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現階段,高校向應用型轉型在高等教育領域穩步進行。為提高應用型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校行企協同育人”成為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加強實踐教學是實現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檢驗高校人才培養成果的重要途徑。通過分析高校校外實踐教學現狀和問題,發現各高校開展校外實踐教學活動過度依賴自身已有教學活動模式,缺乏體系,缺少創新。結合校外實踐教學的特點,分析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實踐教學體系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嘗試從課程體系、運行模式、管理機制三方面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實踐教學體系,以期促進高校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實踐教學體系;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基地
中圖分類號:G642.45?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2)16-0007-04
0? 引言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伴隨著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和高教管理體制改革而誕生的一種有別于培養學術研究型本科人才的新型高校,多為近年來合并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1],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社會需要,具有一定專業知識、技術能力、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潛力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各專業的實踐教學作出相應的指標要求,突出應用型專業更注重實踐教學。近年來,在高校和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用人單位共同努力下,產學研融合不斷深入,大學生實習工作穩定開展、質量穩步提高,校外實踐教學環境日趨成熟。但促進校外實踐的課程體系、有效的教學運行模式和校外實踐教學的管理機制還相對比較欠缺,難以充分發揮環境的效能。本文通過分析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實踐教學現狀和問題,認為構建完善、有效的校外實踐教學體系,對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實踐教學現狀及問
題描述
校外實踐教學也稱教育實習,是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的階段性要求,主要指學生完成一定的理論知識學習和一定的校內實訓后,由學生自主選擇或被分配到與學校合作的專業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實踐的教學活動,一般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學期開展,實踐時長不少于18周,是涉及多人員、多層次、多維度的復雜過程,需要通過分工合作來實現。現階段,各高校依據自身辦學定位、發展思路和辦學特色,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采用各自已有的教學模式和運行方式。由于許多高校長期忽視實踐教學環節和能力培養過程,實踐教學活動過于依賴本校已有的教學活動模式,校外實踐教學開啟后的執行情況在很大程度上也都依賴于教師和學生自覺,實踐教學效果難以讓人滿意。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導致學生畢業后缺乏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難以與社會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相匹配[2]。
已有相關研究主要探討了我國高校實踐教學管理的問題及對策、實踐教學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實踐教學質量與評價等。對校外實踐教學討論認為校外實踐教學管理主體分散,實踐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體系不完備。主要原因有:一是實踐教學制度體系不完善,校內實踐教學占比少[3];二是部分高校對實習不夠重視,實習經費投入不足,實習基地建設不規范,實習組織管理不到位[4];三是實習實踐的參與者對學校提出的課程改革、轉型發展認識不夠,從而影響校外實踐教學的有效展開[5];四是高校資金條件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管理水平有限等,基本沿襲實習基地的管理制度,學校主體地位不明顯[6]。
基于以上現狀,本文認為構建優質的實踐教育教學體系能夠有效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2? 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基本原則
2.1? 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
國家明確提出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加強校校之間、校企之間、校研之間的合作以及中外合作,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建立行業、企業參與的運行管理機制,創新產學研合作育人模式,體現應用性、開放性、共享性。
2.2? 教學過程的整體性、連續性
高校校外實踐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能夠及時有效地對專業人才培養的結果開展檢驗,有利于促進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從學科導向向社會行業需求轉變,是高校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階段性、整體性、協調性和連續性的特點[7],實踐教學應遵循教學的基本步驟,但又不同于課堂教學。校外實踐教學是校內理論教學和實踐課程的延伸,實踐教學過程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與校內教學互為整體、相互協調、相互補充。
2.3? 學校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內涵建設要求必須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依托政府的主導和協調,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社會企業、科研機構的各種資源,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創業示范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等[8]。首先,學校要確立在基地管理中的主導地位,貫徹好學校轉型發展辦學思路,落實好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積極探索實踐教學改革;其次,重視對實踐教學的管理,加強對實踐教學的認識,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校外實踐教學活動,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運用、技術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3? 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基于上述原則,本文初步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實踐教學體系,基本框架包括課程體系、運行模式、管理機制,如圖1所示。
3.1? 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高校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從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理論教學和校內實踐教學等方面著手,科學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導向的校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一是適當增加校內實踐教學學時,開展實踐基本能力訓練,如開展專業見習、項目實訓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協作等能力。
二是開展課外創新創業活動實訓、創新創業專題講座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動手能力,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三是運用好高校第二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社會實踐活動參與的積極性,達到培育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素質的目的[9]。
四是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應加強學生計算機運用能力的培養。如在一、二年級普及計算機教育,增強計算機應用能力,到三年級則結合專業需要和實踐需求,提升綜合運用能力。
學生在完成一定的理論知識學習和技能習得后開展校外專業綜合技能實訓,一般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學期,由學院統一組織實施。
3.2? 校外實踐教學運行模式
實踐教學是教學體系范疇的一個下位概念,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實際操作為主的獲得知識、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10]。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李秉德先生[11]認為教學活動要素分為教師、學生、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反饋。高校的校外實踐教學不僅涉及教師、學生、教學內容,還涉及環境、資源、管理規范、校外人員等。鑒于此,本文認為應用型實踐教學活動要素不僅包含教師、學生、實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還包括在實踐教學活動過程中涉及的資源、環境以及為了達到實踐教學目標而對整個教學活動進行約束和規范的管理制度。
本文對云南省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外實踐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同時與實訓管理部門負責人開展專題訪談,結合學校校外實踐教學運行模式,認為校外實踐教學是一種由學校組織支持、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實踐教學活動,按時間順序歸納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反思階段,細分為計劃、組織、執行、指導和評價五個步驟,初步明確校外實踐教學活動運行的通用模式,如圖2所示。
3.2.1? 校外實踐教學開展前的準備階段
1)計劃:學校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制訂計劃、考核方案,對校外實踐教學活動進行規劃。
2)組織:按照學校要求,學院組織師生開展校外實踐活動,確定校外實踐教學場所,確定校外實踐各類人員的責任、目標,確定師生之間的指導關系。
在該階段,教師要了解學校和學院的安排,明確實踐目標、考核方案后,優化活動實施方案,制訂具體實踐教學計劃,學生則需要了解實踐目標、考核方案和實踐計劃。
3.2.2? 校外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的實施階段
1)執行:學院和教師按照具體的計劃、方案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2)指導:校內、校外教師依照指導關系,指導學生開展實習工作。
該階段,校內教師要告知學生具體的實踐目標、考核方案,并對學生進行遠程管理,因此,校內教師應具備一定的遠程教育管理能力;校外指導教師則需要結合學生專業背景,基于實際問題或任務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等。在實際實踐教學過程中,師生通常會對預設的教學目標、任務、活動內容等進行重組。
3.2.3? 校外實踐教學開展結束后的反思階段
參與全員按照計劃和考核方案對實踐教學活動進行評價,包括校內、外教師對學生實習成績的核定,學校對教師指導工作量的考核,學生對整個校外實踐教學活動組織過程的評價,學校管理部門對本次校外實踐教學組織的反思等,著重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專業技術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提升的情況進行考察。
3.3? 校外實踐教學管理機制
《信息化進程中的教育技術發展研究》課題報告指出,實踐教學管理制度系統的要素有制度文件、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實踐活動、教學資源及實踐技術手段、實踐教學過程、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實踐教學考核及評價方式、實踐教學管理部門與實施部門的管理等[12]。制定多種管理制度,采用多級管理方式對實踐教學進行管理。
3.3.1? 校內管理
校內管理是通過制定制度文件,優化校、院兩級管理體系,助力校外實踐教學管理。
一是高校設立實踐教學管理部門,作為學校各項實踐教育教學的領導部門和指揮中心,對專業開展實踐教學的決策、規劃、執行和監控等進行統籌、協調和保障。通過分權和管理重心下移,明晰學院的主體地位,形成部門協調配合、學院實體運行的管理模式,切實提高管理水平。
二是對制度文件的管理,包括制定職能部門、學院、指導教師和學生的管理文件、制度和規范,尤其要重視校外實踐教學制度和規范的建設,著重明確指導教師的管理,明確責任,規范教學行為。
3.3.2? 校外管理
校外管理包括對基地管理和對校外指導教師(企/事業員工)的管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高校為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和資源,豐富學生實踐教學內容而與校外企業、事業單位、政府、學校等聯合建立的教學基地。目前,我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基本模式主要有校企共辦模式、高校主導模式和企業主導模式。因此,首先,要制定基地運行管理辦法,遴選優質的合作基地;其次,要加大對校外實踐教學的經費投入,確立學校在基地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最后,要加強學術交流,加大人才培養聯合的力度,積極探索和創新產學研合作育人模式,如引進基地優秀員工進校做專題講座、培訓或擔任相關課程的教學任務,選派專業教師到基地開展教學等。
4? 結束語
綜上,校外實踐教學與校內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相互依賴、相互補充。校外實踐教學體系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的工程,良好的校外實踐教學活動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學校要主動從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和管理機制建設方面出發,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完善制度,規范管理實踐教學過程及結果,探索構建具有獨特風格或特征的校本實踐教學體系,推動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 周競.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8(23):170-171.
[2] 黃炳超.基于能力培養的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38(5):164-168.
[3] 蔡則祥,劉海燕.實踐教學理論研究的幾個角度[J].中國大學教學,2007(3):79-80.
[4] 教育部關于加強和規范普通本科高校實習管理工作的意見[A/OL].(2019-07-30)[2019-12-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7/t20190724_392130.html.
[5] 張澍東.關于高職產學合作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研究[J].職教論壇,2013(8):35-37.
[6] 張曉欣.上海師范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習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7] 范中橋.高師人文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0(3):160-162.
[8] 韋文聯.新常態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教育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6(2):102-108.
[9] 冀瑞康.數據挖掘在高校第二課堂管理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15.
[10] 蔡則祥,劉海燕.實踐教學理論研究的幾個角度[J].中國大學教學,2007(3):79-80.
[11] 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2] 劉雍潛,李龍,謝百治,等.《信息化進程中的教育技術發展研究》課題報告[M]//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展的研究.2007:8-127.
*基金項目:2021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資助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運行模式與管理機制研究”(2021J091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梁曉航,滇西科技師范學院教務處,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研究、現代遠程教育、教師教育(67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