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不僅以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運算水平和簡單解題能力為目標,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科思想,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運用數學思維分析問題。文章由該背景出發,分析了小學數學中滲透學科思想的意義和路徑,提出了在基礎概念、課堂互動、習題訓練、學生探究、學生展示、情境創設、思想結合中滲透的建議,旨在為教師的創新、優化教學帶來有價值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思想;滲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21-011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1.037
受新課程改革的影響,小學數學教育工作開始將“培養學生思想”放在首位。基于此,教師必須走出傳統思維的限制,主動在課程實踐活動中探究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深化其數學思想的教學方法。但是由于傳統模式下的數學學科教育工作缺乏對“數學思想滲透”的關注,大多數教師都對其重要意義不甚理解,導致新課程實踐效果差強人意。為此,教師應加緊探尋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意義和路徑,以深度研討促進高效實踐。
一、小學數學教學滲透數學思想的意義分析
數學知識分為顯性知識系統和隱性知識系統兩種,顯性知識系統就是教材中的公式、法則、運算規律等知識教學,而隱性知識系統則是指數學思想方法等內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主要意義在于促進學生學科思維、邏輯素養的發展,同時提高夯實學生學科學習基礎、增強他們的知識運用能力。通過探究數學思想,小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不再局限于簡單的理論層面,而是開始向“探究知識內涵”方向變化。隨著探究越來越深入,他們對學科知識內涵的理解就會越來越深刻,從而發現數學更豐富的邏輯關系、思維規律,感受到數學更多的魅力。最終,在知識魅力的吸引下,學生主動加強對學科知識內涵和思維邏輯的學習,其學科思維、邏輯素養必然提升。與此同時,以思維和素養的提升為支持,更積極地參與解題活動,解題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得以增強。
二、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一)在基礎概念中滲透
學生能否充分理解基礎的概念知識,往往直接影響著小學階段的數學思想滲透教學效果。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滲透數學思想應關注基礎概念,將其與基礎的概念教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此時,由于思維被優化,學生對基礎概念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輕松、深刻。隨著對基礎概念的深刻理解,他們對其所蘊藏學科思想的掌握程度也會有所提升,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也會有所提升。但是就當前情況來看,大多數小學教師在課程活動中都沒有將數學思想滲透在基礎概念教學中,他們更愿意直接向學生詳解基礎概念知識,并要求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將知識點記錄下來,沒有帶領他們深入挖掘其思維內涵[1]。在該狀態下,不僅基礎概念教學會呈現出明顯刻板、低效的特征,學生對相關學科思想的探究也會受到限制,而且長時間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習,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也會大大降低,對其學習和成長大為不利。為了更好地帶領小學生探究數學思想,保障其基本學習效果,教師應注意在基礎概念教學中的滲透,主動在講授概念知識時說明其體現了哪些數學思維,鼓勵學生在記住概念內容的同時,進一步展開探究和分析,并在解決數學問題時能夠從數學角度出發,運用數學思想探索解決方法。久而久之,學生們形成“基礎概念中蘊藏著豐富的學科思想”的認識,他們的基礎學習和思維探究必然會向更加積極、深入的方向發展。
(二)在課堂互動中滲透
對于小學生的課堂學習來說,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必不可少,是活躍課堂氛圍、保證學生注意力集中、增強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想要保障小學階段數學思想滲透的教學效果,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互動,以任務為驅動啟發他們思考并提出與“數學思想”相關的問題。然而觀察現階段的課堂活動不難發現,大多數師生在活動方面的表現都存在一些不足。部分教師存在“互動會讓課堂從有序變得混亂”的錯誤認識,因此不積極設計課堂互動環節,沒有主動引導學生圍繞“數學思想”展開互動交流。還有部分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追趕教學進度上,忽視了開展互動活動,也對數學思維的滲透造成了一定的阻礙。而部分學生由于自信心不足、對學科知識存在“刻板、無趣”的刻板印象,學習時也會出現不積極參與課程活動、不主動與教師和學生互動交流、不主動提問等被動學習的表現。如此,數學課堂會變得更加沉悶無趣,學生們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受到嚴重限制。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調整課堂教學理念,加強對組織互動環節的重視,并在組織互動的同時滲透學科思維教學元素。同時,加強對學生的自信心培養,鼓勵他們在互動中圍繞“數學思想”課程話題提問。這樣一來,學生們對互動活動的參與更加深入,擺脫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一問答模式,他們對課程知識的討論自然更有深度,進而有效地滲透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三)在習題訓練中滲透
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之一,在于培養學生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數學思想的另一種體現方式,就是解題思路和方法的培養。將二者綜合起來,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還可以著眼于習題訓練活動,通過指導學生運用涵蓋數學思想的解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在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同時完成對數學思想的滲透[2]。但是在現階段,習題訓練、解題方法分析被忽視的問題依然存在。一些教師根本不重視習題訓練,沒有在課堂上靈活設計題目并啟發學生解答。在解決問題時更是一味注重“標準答案”,沒有舉一反三,也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導致學生難以鍛煉自身的解題能力,無法通過方法運用深化對對應學科思維的理解。還有一些教師雖然及時組織了習題訓練活動,卻在講解習題的環節直接將解題步驟告訴學生,學生根本沒有機會主動動腦筋思考。此時,學生對解題方法的運用過于“輕松”,缺少對數學思想的有效思考,其學習和成長受到影響。這也再一次提醒教師,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高效滲透學科思想為目標,必須優化習題訓練活動,以對習題解題方法的有效思考助力學生對學科思維的高效學習。在課堂中教師要多提出舉一反三、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等習題,來引導學生在解題時運用數學思維尋找正確思路和方法,進而借助習題來深化對知識的了解。學生不僅可以深化數學思想,還能將解題能力提升至新的層次,同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學科“學以致用”總教學目標能夠更順利地實現。
(四)在學生探究中滲透
新課程改革愈發重視學生在課程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新課標中也指出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要主動嘗試從數學角度運用所學知識來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小學生雖然年齡和知識水平處于較低層次,但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數學課程活動中引導他們自主探究數學思想,具有增強學生自主能力、促進“滲透”教學目標實現的雙重功能,因此值得嘗試。然而分析過往課程實踐活動,大多數教師在“引領學生自主探究”方面做得不是很好。他們更習慣于直接將“不同知識包含了哪些學科思維”告訴學生,沒有為學生創造豐富的自主探究機會,這種教育形式本質上仍屬于“灌輸式”教學,學生缺乏親身經歷,難以對知識產生深刻的印象。在該狀態下,學生對學科思維的學習缺乏有效探究經驗的支持,他們對相關內容的理解極易浮于表面,看似高效的教學實則低效,與素質教育理念仍存在一些相悖之處。所以說,為規避“學生數學思想學習低效”的問題,教師在滲透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主動為學生創造豐富的自主探究機會,引導學生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和互動,并積極鼓勵他們對課程知識相關數學思想展開探究。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展開教學,以問題為引導鼓勵學生與小組成員展開分析和探討。由于在探究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自主體驗,學生對獲得的學科思想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必然會更深刻,達成一深度學習、滲透的目標,其自主學習能力也有望出現新的提高。
(五)在學生展示中滲透
過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科思想的滲透效果之所以會無法滿足預期要求,與“學生展示受到了限制”有關。簡單來說,學生展示環節實際上就是一個“思想外化”環節,通過展示或是闡述將知識外化表現出來,借助該過程進一步加深學習記憶,學生對學科思維的理解和運用水平均能明顯提升[3]。反之,若學生展示環節缺失,他們的學習停留在“知識內化”層面,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掌握得不足,就會導致學習效果有限。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思想滲透實踐活動中,大多數教師都忽視了對“學生展示”“學生闡述”的組織和鼓勵,既沒有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自我展示機會,也沒有給予其思想表現足夠的鼓勵,甚至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也是在探究過后就結束教學引導,省略了學生呈現結果的過程,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學生數學思維的滲透。對此,以數學思想在課程活動中的高質量滲透為目標,教師一定要主動轉變教學組織方式,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展示,如鼓勵學生扮演“小老師”,引導他們以講課的方式講述自己對數學思想的理解,以及自己是如何應用學科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也可以在小組合作教學后,由學生上臺對所探究的成果進行闡述,以文字或圖文結合的方式,來講解小組的探究思路和分工方式。學生們的表現欲得到滿足,他們可以通過展示、分享學習過程、方法、知識運用思維等實現對數學思想更細致的分析,從而深化自身的思想意識、思維能力,為將來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六)在情境創設中滲透
小學教師在學科教學活動中滲透數學思想,還需要加強對情境創設的關注。因為一個具象、直觀的情境,往往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讓他們在直觀思考、情境分析中更準確地捕捉到數學思想信息,同時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還能夠全身心投入到知識點的學習中,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而傳統模式下的數學思想滲透出現低效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教師忽視了情境創設的重要作用。只是采用理論灌輸,一味地向學生詳解“什么是數學思想”,對這一抽象內容,思維邏輯本身就不夠成熟的小學生自然難以理解,甚至還會由于“難以跟上教師思維”而出現嚴重的消極學習情緒,大大降低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這對其后續發展大為不利。因此,優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的方法,教師有必要結合具體知識內容創設情境,在情境支持下構建一個更直觀的課堂,以生活現象、數學問題為載體,使情境內容更加貼合實際,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并分析情境信息”的方式探究學科思維。在這一模式下,學生們更容易產生良好的學習體驗,也更容易取得理想的學習結果。基于此,學生可以在情境中學習到數學思想,加強對知識點的探究,教師也能夠利用情境豐富教學內容,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也有重要意義。
(七)在多種結合中滲透
數學思想并非單指某一種思想,而是涵蓋多個方面,如類比分析、統計、轉化、數形結合、建模、歸類等,學生只有對其多元內容實現充分的掌握,才能真正深化自身的數學思想。反之,若學生只是對單一的某一種思想展開學習,他們看上去在不斷進步,實際上依舊難以在根本上提升自身的思維水平,還會容易出現“短板”效應,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4]。然而就現階段來說,大多數教師在課程活動中仍舊沒有提高對“整合多種思維”的重視,他們將“數學思想”視為一個單一的概念,沒有重視數學思想對學生綜合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沒有精心設計并引導學生對其展開多元化的學習。長時間處于該狀態下,學生雖然能夠掌握一種思維,甚至是只熟知一種或幾種思想,而對其他思想一無所知,但也容易形成思維局限,與素質教育提倡的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理念不符。這再次證明,在小學學科教學活動中滲透數學思想,實現對多種內容的有機結合是十分必要的。教師應先將與之相關的內容進行簡單整合,將多種思想雜糅在一起,以習題講解、課堂互動、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加以滲透,真正實現數學思想與教學的緊密結合,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分析不同內容的共性和差異,再引導學生對其展開全面學習,從而取得更高效的教學效果。長此以往,學生可以在多元學習中形成更加豐富的收獲,學會從多個角度對學科知識和問題展開思考,其思想會逐步成熟,實現“滲透”教育的目標。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學思想滲透,圍繞基礎概念、課堂互動、習題訓練展開,均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教師在學科課程實踐中,應重視數學思想滲透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靈活運用相關方法滲透學科思維、優化課程活動。同時,加強對學生自主的關注,引導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展示中感受對應知識。適當創設合理情境,結合多種數學思想,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 張璐,趙建華.數學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中國教師,2020(S1):170.
[2] 崔曉瑞.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讀寫算,2020(36):137.
[3] 徐士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效路徑探討[J].讀寫算,2020(36):187.
[4] 徐丹.數學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J].試題與研究,2020(35):88.
作者簡介:王春暉(1983.1— ),男,漢族,甘肅清水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