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明
【摘要】班級德育工作滲透于教育的各個環節,同時貫穿了學生學習的所有階段。現階段的學生接收著最貼合時代特色的教育內容與教育理念,同時受到來自屬于這個時代給予的新挑戰。學校不斷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同時為適應時代發展,將網絡技術高效融入,促進德育工作不斷更新進步;在實踐中不斷深入了解,使其在小學高年級的基礎階段發揮最大的奠基作用。
【關鍵詞】網絡環境;班級德育工作;小學高年級
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以往大家熟悉的事物正在急劇地更新換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班級德育工作的進行對于學生學習氛圍、思想教育、人身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據目前的趨勢表現,互聯網已大規模深入每家每戶,從上至下影響著人類。那么,在小學高年級的階段,如何就班級德育工作與先進的網絡條件相結合,打造出一種有效的模式促進德育工作的發展,是教育的重要一步。
一、改進德育工作表現形式,重視學生個性發展
德育實質上是指針對學生群體的道德教養與培養,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經過長期發展,班級德育工作的表現形式已形成一定的模式,這一種模式內容大都表現為宣傳板報、學生手抄報、校園報紙等,以上的表現形式成熟且穩定,實施起來有跡可循,且能表現中心思想。但是,對于在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已接受了長時間的此模式的熏陶,容易對內容產生心理抵抗,從而無法達到德育的目的。班主任在進行德育工作時有效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也可以產生全新的效果。
例如,在五一勞動節時期,學校希望給學生傳播一種熱愛勞動,積極向上的精神。此時則可以在微博等平臺開創一個班級園地,在里面上傳了許多熱愛勞動的事跡,同時給予學生討論的地方。學生可以討論所謂的“勞動”是否有具體的含義、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跡或者接觸的人、自己在勞動節期間的一些經歷對于將來是否有自己的計劃等。在網絡上詳細地了解關于勞動節的由來和意義,學生就可以在此基礎上不斷表達自己的看法,達到勞動節精神深入學生心中的目的。軍人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榜樣,如何讓學生更深入了解軍人不畏艱難,愛國報國的思想呢?小學高年級班主任在進行德育工作時,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建軍大業》等類似電影,并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查找資料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到在過去風雨飄搖的年代軍人的努力與不懈,了解軍隊的發展,讓學生更有代入感,感知革命先烈的負重前行,深刻共情和平的來之不易,珍惜當下幸福的生活,這種方式也能對學生自身起到反思作用,以達到鼓勵學生自身不斷努力的目的。網絡環境下可以提供的資料非常豐富,提供的平臺非常強大,在合理有效利用的前提下,形成雙向合力,共同為德育工作的進行產生一股強大的助推力。
二、在網絡技術的輔助下拓寬德育內容的深度、廣度
互聯網迅速覆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集體性、時效性、針對性的特點。它能夠最大化的支持現階段社會的需要。現階段的德育工作,大多針對某個時間段或者某個特定的時間而具體展開的,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很少接觸德育,德育工作的進行最終目的是為了培育學生良好的素養,引導學生正向發展。因此,形成長時間,覆蓋廣的德育工作模式則顯得尤為重要,在先進的網絡技術的支持下,需要將班級德育內容擴散到學生最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
例如,可以通過網絡技術,開設班級論壇,在寒暑假等假期期間,組織學生認真觀察記錄身邊的正能量事件,并在論壇上與同學們交流。亦或者可以開創心靈溝通室,同學們可以通過匿名的方式將自己在學習以及生活上的疑惑在此表達出來,教師或者其他學生可以進行解答。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正面臨著一個新階段的到來,在心理上會開始出現較大的變化,此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下一階段的正確心態。其次,在網絡技術的輔助下,班級德育工作可以不限于學校。家庭,社會亦可以得到擴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更加全面的開展德育工作。例如,在假期期間,教師可以定期開啟網絡溝通課堂,包括但不僅限于對學習、生活方面的連線溝通。對于此,教師可以及時地了解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更多的交流,促進班級團結,為班級的德育工作創建了一個良好的氛圍。并且在網絡條件的支持下,通過各種平臺搭建起德育工作的儲備橋梁,充分整合網絡資源,為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加豐富的內容。根據時間的長度以及具體的德育工作進程,及時對德育內容進行更新。最大程度上保證學生接收的內容具有先進性以及廣泛性,這是學生多元化發展的基礎要求。小學高年級班主任在了解學生具體情況后,及時進行反饋不可忽視,對于拉進師生距離起著促進作用。
三、利用網絡技術進行多方引領,靈活轉換問題處理方式
現階段的網絡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可以支撐教師在德育工作上的多種形式。單向的引領會使得學生在接收時出現偏向,因此,多方的引領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小學高年級的的階段,教師除了針對日常學習科目,思想教育上進行引導外,還可針對文化方面進行引領。當今文化的作用逐漸凸顯出來,同時也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中。用書籍舉例,學生日常在學校接觸的書籍絕大多數為必學科目,對于課外書籍知之甚少。利用網絡平臺開創一個讀書室,其中有電子版本的各類符合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的書籍,并且也有交流室。學生可以挑選自己喜愛的書籍進行閱讀,還可以在交流室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教師也可進行反饋交流。這樣一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課外知識,開拓視野;同時,在交流中還可以不斷萌發新的觀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交流能力,教師亦可以針對學生的發言進行思考并反饋至日常的教學中。這樣的德育工作模式高效且有重大意義。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在經歷了小學低、中年級的發展后,心智以及行為上都開始有些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格。班主任進行德育工作時,撒網式的作用已越來越微弱。因此,根據學生個人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則刻不容緩。
而許多學生在直接面對面交流時,會表現出膽怯、隱瞞的態度。此時的網絡技術則可以有效地解決此類問題。教師利用網絡技術可以建立一個多元化平臺,其中,包括興趣園地、心理園地、學習園地,其它園地等分支,學生根據需要進入到園地,在其中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在興趣園地,學生可以上傳自己的愛好視頻,可以引導部分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充實自己的課余生活。在學習園地,學生可以及時上傳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師生之間進行及時的交流,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在心理園地,學生可以提出自己對于學校、教師的建議,表達自己的內心活動。教師可以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的心理輔導以及自身反思,其他學生也可以針對自己的同學提出的心理疑惑以同齡人合適的角度進行解答。這樣,通過多方合力,更好地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園地的創建,本質上是希望通過轉化解決問題的方式達到德育工作的最終目的。
四、結束語
大數據顯示,部分學生會由于心智未成熟等原因,對于網絡的使用無法形成正確的態度。事實上,網絡應該成為促進學生開拓眼界,提高自身素質的一個新途徑。同時,也是開展德育的一種新形式。針對此,及時地發現并針對網絡技術的益處進行有效轉換,發揮網絡技術在德育工作中的最大優勢,為開展德育工作增添新的活力,這一新模式的使用將成為班級德育工作的新風景。
參考文獻:
[1]李新花.談網絡環境下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7.
[2]陳心媚.網絡時代下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及對策探析[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5):106.
責任編輯? 溫鐵雄