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廣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對初中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等指導理念深入課堂,旨在有效落實減負提質的素質教育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然而綜觀當下初中體育教學課堂,雖經新課改的有利加持,但其教學效果仍舊差強人意?,F立足教育新形勢,就初中體育教學現狀展開實質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創新策略,以期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體育素質與能力。
關鍵詞:教育新形勢;初中體育;創新策略
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當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教育理念逐漸滲透到初中體育教學課堂。作為培養學生體育精神,提升體育能力的重要實踐性課程,初中體育教學改革已然成為順應教育新形勢的必然。創新是高效教學的靈魂,是打破傳統教學桎梏的鑰匙,基于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加快初中體育教學模式有效創新,是深化初中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
1新形勢下的初中體育教學現存問題
雖然教育改革由來已久,推動了基礎教育教學模式的轉型,但是著眼于初中體育教學實際,仍然存在諸多局限性。第一,認知觀念落后。在初中教育階段,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體育學科認知普遍存在一定偏差,特別是在中考體育的影響之下,很多教師將提升學生的應試技能作為根本落腳點,對體育精神、體育意識的重視程度過低,導致學生認為體育課就是放松自我、舒緩學習壓力的時間。課中教學效率低下、自由散漫、興趣不高等現象屢見不鮮。第二,教學模式落后。在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教學理念呈多元化發展趨勢,情境教學、互聯網+、游戲導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但是體育教師并沒有很好的將至運用到學科教育當中。目前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講練結合式教學,缺乏一定的創新驅動力,導致體育課堂氛圍枯燥,學生體育興趣得不到有效調動,主觀能動性彰顯不足。在削減了體育魅力的同時,限制了學生體育綜合能力的持續發展,這與素質教育理念不相契合。第三,評價方式落后。教學評價是體育教學活動的重要構成,對發現教學問題,改進教學策略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但是觀察發現,教師對體育教學評價的創新關注不夠,缺乏多樣化的評價模式和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教師獨評、唯分作評等方式成為了體育教評的主要構成,不利于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實質能效。
2新形勢下的初中體育教學創新策略
2.1革新教學觀念,加深體育認知
革新教學觀念是推動體育教學創新的重要前提,也是加強教師和學生對體育課程深度認知的必要過程。教學革新要從指導思想、課程安排、特色項目三方面入手,既要重視理論觀念的革新,也要重視實踐活動的創新,將理實有效結合,打破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常規認知。第一,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滲透課堂。例如,通過學校、教師和家庭的三方聯動,積極向學生滲透“每天鍛煉一小時”的健康理念,并定時組織學生開展“健康運動”座談會,請業界相關專家向學生普及健康運動知識,加強學生的運動認知。第二,體育課程安排要充足,并開展特色體育項目。體育課程是保證學生有時間運動的前提,一定要做到課表安排如一,落實學生的有效參與時間,并科學設計體育訓練負荷。此外,在體育特色活動的設計上,教師可以將視野拓展至校外,充分整合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比如,尋找一處契合的場地開展戶外體育,在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深化健康理念,構建獨特的校園體育文化。再比如,成立特殊的校園運動隊,籃球、足球、長跑、短跑運動隊等等,積極聯系他校組織城市運動聯賽,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滿足學生的運動榮譽感,打破學生常規體育認知。
2.2創新教學模式,彰顯體育魅力
教學模式創新是推動體育教學改革的有效路徑,關乎體育課程的教育成效,體育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科特性,圍繞目標要求探索更為高效的教學模式,體現細節教育,彰顯學科魅力。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互聯網+”與教學聯系愈發密切,越來越多的網絡資源和網絡技術被應用于課堂教學,因此,教師可以在借鑒網絡資源的同時,將體育教學與之有效整合,利用線上教學優勢促進線下實施效果,并通過線上、線下交相互促的能效構建完善的體育教學體系。例如,針對籃球訓練項目,介于籃球運動的復雜性和技術性,傳統講練為主的教學模式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搜索整合網絡籃球教學視頻,圍繞教學目標將之制作成精悍短小的教學課件,利用直接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籃球興趣,并通過慢播、放大、回放等功能提升籃球教學細節和效果。然后再輔于線下練習加強學生技能掌握深度,做好線上教學和線下實踐的有效鏈接。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為學生構建清晰的籃球學習導圖和趣味練習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興趣,在擺脫傳統籃球理論講讀枯燥性的同時提高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和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能力,達到激趣引學的教育目的。
2.3創新評價機制,踐行教學反思
教學評價能夠獲取有效反饋為初中體育深化教學改革提供支持。在教育要求日趨綜合化的新時期,初中體育教學評價應兼顧學生心理需求與認知水平,涵蓋知識、能力與價值觀等多個層面,推動評價的全面化、客觀化發展,充分體現教學評價的激勵、引導與督促功能。第一,以師生之間的互評,實現教學相長。一方面教師采取過程性評價方式,設計學生體育素養成長檔案,記錄每節課、每個周期學生的體育學習情況,形成長時間的教學檢測,以精準了解學生的體育能力發展趨勢,提供個性化指導,促使學生能夠實現每課一得。另一方面教師以課堂教學評價表的方式,收集學生課堂體驗,支持學生的批判思維,鼓勵學生勇于對現行課堂組織模式提出自我感受與建議,形成有效的師生認知與情感互動,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第二,組織學生互評,形成相互促進。同伴之間處于相同的認知與思維層次,能夠發現教師成人視角之下難以洞察的優勢與不足。教師引入學生自評與同伴互評,開闊評價維度,激發學生個人潛能,探尋問題行為的癥結所在,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結束語:
總而言之,面對日新月異的教育形勢,教學創新成為永恒話題,對于支持學科發展與學生成長形成強而有力的驅動。因此,初中體育教師應轉變刻板守舊的教育觀念,積極加快教學創新。與此同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杜絕拿來主義思想,立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以及教學實際,探索相契合的教學模式,充分展現初中體育教育能效。
參考文獻:
[1]任登輝.創新初中體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J].新課程,2021(50):162.
[2]和興華.談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初中體育創新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1(2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