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小學教育時期最重要的基礎性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否科學有效,不但關乎數學教學模式的優化質量,也直接決定著學生數學綜合知識技能體系的建設成果,對小學生的終身發展起到奠基性影響。然而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一直難以得到保障,這是教師亟待攻克的教學改革任務。文章主要探究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可以為廣大教育人士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從而助推高效數學課堂的順利落成,使學生的智慧潛能與數學探索能力得到全面的開發和強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21-004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1.016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努力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是每個數學教師的責任,教師只有落實這一點,才能夯實學生的數學知識技能體系,培育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以及求知精神。但是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其中的薄弱環節非常明顯,阻礙著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突破和提高。因此,教師有必要明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緩慢的原因,采取具有針對性、創新性和趣味性的改革措施,重新確立數學課堂教學目標和模式,從而使學生養成終身受益的學習習慣,推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和完善。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緩慢的原因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情況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教學環節中的任何疏漏都可能阻礙課程三維目標的順利達成。現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并不盡如人意,歸根結底,形成這種尷尬局面的主要原因來源于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兩個方面。經過深入的分析研討,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緩慢的原因總結為以下兩點。
第一,教師應用的教學策略缺乏創新性和趣味性,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以及思維活力難以被充分激發。眾所周知,濃厚的興趣以及良好的思維活性不僅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的根本動力,也是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催化劑。教師作為帶領學生探索數學世界的向導,理應發揮主導作用,盡可能為學生開發新穎、有趣的數學探究模式。然而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教師對各種創新教學理念的認識都不夠透徹,忽略了激趣教學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以及思維活力難以被充分激發,從而給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造成不利影響。
第二,數學教學模式止步于教師對學生的單向互動,隨機性教學資源極度匱乏。小學數學教育體系想要實現常態化的創新發展,改變單一化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參與度以及自身的互動學習能力,對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起到決定性作用,然而目前教師沿用的教學模式止步于單向互動,“灌輸式”教學直接導致數學課堂隨機性資源匱乏,在這種條件下,學生的主體意識薄弱,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自然很難顯著提升。
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強新舊數學知識聯系,引導學生溫故知新
小學數學課程知識具有基礎性和綜合性特征,各項思維品質和知識技能之間都存在著互相滲透的密切聯系,無論哪個知識點的講解不到位,都可能導致學生的數學知識技能體系中出現死角,給學生日后學習數學知識以及高階思維能力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在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多數教師都將精力放在新課程教學策劃以及新知識輸出上,對新舊知識的銜接缺乏足夠的重視,這不但有悖于小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思維發展規律,也不符合數學課程特性,難以為學生夯實數學基礎,降低了數學課堂有效性以及小學數學整體教學水準。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夫子一語道破了保障教育工作效率的玄機和奧義,同時也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帶來全新的啟示。因此,教師在更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應著力加強新舊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教師既可以利用舊知識導入新課,也可以在課堂探究階段滲透學生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技能,這樣一方面可以促進新舊數學課程的銜接,全面消除學生的知識死角,另一方面也能夠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溫故知新,從而實現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初步提高[1]。
在具體的教學策略實施上,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階段為學生出示含有舊知識點的主題圖,或是列幾道和以往知識相關的練習題,然后鼓勵學生以分組探究方式回憶、復述舊知識經驗,合作解答復習題,使學生在課堂導入環節靈活運用并鞏固舊知識基礎。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分析和利用數學課程新舊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趁熱打鐵引出新的探究課題,使學生能夠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理解和學習,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溫故知新的探究習慣,也能優化導入方式,驅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持續提升。
(二)努力構建智慧課堂,激發學生探索數學世界的主觀能動性
學生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教師想要顯著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致力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開創更廣闊的自主性學習空間,這樣才能深度彰顯教師以生為本的改革思想。構建智慧課堂是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新理念,教師積極落實智慧課堂構建,不但可以擴充數學課堂教學容量,豐富其形式和內容,也能拓展學生思維,使學生產生有效的自主探究行為,如此,數學課堂有效性自然可以得到相應提高。因此,教師在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過程中應該大力踐行“新課標”指導思想,加強構建數學智慧課堂,這樣一方面可以發揮多媒體技術資源的教學實踐優勢,為學生營造靈動、直觀、富有生機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探索數學世界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也能顯著促進數學課堂教學信息化發展,從而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的主動權,培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求知精神,完善學生的數學素養與綜合技能體系,多層面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上,教師應該加強開發利用信息化技術、工具和互聯網資源,以此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環境和模式。如在講授數學概念知識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工具為學生搜索和播放一段與知識內容有關的動畫視頻或背景資料,借助生動的多媒體視聽情境深化學生對數學概念知識的形象感知,然后再鼓勵學生根據視聽情境分析、發現并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數學問題,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以分組形式開展自學釋疑活動,解決數學探究問題,進而收獲理想的知識成果和技能經驗,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和協作精神。或者,教師在講授數學圖形類知識時,可以將電子白板作為主要教學工具,應用電子白板畫圖、擦圖、縮放、標注等功能,為學生直觀地演示各類圖形的基本特征,或是將某種圖形經過畫圖變式為另一種圖形。學生如果對圖形特征有認識不清的部分,教師也可以利用電子白板放大圖形細節,在關鍵部分詳細標注出該圖形與其他圖形的差異特征,這樣既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空間想象能力,也可以讓數學教學氛圍更具智慧科技感,從而高質量、高效率地落實數學課程重難點。
(三)繪制數學思維導圖,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全面發展
在素質教育思想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已經不再是單純地向學生輸出數學知識技能,而是側重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品質,使學生具備參與自主學習的關鍵能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之所以提升緩慢,主要是因為教師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工作落實不到位,導致學生無法順利掌握科學的數學思維方法,難以真正優化學生的自主發展。思維導圖是一種新型教學工具,其主要作用是引領學生思維、促進學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學習,同時,思維導圖還符合人類大腦記憶呈放射狀的特點,應用思維導圖有助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工作中,教師應該積極開發思維導圖的思維引領、歸納總結以及知識梳理功能,根據具體的數學課程知識為學生繪制思維導圖,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直觀地感知和領會數學概念知識的來龍去脈,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全面發展,從而創新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2]。
在具體的措施應用上,教師可以運用專門的思維導圖繪制軟件,將數學課程的關鍵知識點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內容,同時在導圖分支部位填充關鍵知識點的生成過程以及應用方法等,教師還可以在思維導圖中添加一些具象化的圖片和圖示,這樣更便于學生理解。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將繪制好的思維導圖投到多媒體屏幕上,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模式開展自學活動,指導學生跟隨思維導圖主干內容和各個分支內容的提示,進行階梯式、層次化的數學模型構建,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知識和建模過程的長時記憶,并培養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開展邏輯推理論證的能力和習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勢必會突飛猛進。
(四)開辟生活化教學路徑,提高學生的數學建模效率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多種多樣,其中行之有效、不可或缺的路徑就是發展生活化數學教學。首先,生活化教學模式符合數學學科特性以及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落實生活引領,不但可以打通數學知識內容和現實生活的溝通渠道,而且能培養學生的生活意識和自主探究意識,從而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的領悟、掌握難度,從源頭上提高數學課堂有效性。其次,數學建模是一項重要的數學核心素養,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衡量指標就是學生數學建模素養的培養質量,教師加強利用生活元素和生活資源開展數學課堂教學,不但可以強化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數學建模素養的形成和完善。因此,教師在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時,應該緊扣學生數學核心素養與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目標,積極開辟生活化教學路徑,這樣一方面可以將數學課程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連接起來,呵護學生的個性品質和探索欲望,另一方面也能大幅度提高學生的數學建模效率以及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從而多維度訓練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全面優化學生的綜合素質自主發展[3]。
在具體的策略實施上,教師應該善于在數學課堂上為學生重現生活場景,或是引入多樣化的生活資源。比如,在數學手動操作類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把生活中常見的實物作為操作材料,給學生提供手動操作流程、方法,鼓勵學生與同伴協同配合完成數學手動操作任務,開發學生的大腦潛能,讓學生在親身實操中感知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并積累豐富的知識技能和實操探究經驗。再或者,在構建數學模型時,教師也可以將數學公式和定理改編成生活化的趣味順口溜,使學生對定理、公式的記憶和學習方式不再枯燥乏味,同時還能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語言的生活性和趣味性,這樣也能確保和提高數學課堂有效性。
(五)構建多向互動環境,拓展數學課堂隨機性資源
上述我們談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緩慢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無法突破傳統數學教學單向互動模式的桎梏,這不僅會削弱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也會導致數學課堂隨機性教學資源持續萎縮,不利于促進學生的課堂生成狀態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師在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過程中,應該從構建多向互動環境上尋求突破口,重點加強數學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探究性,為學生提供更多彰顯個性、釋放潛能的機會,這樣一方面可以拓展數學課堂隨機性資源、擴充課堂教學容量,另一方面也能在互動教學中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從而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產生質的飛躍,切實完善學生的綜合性知識技能結構。首先,教師應將小組合作學習理念貫穿于數學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使學生始終沉浸在多向互動環境中,保持高漲的數學探究熱情,從而養成良好的互動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自主探究方法。其次,教師在引領學生參與數學課堂互動學習過程中,還應該創新互動方法,積極實施游戲化教學策略,或者設計數學小實驗,這樣不但可以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實踐性,而且能樹立明確的自主學習方向,從而同步培育小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高階思維品質,這些都是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得到顯著提高的重要標志。
總而言之,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高的因素有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工作中,教師必須發揚開拓創新精神,消除自身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上存在的滯后性,通過加強新舊數學知識聯合教學、構建智慧課堂、繪制思維導圖、開辟生活化教學路徑以及構建多向互動環境等舉措,重新確立數學課堂教學目標,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數學課堂探究的興趣和熱情,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知識技能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全面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魏文琴.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N].貴州民族報,2021-9-3.
[2] 張振峰.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1(Z2):86.
[3] 朱海洋,李佳新.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現代交際,2021(14):177.
作者簡介:羅麗麗(1985.4— ),女,漢族,甘肅莊浪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