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鳳
摘 要:群文工作是近年來豐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元素,不僅豐富了人民生活、還是群眾實現自我修養的重要形式。群文工作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積極開展群文工作的挖掘和培養,將更好地提高群文工作的整體發展效果,也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因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群文工作者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人們對群文工作日益增長的審美要求,做好群文工作,保護好、傳承好傳統文化。本文以廣東省為例,探究群文工作中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群文工作;傳統文化;保護;傳承
一、現階段群文工作特點
群文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具有許多特點:
第一是地域性強,目前群文工作多以社區活動的形式進行,這些社區通常是相對獨立的區域性社團,這將影響工作參與者的整體文化風格,強烈的地域特征決定了群文工作特點,群文工作活動模式也會受到傳統文化、周邊人口和地理環境的影響。
第二,群文工作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在實踐發展過程中,群文工作更多的是作為一種休閑、情感交流的娛樂方式,更能促進工作參與者的統一性。
第三,群文工作業余性強,人們積極參與群舞活動的創作和表演,主要是為了享受這一活動的樂趣。因此,這種活動形式的松散性和業余性是由參與者自身的價值觀、習慣和團隊精神所決定的。
第四,群文工作具有多樣性,大量群文參加了群文工作活動,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工作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不斷的交流中,促進了群文工作的多元化發展。
二、傳統文化的效能
改革開放之后,現代的群眾最容易接受一些新的理念,傳統文化作為近年熱門的理念之一。傳統文化所發揮的實際價值和社會效益逐漸被社會各界所認可。傳統文化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更好的城市形象,構建起一個更為宜居的社會環境,讓群眾享受更加愜意的美好生活。人們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美,去發現美、創作美。
(一)、傳統文化是引導群眾構建正確三觀的橋梁
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構建是一個長期動態化的過程。傳統文化也是一個長效化的機制,傳統文化可以讓人發現美的過程中引導人形成高尚的品德,形成合乎社會核心價值觀的三觀。[1]引導人、帶領人站在更高的意識形態去看待在社會中的所獲得的物質資料的享受,改善人們不正確的三觀:拜金、追求物質的享受、缺乏精神世界的滿足。這樣不正確的三觀作為經濟快速發展的陣痛是真實存在的,也是不可忽視的。傳統文化可以以其強大的感召力,使得人們感受的理性主義的光芒,來抵消低俗的物欲的誘惑和感性的控制性心理的束縛。引導人們對于精神世界的追求理性層次。進而成為引導群眾構建正確三觀的橋梁。提升群眾的整體的核心素養和審美素養。
(二)、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塑造群眾健康人格必由之路
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塑造群眾健康人格必由之路,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發展可以使得人們在進行美育的過程中走進群眾的真實的內心世界,在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觀念的培養中,群眾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都是逐漸的提升和增長。群眾與群眾直接的審美和文化情感差異逐步的縮小,能夠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審美,從而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共情。也是在這種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基礎下,人格得以健康的發展,人性才可以走向正途。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對于理想化狀態的追求,是群眾健康人格必由之路。它將群眾的人格與人性的健康放在首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前提與基礎就是人格與人性的發展,通過對于人格與人性培養和引導,讓人們對于美的認識與感悟得到提升。促使精神世界的升華,最終實現健康人格的養成。
三、群文工作中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一)、堅持引導與探索,發揮大眾的創造性
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過程中,群眾文化活動不應是簡單的迎合式滿足,而應加強引導與探索,從大眾生活工作的實踐中探索和挖掘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方向,不能單純依靠傳統文化資源。即群眾文化建設要對傳統文化進行過濾和加工,群文工作者要在工作中面向基層,以群眾為師,探索研究與時代相吻合、與群眾心理相吻合的因素,發現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讓歷史文化不再沉寂,讓優秀文化的發展不再出現斷層。此外,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還需不斷增強大眾在文化創作中的作用,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性。在引導和組織下,實現群眾文化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尊重大眾的意愿、傳統和風俗,引導鼓勵群眾立足實際,結合地域稟賦、民風民俗對群眾文化進行大膽探索、創新和實踐。
(二)、打造多元化的群眾文化,不斷進行空間拓展
群眾文化的長足發展不能固步自封,一味地沿襲舊有的形式和風格。對群眾文化的發展應持多元開放與兼容并蓄的態度,[2]這種對群眾文化多樣性的尊重能為其發展帶來新機遇。同許多其他文化的發展一樣,群眾文化的發展是歷史和時代相結合的推進過程。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同時,一些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碰撞出了新的火花,會產生一些新的文化樣式,群眾文化的發展也是如此。在充實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需充分認識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地域文化與外部文化的融合,達到重視地域文化同時又不排斥外部文化的目的,從而廣而深地讓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喜好的民眾在群眾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歸屬。
(三)、推動群眾文化的整合創新,以科技帶動群眾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當今科技的發展不僅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為群眾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拓展了群眾文化的新領域。其中新媒體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發展以其高時效性、高共享性、高認知性有力地助推了群眾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創新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事物任何新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的力量。因此,群眾文化活動要想滿足新時期民眾的精神需求,不僅要傳承保留那些對民眾來說有精神歸屬的民風民俗,還應與時俱進地發揮創新意識,適當地融入現代元素,從而煥發群眾文化活動的新活力,提升群眾活動的受眾面、參與度。
四、群文工作中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廣東省為例的實踐
(一)城市傳統文化尋根
尋根把脈,關注歷史。通過原創內容對中國故事、廣東故事開展多層次、立體化、全覆蓋的學習闡釋。為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創新打造廣東文化IP,廣東省以“二十四節氣”為切入點制作24個主題漫畫視頻,通過與區內文旅資源相結合的形式,進一步加深市民群眾對我省文化、旅游的了解與喜愛;為弘揚和傳承我省紅色文化。
同頻共振,關注現實。廣東在中國內地最早創辦了“廣東讀書月”群眾讀書節,讀書也成為了廣東人民的獨特氣質。目前廣東讀書月活動已經連續舉辦了22屆,“讓城市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已經成為廣東最亮眼的標語。根據這樣的城市氣質,我們依托城市書房、黨群服務中心服務點等地開展“讀書日”主題活動,讓審美體驗浸潤每一個城市角落;開辟自己的品牌活動——詩詞大會,近期舉辦的第三屆詩詞大會線上視頻累計點擊量達21.7萬人次,觀眾瀏覽量累計26萬人次。通過活動品牌的塑造,培育美育文化,用群眾文化活動匹配群眾關注點。
(二)以文化場館為依托的進行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環境潛移默化地塑造人的行為,對人的影響不言而喻。[3]我們應該著眼于環境營造,依托文化場館的“軟裝”共建傳統文化生態。基于這樣的理解,去年廣東嘗試將傳統融入文體設施建設。
縮短文化活動服務距離。通過深挖全省“微場館”,整合各街道、社區優質場館資源。依托“微場館”開展非遺傳承、文體活動,打造“十分鐘文體服務圈”;
開展藝術文化公益培訓。根據現有場地,充分挖掘區內傳統文化資源,開展公益培訓,培訓分4個類別(舞蹈、粵劇、龍舟? 嗩吶)、24個班級,全年累計590課時。全力打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大傳統文化傳承模式”;
總結: 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將傳統文化精髓融入其中,不僅是對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傳承與沿襲,同時也是群眾文化內涵發展的需要與選擇。然而,傳承沿襲傳統文化不僅是群眾文化內涵發展的一個方面,其長足發展還要依靠不斷創新與融合的力量。但都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群文建設工作,以地域特色、民風民俗為根基,積極開展研究、實踐、創新工作,在提升自身造血功能的同時,引導群眾發揮首創精神,從而提升群眾的文化修養,推動群眾文化的良性運轉,讓沉寂的歷史文化煥發生機,讓優秀文化為各個層次的群眾所認可、弘揚、傳承。群眾文化工作者不僅僅是文化藝術管理者,更是群眾公共文化藝術的服務者,我們不能以個人理解為群眾對藝術的感悟和追求做預設,要深入融入群眾生活之中,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了解群眾內心的精神文化向往,努力提升群眾文化服務水平,為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美育目標繼續奮斗。
參考文獻:
[1]劉穎雯. 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群眾文化的關系——以廣東廣州市為例[J]. 傳承, 2016(2):2.
[2]胡莉. 群眾文化工作需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J]. 大眾文藝:學術版, 2018(8):1.
[3]趙一瑋. 群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J].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