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怡
摘要:節奏是音樂的第一要素,掌握好節奏是學好音樂的前提,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不能忽視節奏訓練。為了讓小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節奏,音樂教師必須認真探究節奏訓練方法,使節奏訓練更加靈活有趣。學生只有對節奏訓練產生濃厚興趣,才會更好地學習音樂。
關鍵詞:節奏聽覺思維訓練;音樂欣賞教學;應用要點
引言
節奏是構成曲目的基本要素,借由節奏與音調的互相搭配,觀者與聽者才能感受到不一樣的音樂世界,在聆聽的過程中沉淀靈魂,表達情感。對小學學生開展節奏聽覺思維訓練活動,借助感官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不僅能夠幫助其掌握基本的樂理知識,更能使其形成良好的節奏感,形成獨特的音樂品味。在為提高小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而選擇的音樂作品中,節奏強烈、情感豐富的音樂材料并不在少數。在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對學生展開節奏聽覺思維訓練,能夠幫助學生重新感知音樂作品的表現特點,對音樂節奏、音樂情感形成一個初步的理解。在圍繞節奏聽覺思維訓練發起音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學要回歸本質:借助聽的過程來掌握節奏,借由對節奏的感知來掌控旋律,正確應用節奏聽覺思維訓練,讓學生感受音樂之美,以此來實現音樂技能、音樂審美的雙重教育。
一、節奏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節奏訓練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首先,學生通過對節奏的練習,可以對音樂這門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音樂素養。在學生學習音樂節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加入一些聽、說、唱的內容,再搭配一些模仿性的表演,這種學習方式能讓學生處于輕松愉悅的環境之中,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從而激發學習興趣,與此同時,這種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聽辨能力、記憶力,使學生的音樂素質得到全方位的增強;
其次,學生通過對節奏的學習和練習,可以挖掘自身音樂潛力,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創編樂曲,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學與玩的結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用身體去感受音樂帶來的無限魅力,使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創作音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通過用各種方式教導學生學習和練習音樂節奏,打破傳統的坐而不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和老師產生互動,在邊學邊玩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里感受音樂、學習音樂,改變之前以教師教為主的填鴨式教學。
二、節奏聽覺思維訓練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
(一)節奏感的練習
節奏感,即人體對“節奏”掌握的精準度,是人能夠感受到、捕捉到并且用于表現樂曲的情緒、韻律、趣味等的一種直覺。[5]節奏感是人們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節拍的訓練對節奏感的養成很有好處,學生可以跟著節拍走路或跑步練習節奏感,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地掌握節拍的速度和強弱。節奏感的訓練可以以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可以運用朗誦來訓練學生的節奏感,先讓學生朗讀一些歌詞或者詩詞,或者教師可以現場編一些有節奏的話,并用手打著拍子和學生一起朗讀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練習節奏的同時還培養了創作能力。
在訓練學生節奏感的時候,教師可以加一些簡單的手勢,幫助學生更好的訓練。比如,教師可以一邊用手打著拍子,一邊用嘴巴把節奏讀出來,并要求學生注意節拍節奏的強弱和速度的一致性,再由慢到快地提高難度,節奏感的練習和掌握,不能只依靠單一的訓練,最終還是要把節奏練習和音樂作品的演奏結合起來。
(二)樂器凸顯節奏,重新表現節奏
受到個人興趣與音樂教學活動的綜合影響,部分學生已經形成了出色的樂器演奏技能。在音樂鑒賞活動中,其已經形成了對曲目敏感、對樂器敏感的良好素質。對于該類學生來說,其對于節奏的理解可能是籠統而片面的,但其對于樂器的發音特點的掌握則影響著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借助樂器展現節奏,找準樂器中節奏的表現特點,能夠提高學生的節奏掌控能力。在音樂鑒賞活動中,利用樂器把握節奏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找到曲目中學生所熟悉的樂器,要求學生對樂器中的節奏進行整理,完成從個人技能到鑒賞活動的過渡。二是要求學生展示自己的音樂技能,在演奏的同時感悟曲目的節奏。但在快節奏的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有關教學模式似乎很難發揮出作用。教師可嘗試借助節奏聽覺思維訓練來完成教學:聆聽樂器的獨特音色,配合所聽到的聲音開展音樂學習活動,然后感悟音樂作品的獨特節奏。
以《黃河大合唱》的鑒賞為例,在合唱中,曲目的演唱有交響樂團完成,管弦樂,尤其是管樂在合唱中的應用極為常見。這一環節,大號、小號互相配合,使得學生掌握了音樂作品渾厚壯闊的特點,配合四四拍、四三拍轉回四四拍的節奏形式,將湍急的水流、健碩的船工帶入到觀賞者的視野當中,學生對于《黃河大合唱》的理解以《保衛黃河》這一曲目為基準,但在《黃河大合唱》中,所涉及到的曲目極為復雜,圍繞某種樂器開展節奏訓練活動,能夠為學生創造重新感知節奏的機會。配合節奏聽覺思維訓練的有關要求,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樂器合奏活動,借由樂器獨奏展現音樂作品的純真、純凈特點,隔絕歌詞、人聲、情感等要素的干擾,重新表現節奏。以百首名曲中的《揚州慢》的教學為例,曲目為歌曲,曲目中帶有鶯歌燕舞、自然和諧的人文理想,教師可結合竹笛、蕭等古典樂器開展獨奏活動,幫助學生在聆聽純音樂的同時了解曲目。在完成曲目的鑒賞之后,要求學生嘗試重新演奏《揚州慢》,借由哼唱、語言敘述等方式說明曲目的節奏特點。節奏聽覺思維訓練以練為主,但對于能力不同、素質不同的學生,必須控制“練”的速度,避免操之過急。教師要在節奏、聽覺與思維之間合理設計分水嶺,避免擾亂學生的學習思路,保障音樂教學活動高質量開展。
結束語
節奏是音樂的主心骨,人們通常只重視對旋律的學習和掌握,而對節奏的訓練往往不夠重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發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小學的音樂教師應該加強節奏訓練,運用多種方式提升小學音樂課堂質量,培養和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素養。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重點進行節奏訓練,要合理的制訂教學方案,要多創造出一些新穎的教學方法,為小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提供最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李重光.基本樂理通用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13.
[2]許敬行.視唱練耳(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2-176.
[3]龔妮麗.音樂美學論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