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英
摘要: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中,信息技術與生活、學習聯系的愈加密切,教師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科學習等,信息技術的運用已經在整個學科教育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學習信息技術已然成為知識技能學習的重要議題,成為判斷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依據,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更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依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學生主體等方面設計更合理、恰當的教學措施,培養學生技術思維,鍛煉學生的信息技術運用、實踐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完成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讓學生更為適應互聯網社會發展。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互聯網+;知識;網絡;措施
引言:
信息技術學科雖然在發展學生的技術能力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介于信息技術學科并未列入中考考試項目,許多學校、教師、學生對此門課程的教學學習并不夠重視,加之進入初中之后,學生課業增加,學生壓力也隨之加大,教師為了更有笑提升學生文化課學習成績,在信息技術課程的安排設計上便會較為單一,另一方面,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互聯網的時間較多,許多學生存在“輕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內容,認為自己已然具備信息技術能力,而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存在消極態度。基于此,文章針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師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分析,結合案例詳細闡述教學優化的相應措施。
1基于教材優化信息技術教學內容,改變學生學習消極心理
“互聯網+”背景下,人人會“用”網絡,或娛樂或學習,初中生在作為新時代少年,幾乎從小便生活在互聯網環境下,也喜歡在互聯網世界里探索,學生對互聯網的運用并不陌生,但是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時,學生的仍舊存在消極的學習心理,一是學生認為教學內容無聊、枯燥、簡單,自己已經學會,二是重視程度不夠。基于此,教師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要多了解學生學情和學習心理,結合教材進行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從教材中篩選一些內容,優化教學內容,讓學生發現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教學的趣味所在,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積極性,逐漸改善學生面對信息技術教學的消極心理,讓學生重視課程教學,能夠正確的使用信息技術知識學習生活。
例如在浙教版七年級信息技術《信息處理工具》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會在課堂上導入一大段有關信息技術的發展史,這部分內容冗長且難以調動學生興趣,學生學習欲望不夠強烈,而當教師有針對性根據教材優化教學內容,選擇讓學生有選擇的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史,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驗談一談自己認識的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自己常用的電腦哪些工具,再導入課程重點內容——信息處理工具等相關知識,讓學生的過渡學習較為自然,避免課堂一開始冗長發展史學習帶給學生的枯燥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態度,以便于后期教學開展。
2重視信息技術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學,優化教學的方式
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是實踐結合的學科,教師在教授學科知識時必然要結合學生實際操作,而平衡好理論與實踐教學,讓兩者融合恰當,還需要教師進行多元化的創新教學,優化自己的教學方式。因為一位教師往往有著自己的教學習慣,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難免會帶給學生一種“固定學習的思維”模式,使得學生在實踐操作中,仍舊受到這種思維的影響,不利于學生創新素質的發展,而當教師能夠利用一系列創新的手段,或情景創設、或游戲設置、或任務驅動等,都可以提高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度,讓學生更容易接受,主動投入到理論的運用和實踐操作中,提高學生信息技術運用的意識和的能力。
例如在浙教版七年級信息技術《數據計算》的教學中,這一課時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利用Excel單元格列式計算、學會其中自動填充功能復制公式,而教師在結合理論與實踐教學時,便先采用了演示法、知識情景構建講述和展示理論計算、操作的方法的圖文、視頻,之后再利用任務驅動方法,導入一段數據材料,讓學生用所學的Excel數據列式方法計算數據,鍛煉學生的信息技術的操作能力,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此案例中教師不局限于一種教學手段,而是通過多元的手段(演示法、知識情景構建、任務驅動方法)等優化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快速的接受理論與實踐教學,達成知識與操作的自然融合,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
3優化課堂上師生互動活動的設計,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果
師生互動是信息技術教學中必要的環節,師生互動有利于課程內容教學的有序展開,有助于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互聯網+”下,教師也要多利用網絡的便利服務課堂教學,多拓展一些教學資料,打開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對信息技術進行深度思考。教師可以在設計互動活動時,通過競技比賽、實踐操作比賽、知識競答等豐富師生互動的類型,讓師生之間除了“你問我答”的互動外,還能有更多有趣的互動。
例如在浙教版七年級信息技術《數據可視化》的教學中,教師在優化教學時,不再是簡單通過設計“問題”來達成師生之間的互動,而是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地鐵路線圖、運動量指標”等圖表,讓學生先獨立的觀察,再一個個分析這些圖表的共性,引導學生自主發問,發現“數據可視化”的運用帶來的便捷,學生在中間發散思維,思考自己如果制作可視化數據能夠運用到工具。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成立學生實踐小組,由教師出示數據材料,小組利用Excel工具制作可視化圖標,形成生生、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互聯網+”下,信息技術教學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互動活動類型上進行優化,讓信息技術理論與實踐的恰當融合,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重視程度,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利用信息技術知識和工具服務自己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生個人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海燕.互聯網環境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優化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9).
[2]陳泳.“互聯網+”環境下初中信息技術課的多元教學模式探討[J].現代信息科技,2019,(9).
[3]顏柯.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促進初中信息技術教學[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9).913A01FE-9D0D-4C23-9E8F-67D5536467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