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雙雙
摘 要:在信息時代中,學生能夠通過各式各樣的方式進行學習,同樣,教師也能夠使用更加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呈現數學知識,課堂整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同時,在教學方法上,有了信息技術作為技術支撐,能夠實現前所未有的創新,旨在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逐漸內化,真正落實“知行合一”,在此基礎上,課堂教學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本文將以“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結合”為主題,對此展開進一步論述,以期能夠為廣大教師帶來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數學教學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也隨之提高。而對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小學數學趣味課堂的策略進行思考,就是為了探索順應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趨勢的教育對策,使得信息技術能夠成為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有效方式,為小學生創造現代化、高效化的學習環境。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首先,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個人知識體系不完善,所以對于知識的學習能力不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對知識的學習主動性不高的情況,會對于知識的學習方法掌握不全,無法找到適合自身學習情況的學習方法,所以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數學知識對于學生來說相較其他科目有一定的難度,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數學思維,所以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容易出現不愿意學習的抵觸情緒。不僅如此,學生在課下對數學知識的鞏固和應用不夠重視,在數學課堂上容易出現數學知識銜接性不強的現象,從而出現數學知識相脫節的情況。知識的脫節會使學生對其掌握程度不高,對于接下來的知識無法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從而與其他學生出現差距,在數學課堂上會被越落越遠。
其次,教師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說缺乏一定的新穎形式,學生對于課堂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不感興趣的情況。教師對于學生的個人掌握情況不夠了解,從而使學生之間的學習情況出現參差不齊越來越嚴重的現象。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小學數學教師仍然采用語言教學的形式,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較少,無法使學生專注地投入到數學課堂中,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參與度不高,對于數學知識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
二、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生動的教學情境
能夠快速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并能夠在此基礎上加強學生注意力的長效性。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更為直觀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數學知識的呈現方式,在情境的引導下促使學生逐漸形成提問意識,逐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借助信息技術來創設教學情境是一種在現如今常見而且有效的情境創設手段。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概率”的相關內容時,可以站在學生的視角上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創設教學情境,呈現數學知識。首先,在游戲情境中進行課程導入,組織學生參與摸球游戲,在多媒體課件中呈現一個不透明的口袋,然后在這個口袋中放置三個分別為紅、藍、黃三種顏色的球,點擊鼠標進行“摸球”,隨機挑選一名學生上講臺參與游戲,一邊摸球一邊感受摸到每一種球的“不確定性”,形成一定的判斷能力。其次,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你可能會在袋子中摸到哪一種顏色的球呢?”讓學生在看不到球的情況下去猜測自己可能摸到的球的顏色,從而感知摸到每一種球的“可能性”。在此之后,教師就可以順勢地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
(二)立足網絡資源,強化學習興趣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還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入手,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進行結合,從而在知識的傳播方式方面進行創新,將學生內在的、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熱情激發出來。在開始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通過社交軟件向學生布置一些簡單的預習任務,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隨時通過社交軟件上的班級群組與教師進行交流和溝通,借此機會,教師也可以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引導學生逐漸發現數學知識的中存在的樂趣。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認識“千克、克”這兩個重量單位的時候,可以為學生布置這樣的預習任務。第一,從互聯網中搜集大熊貓和小熊貓兩種動物的圖片,并在圖片中標注出這兩種動物平均體重分別是多少千克。第二,使用互聯網搜索千克與克之間的換算關系,換算出大熊貓和小熊貓的體重是多少克。第三,結合以上兩項任務,想一想在哪些場景中應該使用千克作為單位,在哪些場景中使用克作為計量單位。這樣一來,學生通過自己的課前學習就會對教材內容產生較為清楚的認識。不僅如此,在生活中學生也能夠懂得利用所學知識,逐漸看懂食品、飲品等物品包裝上的重量信息,實現知識的有效化利用。
(三)發揮網絡優勢,加強師生交流
師生是構成課堂教學活動最為重要的兩個部分,這就意味著課堂教學的本質實際上就是教師與學生互相傳遞信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學生向教師反饋問題。由此可見,師生互動充分與否是影響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因素。為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師生互動,并合理地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逐步加強課堂上的師生交流。具體來說,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呈現思維導圖的方式逐漸加強師生交流,讓學生以思維導圖為學習的思路和方向,在教師的帶領下逐步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時及時提出自己的問題。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分數加減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在課程導入環節中應用可視化的方式讓學生看到垃圾站中對各種垃圾進行分類的圖片,讓學生在其中尋找到與分數相關的數學問題。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出分數與小數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了解什么是通分,什么是約分,怎樣進行分數的加減法運算。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不僅可以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還能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全面調動小學生的主觀性和積極性,為小學生提供趣味化的學習資源、豐富其學習感受。所以,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仔細鉆研信息技術的使用方法,將其合理地應用于數學教學中,從而構建起趣味化的小學數學課堂,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鐘世琴.關于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結合的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18(30):141—142.
[2]趙長忠.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思考與實踐路徑探究[J].考試周刊,2017(67):88—90.
[3]鄭炳和.信息技術下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實踐研究[J].試題與研究,2017(17):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