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摘 要:閱讀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只是在閱讀之后盲目地去記憶一些固定的文字內容或者只是讓學生能夠理解一些文章。同時,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之后能夠更加深入地進行思考,加深學生的學習體會,促進學生思辨性思維的培養。因此,在現階段的高中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合理地改變以往的教學實施方式,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有更為深刻的體會,促進學生的綜合成長。基于此,下文就圍繞著高中閱讀教學中學生思辨性思維的培養進行探析。
關鍵詞:高中;閱讀教學;思辨性思維;單篇閱讀;培養策略
一、研究在高中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性思維的意義
思辨性思維包括了思維技能和思維習慣等不同的內容,主要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入地去圍繞著學科內容進行思考,使大腦處于不斷活動的過程中。思辨性思維是一種抽象性的思維,是在批判性思維的層次上更加全面、客觀的思維活動,是人類思維的最高級思維。在高中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思辨性思維具有非常明顯的現實意義。首先,通過思辨性思維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完整地進行思考。在以往的高中閱讀階段,可能很多學生在看待問題時比較片面,或者是會帶有歧視或者是偏見去分析一些人物的性格特點。在這種情形下,會導致學生的學習不夠全面。而在培養學生思辨性思維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實際引導,讓其能夠多角度、理性地去進行分析。其次,通過思辨性思維的培養,還能夠發展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的質疑意識。因為在面對同一問題時,不同學生可能得出的一些想法會存在一些差異,具有思辨性思維的學生不是盲目聽從別人所提出的觀點,而是能夠以一種辯論的方式去更為全面地認識問題,提高自己升思維的縝密性,傳播更為有價值的觀點。
二、探討高中閱讀教學中思辨性思維的培養方法
(一)關注社會背景,進行深入內容探索
對于很多學生而言,在閱讀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種主觀化閱讀的現象。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時會從自己的主觀視角進行考慮,分析文章的實際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沒有換位思考,沒有結合不同的社會背景以及作者的實際性格特點來進行考慮。在這種情形下,會導致學生很難真正地去理解文本的實際內容。因此,在現階段的高中閱讀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轉換方式,讓學生可以圍繞著社會背景進行深入的探索,揣摩人物情感,了解不同人物的真正想法。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作者在開始就提到了“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在閱讀這一部分內容時,可能學生一開始會產生明顯的疑惑,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圍繞著這篇文章的一些背景內容來進行導入。比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分析這首作品的創作時間。在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大革命失敗,蔣介石統治全國,當時朱自清沒有找到正確的出路,覺得非常彷徨,他認為只有參加革命或者是反革命才能夠解決內心的彷徨情緒。但當時,作者又產生了逃避的情緒,所以在作品中,作者一開始就提到了心里頗不平靜。從這句話中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糾結情緒。因此,在研究后面內容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能夠結合社會背景來進行揣摩,分析作者通過作品傳達了什么樣的感情。借助這樣的教學實施方式,能夠讓學生學會轉換思維,在看待問題時能夠從一種客觀、理性的角度來進行分析,以此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學習感觸。
(二)設置思辨話題,發展思辨能力
在高中閱讀教學實施過程中,要想發展學生的思辨性思維,教師不能僅僅只是讓學生去閱讀不同的語言文字或者是直接讓學生去記憶文本中的一些重點內容。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去領會文本內容,教師可以組織相應的思辨活動,讓學生能夠在思辨的過程中深入地去了解文章中所傳達的主旨和內涵。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可以圍繞著學生所閱讀的內容來挑選相應的思辨話題,引導學生能夠用不同的理由來闡述自己對于不同事物的實際理解。比如在高中階段,學生會學習到《鴻門宴》這一篇課文。在這篇課文中,作者將劉邦和項羽放在鴻門宴這一具體的事件和矛盾中進行描繪,完成了傳記人物文學人物的典型性描寫。在描繪人物性格時,作者對項羽時主要是同情和贊頌,對劉邦主要是貶斥。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后長達五年的斗爭的開端,雖是開端,但卻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這場斗爭的終結。通過作者對宴會全過程的描寫,展示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他自矜攻伐,但卻有婦人之仁。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地進行思考。如圍繞著項羽失敗的一些原因來進行分析。比如有些同學認為,在《鴻門宴》中可以看清項羽不具備較強的審時度勢能力。在推翻秦王朝之后,他與劉邦的關系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所以他沒有正確地去理解范增的實際建議。在劉邦進入關中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是“欲王關中”,但他在項羽面前隱藏了這一動機,說成是“以待將軍”。但項羽卻沒有透過現象去看本質,被假象所迷惑。還有的同學認為項羽失敗是因為他缺乏較強處理復雜關系的能力。比如在面對情義和事業的選擇時,項羽會過于重視情誼。在此情形下,就會導致項羽顯得越發被動,最終導致其事業功敗垂成。在面對這一話題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地進行思索,除了從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分析之外,也可以從現代化的思維來進行深入的研討,以此能夠有效發展學生的思辨性思維,加深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實際理解。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閱讀教學中,通過學生思辨性思維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在看待問題時更加深入和全面,也能夠進一步加深對學生的實際情感熏陶。因此,在現階段的高中閱讀階段,教師可以合理地轉換思路,給予學生更多的嘗試機會,讓學生能夠圍繞著不同的文本材料去展開討論或者是讓學生能夠更加自主地進行文本內容的挖掘,分析不同文章的主題思想。借助這樣的教學實施模式,能夠進一步強化教學的啟迪作用,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更多實用的收獲,提升學生的閱讀成效。
參考文獻:
[1]李小文. 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J]. 格言(校園版), 2021(6):2.
[2]王曉芳. 例談思辨性閱讀的教學實踐與培養[J]. 中學語文, 2020(7):4.
[3]黃秀英. 立足培養學生思維發展,做好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J]. 好日子, 20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