的深厚文化意蘊,又要呈現好三門峽的獨特標簽、時代氣象,是創作者最重要的著力方向。
文稿的創作思路由四部分組成,點題、詩詞、生發、總結。第一部分,點題部分,即點出時間、節氣、特點,精煉概括,簡明扼要。比如,“2022年2月19日,雨水。二十四節氣中最富詩意的名字。氣溫回升,冰雪消融,降雨開始,雨量漸增”“2022年3月5日,驚蟄。雷聲起,蟄蟲動,春耕始”。
文稿第二部分,詩詞部分。選取與節氣有關的古詩詞、諺語等,選取標準為廣泛普及的、被大眾熟知的、最具代表性的、容易被記住的。比如雨水、驚蟄、春分、清明這四個節氣分別選擇的詩詞佳句:“春雨貴如油”“春雷響,萬物長”“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文稿第三部分,是生發部分。這部分也是核心部分,選取三門峽當地與節氣特點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代表性事物加以呈現,既是從節氣自身生發開去,又體現了三門峽最具代表性的地域特色、最有辨識度的明顯成績,展現三門峽的歷史文化和時代氣韻。
比如,驚蟄?!袄茁暺?,蟄蟲動,春耕始”,由驚蟄“嶄新的開始”的特點,聯想到三門峽的首創精神;春分,從春分分春天、寒暑、晝夜的特點,聯想到位于“C位”的三門峽;清明,從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雙重身份出發,在表達哀思、紀念、繼續奮斗精神的同時,又展示了三門峽氣清景明的大美河山。
第四部分是總結部分。是文稿中呈現作者觀點的部分,更是展望和升華,是對三門峽這塊土地深沉的愛和祝福,是展示作者文字功底、深刻認識的點睛之筆,多用左右對稱的句子來表現。從雨水到清明,依次為:“雨水潤崤函,苒苒物華新;驚蟄循聲而至,崤函騰騰春醒;春分覽春光明媚,崤函攜夢想齊飛;清明天人合一,崤函生生不息”?;蚧钣盟卧~,或引用宋詞,或高度總結概括,或展望未來夢想。既有文化內涵,又有時代高度,字字珠璣,美不勝收。
3.《節氣·三門峽》新聞性表達創作體會。節目播出四期以來,收到良好反饋。市區相關單位相繼轉發;主管領導一致肯定,相鄰市縣媒體不斷給予褒獎。總結原因,節目創作的新聞性表達是根本。
首先,節氣嫁接當地新聞資源,獨一無二。欄目命名為《節氣·三門峽》就暗含了節目特點:說節氣,也說三門峽。讓節目與全國各地各知名媒體所做的節氣節目區別開來,新聞辨識度極高,很容易以其不可替代性在林林總總的節氣節目當中站穩腳跟,脫穎而出。
其次,節氣宣傳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獨辟蹊徑。在最新一期節目當中,作者以谷雨時節一粒種子和一滴雨水相遇為連接點,聯想到三門峽和春天、和時代、和未來相遇的圖景,把三門峽主要經濟指標、生態環境指標、居民獲得感全省排名都在節目中呈現出來,確保了節目宣傳的政治站位。
最后,節氣節目總體構思,別出心裁。把節氣和詩詞諺語、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既有藝術美感,又有政治高度。截至目前,2022年的節氣節目還有二十期的路要走,留下了極大的創作空間。三門峽廣播電視臺已經進行了初步規劃,如《節氣·中原》《節氣·中華》《節氣·澠池》等。
四、結語
文化類節目要在輿論場占得一席之地,凸顯新聞性成為主流創作趨勢,這種趨勢一是適應時代表達之需,二是適應媒體競爭之需,三是適應觀眾價值之需。打鐵必須自身硬,傳統媒體想要引導輿論,一方面需要凸顯新聞性表達的內涵,為受眾提供真正有傳播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內容,讓自己站得直。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時代需要掌握更多的話語權,深刻了解不同群體的思維和習慣,讓自己喊得響。
參考文獻:
[1] 張爾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EB/OL].央廣網-每日一席話,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468 327075514560&wfr=spider&for=pc,2021-08-30.
[2] 深度文娛.透過《2022中國詩詞大會》,看文化類節目的新聞性表達[EB/OL].網易,https://www.163.com/dy/article/H2MMB-03D053749LD.html,2022-03-17.
[3] 朱曉樂.《經典詠流傳》再開播,用“中國式浪漫”展現“大美中華”[EB/OL].新華社客戶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 d=1729277882669315687&wfr=spider&for=pc,2022-04-05.
作者簡介 王向榮,本科,記者,三門峽廣播電視臺總編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電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